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心双管双封隔器冲砂管柱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稠油热采油井漏失地层的冲砂困难 ,以及反复出现砂卡停抽或埋油层等问题 ,研制了同心双管双封隔器冲砂管柱。该冲砂管柱由上封隔器、下封隔器、外冲砂管、内冲砂管等组成 ,形成夹层冲砂通道 ,上、下封隔器与外冲砂管封堵低压漏失层 ,上、下封隔器的间距根据砂面深度与沉砂口袋的深度而定。由于上、下封隔器密封件依靠弹性力紧贴套管壁 ,因此当下放冲砂管柱时 ,上、下封隔器能随之下移并保持密封状态 ,使冲砂液顺利返出地面 ,完成稠油热采低能漏失井的冲砂工作。同心双管双封隔器冲砂管柱的研制成功解决了稠油热采低压漏失井无法冲砂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河南油田正在开展稠油注蒸汽热采工艺中的湿蒸汽两相流的计量技术研究.该项目技术指标为:湿蒸汽两相流计量误差及干度分配误差均≤15%.根据实际注汽参数对该油田蒸汽流量计的现场应用进行了评价,并就该油田稠油蒸汽计量技术的改造提出了方案.  相似文献   

3.
河南油田稠油井因砂卡、砂埋导致作业的比重逐渐上升。AD22-103暂堵剂能有效地封堵地层,其油溶性、悬浮稳定性均较好。在应用该暂堵剂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搅拌和循环,以避免其发生沉淀。G5816井和L1139井的现场应用表明,对于亏空的地层,在泵压1~2.5MPa,排量25~30 m3/h条件下,暂堵剂冲砂返砂率一般为85.4%~91.2%,冲砂较为彻底;暂堵施工过程中的漏失量较小,一般为8.7%~14.7%,对油层污染较小,油井开抽后可迅速排尽洗井液,提高了生产时率。采用AD22~103暂堵剂对河南油田稠油热采井多次冲砂不返的井进行暂堵冲砂,施工成功率、解堵率均达到100%,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辽河油区稠油井下作业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在稠油作业中比较成熟并行之有效的3种工艺技术.其中稠油井冲砂、捞砂作业技术是"绿色修井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稠油、高凝油油藏热压裂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简明地介绍了稠油井下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河南油田浅薄层稠油油藏特点,分析了油田开采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应用了以降黏辅助吞吐技术、氮气泡沫调剖技术、氮气泡沫抑制边水技术为主体的浅薄层稠油热化学蒸汽吞吐技术,并对各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河南油田3年来应用稠油热化学蒸汽吞吐技术累计增油11.51×104 t,提高采收率2.2%,为稠油热采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稠油热采中,由于注入碱性蒸汽对储层碎屑发生溶解作用,导致油井出砂严重,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稠油热采中一个重大疑难技术问题。本文主要对河南油田出砂最严重的泌浅10块G51310岩心样品,模拟现场热采条件进行碎屑溶解实验并探讨其地质意义,以期能对其它稠油油藏的开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河南稠油油田油藏具有浅、薄、稠、散、小的特点,目前热采老区普遍进入多轮次高周期蒸汽吞吐阶段,注蒸汽热采效果愈来愈差,地下仍滞留相当量的剩余油难以动用,而部分稠油和超稠油采用常规热采难以动用,资源利用率低,稠油后备资源又匮乏,急需研发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为此提出火烧油层在河南浅层稠油油田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结合河南油田稠油...  相似文献   

8.
采用动态财务净现值法,依据河南油田稠油蒸汽吞吐开采的投资及经营成本,结合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生产特点,导出了简洁实用的单井蒸汽吞吐经济极限累积产量关系式。在合理确定相关参数的基础上,测算了河南油田特薄层、薄层和中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经济极限累积产量,为热采老区开发调整及动用特薄层稠油油藏提供了经济界限参数,可用以指导稠油油藏经济有效地合理开发,进一步提高稠油热采老区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稠油热采老区蒸汽吞吐井经济极限累积产量关系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动态财务净现值法,依据河南油田稠油蒸汽吞吐开采的投资及经营成本,结合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生产特点,导出了简洁实用的单井蒸汽吞吐经济极限累积产量关系式。在合理确定相关参数的基础上,测算了河南油田特薄层、薄层和中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经济极限累积产量,为热采老区开发调整及动用特薄层稠油油藏提供了经济界限参数,可用以指导稠油油藏经济有效地合理开发,进一步提高稠油热采老区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具有浅、薄、稠、松、散、小的特点,生产中出砂严重,砂卡活塞或砂埋油层导致不出液。井下冲砂作业是目前有效解决井下沉砂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以往冲砂作业在连接油管时必须停泵,易造成卡泵,影响冲砂质量,而且冲砂作业时间较长,用水量大,工人劳动强度大。为此,河南油田根据稠油井的生产特点,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完出了连续冲砂装置。  相似文献   

11.
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埋藏浅、胶结疏松,注蒸汽热采过程中汽窜频繁,严重影响热利用率和原油采收率。汽窜封堵是提高稠油热采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常使用的悬浮颗粒堵剂,虽封堵强度高,但不能进行深部封堵,尤其是挤压充填防砂后的热采井,悬浮颗粒堵剂无法注入地层,另外,高温溶液堵剂、泡沫剂单独使用时效果欠佳。为此开展了组合封窜技术研究,在三种堵剂配伍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双管并联填砂管封窜物理模拟实验,对溶液堵剂、泡沫剂单剂及组合剂封窜性能进行了评价,组合封窜效果明显优于单剂效果,并对堵剂组合方式进行了优化。该组合封窜技术在河南油田稠油热采区进行现场试验9口井,工艺成功率100%,措施后,减少汽窜方向数12个,累计增产原油2256.6t,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稠油热采污水回掺集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河南油田稠油热采集输系统的现状,分析了集输系统节能减排的主要挖潜方向,通过开展管道模拟试验,确定了温度、含水等对原油粘度影响关系及含水原油转相点。在开展注采分开流程掺水试验、井楼七区扩大掺水试验、注采合一流程掺水试验等先导试验的基础上,对河南稠油热采区块集输系统进行了整体改造,实现了稠油热采集输污水回掺替代高压蒸汽伴热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河南油田稠油热采井一个生产周期内能耗变化情况,选取一定数量并具有代表性的稠油热采井,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对其能耗变化进行跟踪测试,通过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得出了稠油机采井能耗、系统效率、平衡度与开采时间变化规律,找出节能降耗关键环节,从而提高了稠油机采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4.
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工艺研究及现场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突破海上稠油热采技术瓶颈,开展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工艺研究,改造了多元热流体设备和热采井井口设备、改进了井筒隔热工艺、优化了多元热流体注采参数.该工艺已在渤海南堡35-2油田成功进行了现场试验,增产效果显著,从而为稠油热采技术在我国海上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河南油田稠油油藏特点决定了生产周期短、注汽频繁、出砂汽窜现象严重 ,加上套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套管损坏较为严重。通过对稠油套管损坏井的调查与分析 ,找出了河南稠油热采井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配套相应的套管修复工艺技术 ,为稠油后期开发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南油田稠油出砂冷采工艺中原油含砂量大、空心抽油杆易被砂埋等特点,设计了空心抽油杆分段冲砂器,解决了空心抽油杆管柱只能洗井不能冲砂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河南油田稠油蒸汽驱开采过程中的氮气泡沫调驱问题,开展了高温发泡剂的耐温性和封堵性能评价研究,优选出高温下稳定性能和封堵性能好的发泡剂,并确定了最佳发泡剂注入质量分数;通过对不同渗透率级差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替特征实验研究,评价了泡沫剂的封堵效果;稠油热采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技术在河南油田现场应用7井组,增油2 501.9 t,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河南油田稠油的主要开发方式是注蒸汽吞吐,随着吞吐时间的延长,出砂井砂卡逐年增多,为了给稠油生产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近2年的稠油热采出砂井砂卡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现有的防砂工艺技术措施进行了效果评价,总结出了防砂时机,对下步稠油热采防砂治砂,维持油井正常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南油田采油二厂普通稠油油藏转过热蒸汽注汽吞吐后,生产过程中沿用湿蒸汽注汽时的注采参数,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底,油汽比仅达到0.16。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高浅3区普通稠油油藏在不同油藏温度下过热蒸汽吞吐的注采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现场应用后,油汽比提高到0.2,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提高河南油田稠油机采系统效率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南油田浅薄层稠油油藏的热采特点 ,开展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技术研究 ,分析了影响河南油田浅薄层稠油油藏机采系统效率的各种因素 ,找出了导致系统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从现场可操作性的角度 ,研究了提高浅薄层稠油油藏机采系统效率的切实可行措施 :应用抽汲参数优化设计法 ;推广使用 1 14kV防窃节能配电成套装置、高效节能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和双驴头节能抽油机等节能抽油配套设备 ;配合油井调参措施 ,使地面系统效率和井下系统效率都获得提高 ,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河南油田浅薄层稠油油藏生产特点的提高系统效率计算分析及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