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体及胶体金探针对EHF患者外周血细胞进行病毒抗原的定位·光镜免疫金银染色(IGSS)结果显示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表面EHF病毒抗原阳性。采用LowicrylK4M低温快速包埋电镜免疫金染色(IGS)方法,发现金探针特异性定位于淋巴细胞胞质的大小空泡和液泡内(可能为病毒芽生、成熟部位增生、扩大的高尔基囊泡)以及血小板质膜、开放管道系统扩张的管腔内。结果表明EHFV能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复制成熟。血小板表面IGSS阳性物质主要为循环血中EHFV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2.
应用常规超薄切片技术,对单纯HGV感染患者的肝穿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胞浆内高尔基囊泡增生、扩张,在扩张的囊泡中见到呈芽生性生长和成熟的病毒颗粒。成熟病毒具有双层脂质包膜及表面穗状微突,核心为微细点丝状,直径约70-120nm,根据其形态学及形态发生特征,可以主伙HGV有可能属布尼安病毒科(Bunyaviridae)成员。  相似文献   

3.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泥螺(Bullacta exarata)卵子发生过程中高尔基复合体的数量和形态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在泥螺卵子发生的四个时期即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中期和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内高尔基复合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卵原细胞内无典型的高尔基复合体,但具高尔基囊泡;卵黄发生早期,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膜囊数达10多层;卵黄发生中期,高尔基复合体分泌活动加快,产生大量的大小囊泡,囊泡内充满颗粒状物质,最后演变成卵黄颗粒.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卵黄颗粒的数量和直径逐渐增加;卵黄发生后期,高尔基复合体开始解体,数量减少.此外,对高尔基复合体在卵子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去向及行为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外周血大单核细胞内应用免疫荧光法可以检测到EHF相关抗原,也能分离到EHF病毒。但尚未见到有从外周血细胞中直接检出EHF病毒的报导。本文应用透射电镜在复查所采集的7例EHF早期病人外周血细胞的超薄切片中发现两例血样品的单个核细胞中含病毒颗粒。EHF病人血细胞胞浆内所查见的病毒颗粒呈园形或卵园形,有包膜,包膜表面微突不完全,毒粒直径大小差异较大,大的在110—160nm,小的仅60nm,有的病毒还带有小尾(图1—  相似文献   

5.
人毛滴虫是寄生于人或灵长目动物肠道的常见原虫,具有真核细胞的一般结构。高尔基复合体发育较好,U-Pb-Cu选择性浸染法显示其机能旺盛时,扁平膜囊可多达十二层(图1),GERL呈较强的ACPase(图5)和CMPase(图8)活性,成熟面扁平膜囊为TPPase阳性(图2),而中间扁平膜囊显示有明显的NADPase反应(图4)。以上结果表明这种低等的原生动物具有与较高等哺乳动物细胞相似的高尔基复合体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复合病毒感染对大豆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电镜对大豆花叶病毒(SMV)和烟草环斑病毒(TRSV)复合感染大豆叶片细胞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寄主细胞中,见到了两种病毒;细胞中出现大量的高尔基小泡囊,叶绿体中的片层膜系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淀粉粒、细胞核形态异常,核膜破损;细胞中出现风轮状和园柱状内含体;液泡中的束丝只包裹SMV粒体,不包裹TRSV粒体。  相似文献   

7.
蝌蚪皮肤细胞中磷酸酶定位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以花背蟾蜍后肢芽期的蝌蚪为材料,研究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在表皮细胞中定位。酸性磷酸酶在细胞表面个别粘液泡、细胞间连接复合体及细胞间隙上都有分布。在细胞内此酶主要定位于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及内质网上。碱性磷酸酶主要定位于细胞表面的微绒毛、细胞间隙、连接复合体及胶原纤维上。  相似文献   

8.
新缰出血热和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均为在我国流行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后者流行更为广泛。这两种出血热的病原体,经过漫长的探索与研究,一直到八十年代初经电镜形态学鉴定才确定同属于布尼安病毒科(Family Bunyaviridae)病毒。这两种病毒——新缰出血热病毒(XHFV)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在感染细胞中复制、增殖和成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甚为特殊,现将电镜对比研究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9.
研究大鼠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内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ase)的超微结构分布.取成年SD大鼠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组织,按硝酸铅法进行酸性磷酸酶电镜酶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透射电镜下ACPase阳性反应物仅见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内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上.通过延长孵育时间和改变固定条件(戊二醛浓度为0.5%)在脉络丛上皮细胞内的高尔基复合体扁囊和囊泡中也观察到了ACPase阳性反应物.各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酸性磷酸酶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文中讨论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ACPase的分布特征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研究PLCγ1在小鼠胰腺腺泡细胞中的表达状况。发现其主要表达在腺泡细胞的酶原颗粒及粗面内质网内,其次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及核内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结果表明PLCγ1与胰腺分泌功能紧密相关,还可能参与了蛋白质合成、细胞能量代谢、DNA合成、细胞有丝分裂及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应用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技术在实验Balb/C小鼠外周血浆细胞中意外地检出逆转录病毒。病毒粒子有包膜,呈球形,直径约100nm,包膜表面有纤突,病毒核衣壳在粗面内质网内膜上芽生成熟:该病毒被疑为小鼠体内的潜在性感染,应该引起实验动物生产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电镜超薄切片和冷冻蚀剂技术,研究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Gray)精子发生过程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演变规律。在文昌鱼精子发生过程中,高尔基体发生一系列的演变和转化过程。生精细胞发育分化为精母细胞,高尔基液泡数量明显增多,大部份集中在高尔基区及其附近。当冷冻劈裂这些高尔基液泡时,显示膜囊的两个断面,即内叶外面(PF面)和外叶内面(EF面),两面上的膜蛋白颗粒的分布和数量有着明显差异,前者分布均匀,颗粒密集,后者则较稀少。精细胞时期,高尔基液泡颇为发达。在精细胞变态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用电镜检查确定了不同感染时间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维斯纳-梅迪病毒(MVV)和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CAEV)的形态和形态发生。成熟的病毒粒子为电子致密的球形,有囊膜,直径约100nm,含有1个(有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核芯。维斯纳-梅迪病毒和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的核芯为球形,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为杆形或锥形。在大部分病毒里能清晰地看到核芯壳,成熟的病毒从感染细胞的胞浆膜上出芽,在胞浆中还见到了花环状粒子和多板层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详细研究了研究天竺葵花粉中出现的异型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在小孢子大液泡时期到二细胞雄配子体初期。细胞质(营养细胞质)中出现呈各种特殊形态的线粒体,如极度拉长形,长棒形,哑铃形和环形等。在成熟花粉中出现囊泡化的线粒体。哑铃形和拉长形的线粒体可能与线粒体的增殖有关。而线粒体体积的增大可能与高尔基小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用电镜检查确定了不同感染时间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EIAV)、维斯纳 梅迪病毒 (MVV)和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 (CAEV)的形态和形态发生。成熟的病毒粒子为电子致密的球形 ,有囊膜 ,直径约 10 0nm ,含有 1个 (有时有 2个或 2个以上 )的核芯。维斯纳 梅迪病毒和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的核芯为球形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为杆形或锥形。在大部分病毒里能清晰地看到核芯壳 ,成熟的病毒从感染细胞的胞浆膜上出芽 ,在胞浆中还见到了花环状粒子和多板层结构  相似文献   

16.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多种纯度高、专一性强的单克隆抗体。我们应用透射电镜检查不同实验室来源的10份融合前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_2/0,SN—1)和4株杂交瘤细胞(T—17—3,A—9,B—10,C—8)发现上述细胞内均含病毒颗粒。在胞浆内,病毒颗粒聚集在粗面内质网池中。成熟病毒颗粒呈圆形或长圆形,偶见哑呤状或花瓣状,直径约100nm。病毒核衣壳中心透亮,外周致密,呈环状或不全环状(图1)。有处粗面内质网呈现局部增厚和病毒芽生图象。偶见核膜间隙内含病毒颗粒。此种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特点类似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中的A型肿瘤RNA病毒。在细胞外和细胞间隙中还可查见散在或成群的球形  相似文献   

17.
几种大型病毒的冷冻蚀刻研究(痘苗病毒、山羊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在我国已有报导。本文拟报导三种中小型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形态发生过程。<1>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属弹状病毒科,有囊膜的病毒,大小70×170nm;<2>辜德毕斯病毒(sbv),属披盖病毒科,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60nm;<3>人腺病毒,属腺病毒科,无囊膜的病毒,直径约70nm。在腺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核内,可观察到处于不同装配和成熟阶段的病毒粒子(图A、左不)。在VSV和sbv感染的宿主细胞质中和细胞质空泡内可观察到病毒核衣壳装配的过程,尤其在宿主细胞的表面更清楚地显示出病毒以出芽的方式向细胞外释放的各个细节。(图A  相似文献   

18.
GPV和IBRV的超微结构与形态发生的冰冻蚀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冰冻断裂技术并结合其它电镜技术,研究了GPV和IBRV囊膜和核壳体的形态和发生。GPV发育早期,病毒从中部断裂,围绕病毒的膜样结构是均匀排列的两层颗粒,而成熟病毒在囊膜中间断裂,说明发育早期的囊膜脂质很少,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颗粒,随后脂质才进入囊膜。而细胞质内成熟GPV囊膜的PF和EF都仍有大量膜内蛋白颗粒,GPV释放到细胞外后囊膜膜内蛋白颗粒大为减少。成熟的IBRV囊膜PF上膜内蛋白比EF上多。在囊膜周缘有时可见剌突样结构。在与疾毒接触的细胞质膜的区域有规则排列的颗粒,似与病毒释放有关。在感染细胞核内同时装配着IBRV的核心、空衣壳和核壳体。细胞核内核壳体固断裂部位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深度蚀刻后对其形态进行了观察。文中还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样品的形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以下简称 SbV)属于披盖病毒科,是最小结构最简单的有囊膜的病毒之一,其结构蛋白仅有三种即衣壳蛋白、囊膜蛋白E_1和E_2。病毒的核衣壳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装配,然后转移到细胞质膜下,以出芽的方式披上一层囊膜,发育成为成熟的病毒粒子,出芽成熟过程的动力来自于核衣壳上的衣壳蛋白与细胞质膜上的病毒囊膜蛋白的相互作用。SbV的这种成熟模式十几年前就已提出并得到后来的一些电镜观察结果的支持。近几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病毒成熟过程是囊膜蛋白E_2(一种跨膜蛋白)在细胞质中的部分(C末端)与衣壳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简称SbV)是最小的有囊膜的RNA病毒之一(图1),其囊幕含有二种病毒特异的囊膜蛋白(图1箭头)。病毒囊膜蛋白是在宿主细胞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经高尔基体加工后转运到细胞质膜上。研究SbV囊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病毒的成熟与释放过程及其机制。我们曾参照P.Pinto da Silva的方法用抗病毒囊膜蛋白的抗体对SbV感染的细胞进行胶体金免疫标记,然后制备冰冻断裂复型样品,获得了宿主细胞质膜EF面复型与ES面的标记金颗粒的叠加图象(图2),进而我们探索了标记一复型技术和获得PF面复型与PS面标记金颗粒的叠加图象的方法,前者更有效地显示SbV囊膜蛋白在细胞质膜上的分布(图3),后者则可以把细胞内的免疫标记与冰冻蚀刻技术相结合,以对膜内微粒中的SbV囊膜蛋白进行定性定位的研究(图4),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Pintoda Silva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