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留油田是一个油藏埋藏深、低渗透、非均质性严重的复杂断块油田,受地下油藏地质条件及注水水质等因素的影响,注水难度越来越大,注水压力逐年攀升。高压注水井分层测试工艺研究应用,解决了高压注水井分层测试防喷、起下施工、降压测试等多方面难题、建立一套适合文留油田高压注水井分层测试的配套工艺技术和分析方法,适应油田高压注水井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2.
文留油田具有断块复杂、油层埋藏深、温度高、产出液矿化度高等特点,自1979年投入注水开发,先后经历了低含水期细分开发层系调整,中含水期层系井网加密、逐层上返,进入开发调整及高含水期的二三类层细分、井组层间精细注采调整等开发过程,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部分油水井间形成水窜,导致低效高含水油井逐年增多。随着油藏开发向低渗、薄差层、二、三类储层开发的转移,层间差异大的矛盾凸显,注水压力高,水驱动用程度低,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精细分层注水工艺的研究势在必行。针对文留油田开发存在的系列问题,立足细分开发,精细到层的管理思路,开展了《文留油田精细分注工艺研究与应用》。现场技术人员结合实施区块油藏、井况等特点,通过研发及引进地面多功能恒流配水器、封隔配水集成器和智能、同心、免投捞测调一体化等工艺新技术,提高了分层注水工艺水平,提高了有效注水、降低了无效注水,增加了水驱波及体积、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陇东侏罗系油藏处于"双高"开发阶段,套破井多,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状况差;剩余油分布零散,稳产难度大。本次研究采取多种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1多油层叠合区纵向上原主力层动用程度高,未动用的非主力层剩余油富集;2注水开发的层状、块状油藏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边部低渗区、注水滞留区;纵向上主要分布油藏内部未水驱的微构造高部位;3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受底水影响大,纵向上分布在油层顶部及构造高部位,平面上分布在隔层发育区、套破井连片区及边部未动用区;4分部范围小、厚度薄、数量多的小油砂体,由于注采井不完善,油层动用差剩余油富集。确定油田稳产确定潜力区,并开展不同时期不同油藏优化稳产技术研究,解决制约老油田稳产的矛盾与问题,提高对油藏的控制能力与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剩余油富集研究是注水油田后期挖潜的重要工作,本文应用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得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再富集区域主要位于油藏构造高部位、油水井单向连通的油井关停后形成的低势能区及高含水油井关停后的水井分流线低势能区。将此研究结果用于高含水X油田G区块的调整挖潜,取得了较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化工设计通讯》2017,(11):58-59
张店油田南38断块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通过对53个油砂体油藏精细描述,提出5类剩余油潜力:新层及扩边层潜力、现井网控制不住的小油砂体、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遗留型剩余油、分流线部位形成的井间剩余油、注水井欠注形成的滞留型剩余油。在认识潜力的基础上,通过部署新井、转注低效井、不稳定注水、欠注井降压增注等配套挖潜措施,提高了单元开发效益与水平。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站油田属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应用CMG软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精细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剩余油形成的原因。以挖掘剩余油为指标,结合井网加密,设计了5种注采系统调整方案,分别预测了各方案的开发指标,对比了不同方案的开发效果,结合油田实际,确定了合理的加密方案为:原井网注水井排加密注水井,新老水井交替周期注水。  相似文献   

7.
油水井在钻井及生产过程中 ,油层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堵塞 ,影响了油田高效、经济的开发。我们根据文留油田油层的特点在文留油田实施了高能气体压裂技术、高压水射流技术、高频增注器增注技术等物理解堵工艺技术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双河油田437Ⅳ层系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高效开发,目前已全面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针对该层系采出程度高、注水井层间窜导致的有效注水率低、综合含水不断上升等现状,通过对动静态资料对比分析及历史注采状况精细描述,认清层系注水存在问题及剩余油分布状况,主要针对注水井进行全面治理,实施精细注水,从整体上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石油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采油厂对于油田油井的开发也已经深入到了高含水开发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储层会受到外界及内部的各种原因,出现油层污染、发育差、连通性差以及层间矛盾大等情况,储层中所出现的非均质性较为明显,油层的内部剩余油的开采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何实现对不吸水及欠注注水井的治理与开发,也是当前采油厂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本文就着重针对不吸水及欠注注水井的治理开发措施进行讨论分析,明确的不吸水及欠注注水井的治理方向与治理思路,分析当前不吸水及欠注注水井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探究其治理措施与治理效果,旨在为我国油田开发的深入与进步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文 51断块属于非均质多油层油藏 ,层间动用程度低 ,通过研究应用油井堵水、水井分调 ,水井降压增注、高能复合射孔等技术 ,改造油层、降低成本、挖潜二、三类储层剩余油。该油藏的开发经验 ,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中主要介绍了钆中子寿命测井测量原理、施工工艺及其测井资料的解释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低孔隙度、高含水的X井。经实践证明,钆中子寿命测井能准确地反映低孔隙储层的水淹级别、确定剩余油分布状况,为油田改善开发措施、提高开发水平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2.
油田经过多年开发使层系、井组的调整及措施井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高度分散,同时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水平井成为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以细分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研究技术,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挖潜方法;运用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定量描述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在空间展布,提出适用的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并确定水平井开采层位优选原则及水平井轨迹设计方法,这些措施都有效的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低渗油田采收率差异的本质原因,对大庆扶余与长庆长6低渗透岩心分别进行润湿性实验、驱油实验,并利用岩心微观解剖方法求取孔隙参数并计算含油饱和度,找到影响剩余油主要因素,解释两油田采收率差异原因。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岩心以水湿为主,长庆油田低渗岩心采收率高于大庆油田,其中岩心2-2采收率比岩心1-1高3.9个百分点;同级别低渗岩心大庆油田孔隙表现出形状和连通状况的复杂性与不规则性;相同孔喉比、配位数、迂曲度和形状因子条件下,长庆油田低渗透岩心含剩余油孔隙比例更小,驱油效果更好,该研究为低渗透油藏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地层能量不断下降,主力油层水淹严重,部分油水井间形成水窜导致低压高含水油井逐年增多,剩余油分布零散,油井原油采收率无法提高,为此对低压高含水油井产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室内用岩芯进行实验研究,2010年开发了适合文中-文东油田的低压高含水油井增产技术,并进行了先导试验。2011年通过对该技术配方和施工工艺不断完善,现场实施了9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1.7t/d,年累增油1528.9t。该增产技术的实施,不仅降低了油井无效产液量,而且减缓了油层压力递减速度,提高单井产油量,还促进油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5.
龚波涛  付美龙  胡泽文  陈航 《当代化工》2016,(12):2848-2851
智能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剩余油挖潜措施,智能水驱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而且经济效益好,并且该技术能够利用现有注采井网,减少投资,不需要大量化学剂和复杂的地面处理,是一项经济、环保、易操作、潜力巨大的油田开发新技术。通过对江苏油田梁垛区块进行四种无机盐驱油实验、注入水与产出水驱油效率实验、不同比例的注入水与产出水配比驱油实验、智能水驱油效率的研究,在现有的注水开发的基础上优化注入水的矿化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F4油藏是海相环境下发育的,具有的气顶和边水的整装不对称背斜油气藏,其砂体厚度较大,分布稳定,但纵向和平面非均质性强,目前已经进入开发后期。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本文采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方案优选,确定了该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方案:以井网调整为基础,细分层进行注水开发。实践结果证实,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海外类似油田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104-5区块12小层微构造的研究,揭示了高104-5区块的微构造特征,总结了该油藏的微构造类型,分析了微构造与油井生产的关系。研究表明,微构造是控制该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高104-5区块的构造类型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其中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和分布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8.
谭宏亮 《当代化工》2012,41(5):530-532
蒸汽吞吐是稠油开采的重要方法之一,曙光油田稠油产量的比例逐年增大,高轮次吞吐后,地层压力降低,地下存水增多,原油产量下降,以及油井套管变形或损坏数量增加,不能实施常规的封隔器隔热措施.采用增能助排技术,实现隔热补充能力及助排一体化,配合一次泵等辅助措施,为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开辟了新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通过自助设计研制的微观可视化规则模型,利用微观驱替装置对水驱过程中剩余油形态及流动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考察水驱驱油效果,研究配位数对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对采收率的影响规律,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微观剩余油规律数值模拟配位数为4的水驱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形态为柱状剩余油和膜状剩余油两种形态,配位数越大,驱替效果越好,剩余油所占孔隙比例越小,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剩余油分布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杜东军  薛东  吴钰  杨卫军 《辽宁化工》2014,(10):1269-1272
瓦窑堡油田羊马河区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境内,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中东部。主力油层为长2层。油层具有储油物性较好,油藏整装连片,油藏丰度大等特点。但油藏同样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油饱和度的特点,属于地质构造活动较弱的岩性油藏。经过多年来的注水开发作业,该区已经取得不错的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岩石孔隙经过长年的冲刷已经形成大孔道,注入水将沿着大孔道从注水井流入采油井,其余含油孔隙将无法被驱出,使得产油量大幅度直线下降。为此,采用调剖堵水技术,将大孔道封堵,注入水进入含油孔隙,使油井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