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指导,促进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健康发展,近日, 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部颁的关于绿色建筑的技术规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参编单位有清华大学城市建设研究院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该《导则》从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绿色建筑的智能  相似文献   

2.
资讯     
《建筑》2006,(1)
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技术规范颁布近日,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部颁的关于绿色建筑的技术规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参编单位有清华大学、城市建设研究院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该《导则》从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绿色建筑的智能技术要点、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技术要点、推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等几方面阐述了绿色建筑的技术规范和要求。该《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  相似文献   

3.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编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指导,促进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健康发展,建设部和科技部联合编制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该导则已于2005年10月正式发布。为了更好地宣传和贯彻落实导则,本刊特请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撰写了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2月31日发布《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导则》是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的配套技术文件。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编,参编单位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城乡建  相似文献   

5.
业界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编制修改工作积极进行《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编制组于2014年12月22日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相关领导汇报技术导则编制工作后,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对《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进行部分修改和深入完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内部相关部门也多次召开技术研讨会,对导则修改、完善工作进行深入探讨。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建筑特征,建立符合我国技术经济条件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因此,编制组根据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针对典型居住建筑进行优化分  相似文献   

6.
<正>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标准体系,更好地指导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推广,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联盟组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以下简称"导则"),并于近日正式印发各地。《导则》借鉴了国外被动房和近零能耗建筑的经验,结合我国已有工程实践,明确了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定义、不同气候区技术指标及设计、施工、运行和评价技  相似文献   

7.
建筑新信息     
《建筑技术》2012,(12):1140-1142
我国对首批绿色工业建筑项目进行评审 自2010年8月住建部批准颁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以来,经过两年来对《导则》的理解、认识和具体贯彻实施,部分工业行业和一些工业企业已在开展绿色工业建筑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提供了有益示范。近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在京召开评审会,组织18位专家,以《导则》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为推进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导则是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建办〔2013〕185)的配套技术文件,是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委托,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导则借鉴国外被动房和近零能耗建筑的经验,结合我国已有工程实践,明确了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定义、不同气候区技术指标及设计、施工、运行和评价技术要点,为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成都市修订发布《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和《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审查技术要点》。《要点》主要修订内容:居住建筑在方案审查中将户均居住指标改为人均居住指标;在初设和施工图审查阶段要求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场地利用、保护资源及环境修复;大于10万平方米的场地需提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举措和具体实践。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指导,促进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健康发展,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组织编制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已经正式出台了,这是我国第一个部颁的关于绿色建筑的技术规范。在绿色建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时,建设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就显得非常及时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  相似文献   

12.
为了指导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工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了《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试行)》,并于2008年7月3日发布。为了正确理解《导则》的技术内容,做好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试点工作,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委托,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绿色农宅评价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日前开题。课题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该课题研究立足于目前农村建设的需要,根据北京市农宅建设现状,结合"农宅"定义和绿色建筑内涵,明确"绿色农宅"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包括具备的功能、达到的性能等;根据研究成果制定《北京市绿色农宅评价技术导则》,提出单项指标和综合  相似文献   

14.
《建筑节能》2014,(7):53-53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发布并实施了《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和《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审查要点》两个指导性文件,加大对节能环保建筑的推广和支持力度。文件的出台也标志着成都民用建筑开始全面实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5.
《门窗》2016,(5)
正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主持的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大会日前在中国国际门窗城召开。来自住建部和全国各省市建委、全国主要建筑设计院、新型节能建材企业、建筑企业、监理单位、施工企业以及清华、北理工等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共500多人参会。本次会议旨在宣贯落实《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加快推动我国节能建筑向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政府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明确了打造绿色城区和绿色建筑的计划,并制定了《关于打造绿色建筑之都的行动方案》,编制了《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深圳市绿色住区规划设计导则》以及节能节水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具体实施的工作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及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结合重庆市工业建筑和工业园区发展实际,组织编制了重庆市《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导则》(暂定),旨在指导重庆市绿色工业建筑和绿色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管理,推动重庆市绿色工业建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重庆市绿色工业建筑的评价,为编制完善重庆市绿色工业建筑系列标准打好基础。该文介绍了《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导则》的编制思路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离不开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设备,天津市编制并发布《天津市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天津市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技术导则》和《天津市绿色建筑设备评价技术导则》,积极开展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标识工作,将极大地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引领绿色建筑,建设生态文明。从2005年至今,建设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引领绿色建筑的技术文件:2005年10月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3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一连串标准、细则的出台,凸显了中国政府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道路上的强势姿态。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从《绿色施工导则》展望我国模架技术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建设部发布的《绿色施工导则》内容出发,阐明模架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地位,对比我国与国际模架技术的差距,提出改变我国模架技术现状的应急措施,并预期我国模架技术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