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优先发展燃料电池工业是国家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的目标,为促进经济环保低碳增长,全面提高能源效率的重大措施。近年来,随着中国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窗口期的开始形成,国家对燃料电池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日益增强,并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示范应用工作为牵引,将北京、上海市和广东等三个城市群首次纳入了国家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示范应用工作。为了更有效进行中国我省燃料电池行业发展路径的探讨,本章内容主要从北京、上海市和广东等三个首批示范应用城市群的产业政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我省加快推进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燃料电池汽车因其具有零排放、效率高、燃料来源多元化、能源可再生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方向,是解决全球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的理想方案,但同时它也具有成本高、配套设施缺乏等制约其商业化的关键因素。本文对燃料电池汽车优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开发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4.
5.
随着我国购买力的提升,买卖汽车已经成为国民的一种热潮。但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多,能源污染和环境保护两大问题也逐渐加剧,汽车排出的尾气是破坏环境的元凶之一,为了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对新能源氢燃料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燃料电池汽车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氢气,由于氢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在4%~74.1%时,可被引燃爆炸,因此,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作业应该从严管理.燃料电池汽车在开发阶段需要经过夏季、冬季以及道路适应性实验.然而,在目前国内加氢基础设施非常紧缺的大背景下,要在实验场地附近寻找合适的加氢站非常困难,移动加氢将成为燃料电池汽车开发...  相似文献   

7.
李潘  朱依依 《无机盐工业》2022,54(12):44-50
相比于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然而,固体电解质依旧面临锂枝晶生长的问题。以目前已大规模工业化的聚氧化乙烯(PEO)基电解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PEO与高杨氏模量的石榴石型电解质复合,抑制了锂枝晶在PEO基复合电解质中的生长,不仅使电解质膜的离子电导率从9.8×10-6S/cm增加到了3.8×10-4S/cm,还使锂/锂对称电池的临界电流密度从0.4 m A/cm2提高到1.6 mA/cm2。与此同时,组装的基于金属锂负极与传统石墨负极的软包电池可分别获得334.5 W·h/kg与218.2 W·h/kg的能量密度。其中,钴酸锂/复合电解质/石墨软包全电池循环1 0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可达92.3%,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从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特点入手,介绍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并分析分布式发电技术在燃料电池汽车中应用的可能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电池作为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存储和供给系统,其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严重地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此外,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过高和不一致都会导致电池性能的急剧下降。本文通过制备石蜡/膨胀石墨/低密度聚乙烯相变复合材料用作电池模组的散热组件,实验测试电池模组在有无相变材料条件下的散热能力。通过数据采集器在线实时采集电池的温度、电压和内阻等状态参数,定性地对比分析各参数的一致性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PA/EG/LDPE复合相变材料具有优越的控温能力以及均温能力,最大温度和最大温度差分别控制在55℃和5℃以内。  相似文献   

10.
汽车电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小巧,轻便却能量巨大。德固赛(Degussa)正致力于开发新材料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生产,从而使起动电池仅重2.5kg。目前,这一新型电池已在标准严苛的赛车场上亮相,应用于英国莲花汽车公司的新一代莲花赛车上。  相似文献   

11.
冯竞祥 《中国胶粘剂》2021,(1):53-56,62
以聚砜和三乙烯二胺等为原料制备了聚砜-三乙烯二胺(PSF-DABCO)和聚砜-三乙烯二胺-碘甲烷(PSF-DABCO-Mel)阳离子聚合物粘接剂,对比分析了其吸附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粘接剂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固硫效果,其中PSF-DABCO-Mel粘接剂的固硫效果相对更好;0.2C倍率下PSF-DABCO和...  相似文献   

12.
《聚氨酯》2016,(10)
正锂电池,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吧。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它可能会被取代?伦敦Ultra Cap Ltd.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电池,更小更轻更廉价,容量更大、充电更快、寿命更长,堪称完美,距离这种陶瓷基电池的成功研制仅差最后一步,让我们拭目以待!伦敦Ultra Cap Ltd.的科学家们距离成功研制出电动车用绿色固体电池仅差最后一步,该电池将会比目前的锂电池轻40倍。Ultra Cap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汽车电池存在续航不足、放电不稳定等问题,采用不同的球磨工艺制备了MgNi-Y-Gd和Mg2Ni汽车电池负极镁基合金,并对其组织、放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在500 r/min下球磨48 h后两种合金都是非晶合金。与Mg2Ni相比,Mg-Ni-YGd合金腐蚀电位正移53 mV,充放电循环25次后放电容量减小13.5%,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和放电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周文俊 《广州化工》2020,48(5):9-10
正电子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提高续航能力一直是商家梦想。随着人均拥有电子设备数量的增加,人们一直在寻求高质量的电池配件。以苹果手表为例,不少消费者由于其电池续航时间太短,一直持观望态度。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锂电池发明者,他们分别是约翰·B·古迪纳夫、斯坦利·威廷汉和吉野彰。我们之所以能随时随地刷微博、打游戏、聊微信,离不开科学家们对锂电池基础研究的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蔡昊燃 《广东化工》2022,(15):70-71+99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其自燃事故亦突发增长,严重威胁驾乘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动力电池热失控是引发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不同场景下新能源车电池热失控事故案例,厘清新能源电池热失控成因及事故特点,比较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防护措施及其相关优缺点,通过比较提出未来电池热失控防护措施发展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燃料电池汽车用车载汽油制氢技术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茂修  段启伟 《化工进展》2003,22(5):459-461
介绍了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几种车载汽油制氢技术,包括水蒸气重整制氢、部分氧化制氢和自热氧化制氢、等离于法制氢,指出了现有车载汽油制氢装置技术水平和美国“新一代汽车协调会”对车载汽油制氢技术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结合某新能源汽车充电盖内嵌钢壳产品零件结构包胶注塑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嵌件包胶注塑二板模具结构,模具布局为一模一腔,采用机械手放内嵌钢质壳件、选用香蕉浇口进行浇注、侧抽芯机构上侧边完全顶出产品等结构设计方式,实现了产品的自动化注塑生产。结构设计中,基于产品结构的特殊性,设计了气缸浮动顶出油缸侧边顶出组合机构以实现产品完全脱模,机构组成分为浮动顶出组件、油缸侧边顶出组件,浮动顶出组件完成产品从模具主型芯上的脱模,油缸侧边顶出组件则完成产品从侧型芯上的脱模,同时保证机械手放置内嵌钢质壳件的方便性,机构和模具结构设计新颖,为同类产品的注塑模具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韦世强教授、杨金龙教授等课题组合作研制出了一种新型催化剂,解决了氢燃料电池一氧化碳中毒问题,延长了电池寿命,拓宽电池使用的温度环境,在寒冬也能正常启动。该研究攻克了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关键难题,使氢能源汽车有望快速民用推广,国际学术期刊《自然》2019年1月31日发表了该项成果。  相似文献   

19.
黄家捷 《广东化工》2013,40(6):156+118
随着混合动力汽车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于电池的在线控制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各个厂家的高度重视。本论文从在线监控与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出发,提供出硬件设计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了镍-氧化镍/多孔碳纳米片(Ni-NiO/PCNs)负极材料,对比分析了氯化钠模板、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负极材料物相组成、显微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PCNs、Ni-NiO/C和Ni-NiO/PCNs负极材料都主要含有镍和无定型C相,且后2种负极材料还含有氧化镍相;300 ℃/4 h为Ni-NiO/PCNs负极材料适宜的退火工艺,此时Ni-NiO/PCNs负极材料中Ni-NiO粒子分散性较好且保持着三维片层结构,平均尺寸约为27 nm,Ni-NiO实现了对无定型C的包裹;退火时间过长(6 h)会使得镍粒子过氧化且发生团聚,而温度过高(400 ℃)会使得粒子以团聚为主,三维片层状结构消失。电流密度为1 A/g、循环5 000圈后Ni-NiO/PCNs负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235 mA·h/g,此时的放电比容量约为首圈放电比容量的83.93%;Ni-NiO/C和Ni/PCNs负极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以及循环5 00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都明显低于Ni-NiO/PCNs负极材料,Ni-NiO/PCNs负极材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与其具有独特的多孔三维片层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