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厄瓜多尔西海岸大陆斜坡地区发育大面积的可燃冰,其地震反射特征与海底反射极其相似。该区属 于典型的深水区域且海底崎岖,其海洋地震资料存在自由表面多次波、层间多次波和绕射多次波等多种 类型波。强能量多次波的存在,降低了资料的信噪比,影响了一次反射波的准确成像,也严重影响了可燃 冰的地震识别。采用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SRME)技术、高分辨率拉冬变换多次波压制技术和绕射多次波 压制技术等串联组合,解决了该区多种类型多次波的压制问题,提高了利用地震资料识别可燃冰的能力, 并预测了该区可燃冰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
琼东南深海盆地三维地震多次波组合压制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见伟  胡冰 《石油物探》2008,47(1):55-60
在琼东南深海盆地,浅层为海相沉积特征,中、深层为陆相沉积特征,原始地震资料中多次波不仅异常发育而且复杂.压制多次波的方法有很多(褶积类、速度滤波类、波动方程类),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复杂情况下的多次波压制.为此,对各种压制多次波的方法进行了分析,针对琼东南深海盆地三维地震资料多次波的特点,采用调频滤波、抛物线Radon变换、加权中值滤波等方法,在不同的处理阶段分别对海底多次波、层间多次波和畸变多次波进行了压制,获得了好的效果.应用这种组合方式,不仅多次波被完全压制,一次有效反射得到了清晰的显示,而且没有损害有效信号.  相似文献   

3.
海上单道地震资料中多次波的衰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单道地震资料中存在严重多次波,但针对单道地震资料识别和压制多次波的方法不多。通过剖面观察、自相关分析等手段将海洋地质调查单道地震资料中存在的多次波分为两大类。针对各自的特征,利用预测反褶积和模型拟合方法对它们进行了衰减试验。试验表明,预测反褶积用来衰减周期性强的短周期多次波比较有效;对于不规则的崎岖构造产生的短周期多次波,预测反褶积会有二次残留,可以使用自适应预测反褶积进行压制,但会造成数据空白。模型拟合方法适用于压制与一次波有明显区别的长周期多次波,其中参数L_(NC)值对多次波衰减的效果有影响,值太大则难以识别多次波;值太小,会使有效波被衰减。对于多次波与一次反射差别明显(反向斜交)的情况,L_(NC)值可以取小一些使得多次波衰减更干净;对于多次波与一次反射差别不明显(同向斜交)的情况,L_(NC)值要取大一些,以免造成有效反射被误认为多次波而衰减掉。  相似文献   

4.
川中地区前震旦系勘探程度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深层地质研究的需求。现今主要依据地震资料研究前震旦系,但由于地层年代久、地层压力大、波阻抗差异小,导致地震波能量衰减大、有效信号能量弱,中、浅层存在的强反射界面容易掩盖深层有效的弱反射能量,大大降低了深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影响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造成构造或地层假象,误导地质解释。为此,在详细分析川中深层地震资料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认为深层寒武系和震旦系地震资料存在强多次波,超深层前震旦系的连续层状反射结构主要源于中、浅层强反射层产生的多次波,致使深层和超深层信噪比很低。基于多次波的认识和压制难点,确定了叠前和叠后联合、组合压制多次波的思路,应用层控速度分析、高分辨率抛物线Radon变换、优势炮检距叠加和叠后F-X域滤波压制残余多次波等关键技术压制多次波。高石梯—磨溪三维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提高了深层地震数据和测井合成记录相关性,超深层低角度席状多次波强反射能量得到有效压制,地层结构特征更为清楚,地震成像质量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一般地说长排列和多次复盖能有效地压制多次波,然而,当多次反射的能量比一次反射的能量大得多时,在最后的剖面上就出现大量多次波剩余干扰能量,以致难于分辨出真反射波,如图1的左部所示。如果野外资料用相应于多次反射的动校正函数作了正常时差校正,就能获得一张非常连续的剖面。这  相似文献   

6.
西湖凹陷地震资料品质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地震地质条件的显著特点是砂泥岩薄互层发育,速度和密度不存在大的突变或大的台阶状变化,难以形成强反射界面,决定了地震层间多次波发育。众所周知,地震多次波压制一直是地球物理学界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利用VSP正演模拟研究西湖凹陷的多次波形成机制,识别产生多次波的主要界面或层段,为数字处理中压制多次波提供依据。研究思路是以西湖凹陷实际钻井资料为基础,研究多次波的运动学规律与动力学特征,然后用VSP正演模拟等手段找出产生多次波的主要层段或界面,确定多次波的相对强度及影响有效波的主要多次波类型。研究结果得知该区所有较强的反射界面都可产生多次波,影响地震成像质量的多次波类型是各种不同路径的多次波叠加后的复合多次波。  相似文献   

7.
海上地震资料处理中的组合压制多次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梦秋  赵彦良  左胜杰  巴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4):537-544,682,511,512
本文针对澳大利亚海上地震资料中全程多次波和层间多次波发育的特点,分析了各类多次波压制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针对该区海上地震资料多次波压制策略:①在第一次速度分析后应用Radon变换压制大部分全程多次波;②应用预测反褶积压制大部分层间多次波;③在第二次速度分析后,应用高精度Radon变换压制剩余多次波;④在叠前偏移CRP道集上应用Radon变换和内切除压制小时差层间多次波。应用上述组合方式可以有效地压制多次波,突出一次有效反射波。  相似文献   

8.
针对孔雀河多次波的特点,应用稀疏PRT压制多次波方法,利用多次反射波的特征及其与一次反射波的差异,加强对数据的抛物线分离,更精确、更有效地实现了多次波的分离与压制,达到压制孔雀河地震资料目的层强多次波干扰,恢复弱有效反射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现今有关层间多次波的压制方法大多针对强反射界面向下反射的能量形成的层间多次波。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验证,扩展了与界面有关层间多次波的概念,提出了强反射界面向上反射的能量形成的层间多次波,即LLRIM多次波(Lower layer related internal multiple)。除上述概念以外,本文根据层间多次波压制理论,解剖了与界面有关的层间多次波预测算法,给出了理论推导过程以及时域和频域表达式。通过分析和实验验证,界面向上反射形成的层间多次波的预测可以由界面向下反射形成的层间多次波的预测方法类推得到,本文给出了预测表达式和模拟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水体相关多次波压制是海洋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模型驱动类多次波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水体一次反射格林函数与自由表面接收到的观测波场褶积,预测高一阶的多次波,并将此多次波预测过程用编码理论来表示,建立起水体相关多次波的预测理论,给出了基于平面波编码的水体相关多次波预测模型。根据斯奈尔定律,利用局部平面波域水体一次反射格林函数形成编码算子,实现了多次波贡献道集的自动优化,提高了水体相关多次波的预测精度,进而改善了多次波的压制效果。理论数据测试和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符溪  文鹏飞  陈洁  舒虎 《石油物探》2004,43(4):369-372
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一般会将折射波作为干扰波而在资料处理中将其切除掉。详细分析了折射波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区别与联系,发现折射波视速度与下伏介质速度密切相关。北黄海盆地的几个应用实例表明,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充分利用折射波资料,不仅可以协助处理人员快速定洼,有效选择处理模块,还可得到反射地震勘探不能获取的基底速度资料,使勘探精度得到提高,并使常规地震勘探的信息得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与地震反射波相比,地震散射波具有更好的刻画地层细节特征的能力,为此开展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波场分离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根据热传导的相关理论,提出了采用基于热传导方程的扩散滤波方法进行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波场多尺度分离的思路和方法。 以实际三维地震工区叠前偏移数据为例,开展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的波场分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相对地分离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能量,且能够分别反映出地层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其中分离出的反射波剖面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提高,而散射波剖面信噪比较低,但却能够反映出地层的裂缝分布和非均匀地质体的边缘特征,可以更加有效地刻画掩盖在常规地震反射波能量之下的微观地层细节特征,对于实际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可以看成是有偏VSP反射波资料处理的一种延伸。由于一对井间地震资料相当于近千个有偏VSP,加上反射角增大和频率大幅度提高(约10倍),因此,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为此,对井问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中的一些技术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井间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指出井间地震资料具有反射波场较弱、频率很高、管道波能量很强等特点;介绍了井间地震资料预处理方法,从空间属性建立、数据选排(抽道集)、道编辑、频谱分析、随机噪声压制和管波等相干噪声压制诸方面进行了讨论;对井间地震资料的波场分离和成像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井间地震资料的高频特性给噪声压制和同相叠加处理造成的困难,通过提高叠加次数予以解决,对于大反射角对同相叠加造成的影响,则采用限角叠加技术来解决。实际资料处理表明,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和措施合理有效,获得的反射波剖面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岩溶洞数值模拟及地震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岩溶性储集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其预测非常困难。地震正演可以了解碳酸盐岩风化壳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变化特征和来自内幕洞穴的地震反射、散射等波场特征。应用高阶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对一系列不同尺度、不同充填物(速度)的溶洞模型进行了系列的正演数值模拟,并对具地震反射特征及反射波振幅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溶洞型油气藏的地震波沿溶洞边缘往复滑行形成多次绕射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强短反射段;②溶洞横向尺度的大小对振幅影响很大,尺度越大,振幅越大;③溶洞充填物速度越高,其振幅越小。通过正演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溶洞的识别模式,将其应用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预测,效果较好,提高了钻井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16.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是连接地震、地质、测井工作的桥梁,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储层分析和油藏描述的基础工作。对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经时间偏移的地震道信号来自于地层在成像射线轨迹上的反射,而不是来自地震道正下方地层的反射,合成地震记录上的反射与井旁地震道的反射在横向上存在偏离;基于一维褶积模型的合成地震记录没有考虑多次波和转换纵波的影响,与井旁地震道在地震波场上存在差异;井旁地震道经历了动校正、叠加等由叠前到叠后的处理过程,而合成地震记录由简单的一维褶积模型产生,两者的形成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地震资料解释人员在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的同时,应该承认并正视两者的差异,并综合利用其它地质信息对地震反射层位进行标定。  相似文献   

17.
以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为例,借助弹性波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从礁滩体储集层、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及断裂相关岩溶储集层发育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各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礁滩体储集层地震响应主要为古地貌高部位的丘状、片状地震反射、弱反射、杂乱反射及串珠状强反射等;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地震响应主要为顶界片状反射、顺层片状反射、弱—强串珠状反射及弱反射等;断裂相关岩溶储集层地震响应主要为纵向长串珠、纵向多串珠状反射,片状、串珠状及杂乱反射复合,断裂交会处串珠状反射等。从储集层控制因素出发进行碳酸盐岩储集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地震识别、储集层预测方法选择、勘探潜力分析及目标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井间地震直达波和反射波联合层析成像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直达波的旅行时与反射波的旅行时联合反演两井之间的速度分布,在计算方法中加入声波测井获得边界上的先验信息,如慢度分布和反射层位置,可提高计算时的收敛性能与计算效率。在层析反演过程中,采用阻尼LSQR算法求解,在求解的过程中施加一定的阻尼,能有效地抑制数据误差较大时的影响,提高反演的抗噪声能力。应用正演模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的层析速度纵、横向分辨率较高,在井旁与声波速度吻合较好,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地震数据的正演表达是构建地震波反演成像方法的基础。给定满足地震波运动学的准确的地下介质光滑模型,基于地震数据线性正演表达提出波形成像方法理论,不仅可修正当前以构造为主要目标的地震数据偏移成像方法理论的不足,还可实现对地下地层的岩性成像。在满足地震波运动学的准确的光滑模型下,地震波不发生散射、反射和波型转换,将扰动法应用于波动方程,得到描述地下非均匀体产生的扰动波场的波动方程。依据地震波长与非均匀体大小或非均匀体物理性质空间变化特征尺度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将非均匀体划分为在空间上具有有限延续度的产生散射波的局部散射体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延续度的产生反射波的反射体,相应的描述扰动波场的波动方程转化为描述散射波场的波动方程或描述反射波场的波动方程。对于散射波,利用小扰动假定、Born近似,可得到基于散射体物性参数相对扰动的散射数据线性正演表达;对于反射波,利用波阻抗相对扰动的小值假定、一次波近似和高频近似,可得到基于反射体波阻抗相对扰动的反射数据线性正演表达。为了描述反射体边界对反射波的作用,在高频近似条件下定义反射体波阻抗相对扰动沿入射波传播方向的方向导数为反射体边界的局部反射系数,得到基于反射体边界局部反射系数的反射数据线性正演表达。最后给出具体的标量波、声波和各向同性弹性波方程下散射数据和反射数据的具体线性正演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含气区地震反射资料的描述,阐述了该区第四系含气地层的“地震异常反射特征:,并通过异常反射与探明气藏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和异常幅度与含气丰度一致性的对比分析,对地震剖面上各种不同级别的异常反射赋予了明确的地质意义,同时,根据波动反射理论,结合该区第四系沉积疏松,埋藏浅的特殊地质条件,对该区第四系含气地震异常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明确指出;沉积疏松,整体低速的地质背景,正是形成该区第四系特殊”含气地震异常“的特殊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