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便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洞察饮食之道里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相似文献   

2.
《烹调知识》2014,(2):7-7
<正>中国人的饭,叫"饭局"。"局",原本是下棋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吃饭事小,设局事大。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同样久负盛名的还有"鸿门宴"、"煮酒论英雄"、"火烧庆功楼"、"杯酒释兵权"等等。每一个饭局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  相似文献   

3.
吕春 《烹调知识》2010,(4):10-11
据说,“饭局”一词是宋代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把“饭”与“局”连成一体,玄妙尽显。不过,追溯饭局的发端,何止千年。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渑池会”,项羽为刘邦摆下的“鸿门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无一不是决定历史走向和个人事业成败兴衰的饭局。这些饭局背后,赫然是万马千军的对峙,命悬一发的惊险。后来,贯穿清代数百年历史的“满汉全席”,以及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的“千叟宴”,更是花天锦地、宾客如云,演绎了饭局的极致。  相似文献   

4.
“满汉全席”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吸取各地民间筵宴和饮食中的精华,以致又有“小满汉席”、“新满汉席”等之分,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的满汉全席完整体系,实为中华烹饪之瑰宝。清代的满族肴馔,是伴随满汉全席而风行全的,在中原和江南一些地区的满汉全席中,尽管席中的风味具有本地特色,但作为“满”的部分,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清宫的御膳房里,除设有饭局、点心局、荤局、素局外,还设有一个包哈局(满语,即挂炉局),是专门为皇帝做烧烤菜的地方。宫廷宴会上必有烧烤菜,多为“双烤”,如“挂炉猪”、“挂炉鸭”等,因为以…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饭局:最繁文缛节的饭局 中国人的饭局讲究最多.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比肩。从座位的字排到上菜的顺序.从谁先动第一筷到什么时候可离席,都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把“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人的饭局上,靠里面正中间的位置要给最尊贵的人坐.上菜时依照先凉后热、先简后繁的顺序。吃饭时.须等坐正中间位置的人动第一筷后.众人才能跟着各动其筷。  相似文献   

6.
“饭局”一词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干年历史。可追溯饭局的开端,却不止千年。中国是礼仪之邦,在饭局上最是讲究。但透过饭局.我们看到的却是饮食之道中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时代变迁、事业成败等各种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江湖这东西,岂止是在武侠小说中的创作,乃是现实生活中的常态,而饭局则是江湖一景。凡人琐事,比如会友、叙旧、谈情、说事、小孩升学、大人升迁,大都离不开饭局。商务洽谈、托人办事大都在饭局的推杯换盏中完成,异性相遇也多在饭局的谈笑风生中眉来眼去,发酵苟且。当下,一个人饭局的频次、饭店的规格、出席人员的身份地位等等,俨然已成为其地位、能力、身份、人际关系的象征和展示。某个人周一到周日  相似文献   

8.
萨苏 《食品指南》2009,(7):92-93
英国首相艾登曾用三道菜当国宴招待周恩来总理,给国人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兴大吃大喝。事实上,据我的观察.西方人的确不大有“饭局”这个概念。在他们的文化里面.吃饭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补充热量而已.以至于很多欧美人士中午不过是几个桔子、一支香蕉打发胃肠。想想这也可以理解.美国最精致的菜肴不过是加上种种配料的熬豆子而已,要说下功夫也不过是熬的时间长一点。这种东西在中国人眼里.大概类似饭馆里处理剩饭做成的“折罗”。如此文化之下,饭局之魅力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9.
饭局     
饭局,应以解馋之用,但中国人却将饭局文化发扬光大到极致,"饭"退于次,"局"的作用被无限延伸。饭局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饭局却是万万不能的。从古至今,中国是一个讲关系、讲人情的社会。摆脱不了这一现状的中国人,只要办事,先想到有没有关系。一想到关系,首先想到的是饭局。每个人的社交往来、人生成败,都与饭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整部历史与政治都能和饭局联系起来。官场,商场,名利场,请托办事,联络感情,商场搏杀,权钱交易,凡有人处,就有饭局,小饭局中往  相似文献   

10.
对路的饭友     
同为友人聚餐,上海人较贴近饭局的社会属性:局。这使得聚会由于那些精致铺垫多少显出些风雅来。约一桌人吃饭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名堂。东道主事先需就宴会由头、主题和来宾搭配有所设计。谁与谁相好,谁和谁不睦,谁百搭谁候补,需心里有谱。然后至少提前一周发第一遍短信一一通知,时间、地点、参加人物,要素一个也不能少。到饭局前一天再发一通短信提醒确认。受邀者若有变化,一般会在两次  相似文献   

11.
标新立异     
百度上定义的新青年,有着年轻、热爱祖国、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等标签,但在此次“迎新年穿新衣”上海服装消费调研中,我们想为之重新定义。因为在上海,你很难简单地从外在的穿着打扮,甚至是相貌去分辨一个人的年龄、身份、职业,这或许就是“魔都”的“魔力”所在,也由此决定了在上海“生存”的品牌必须摆脱单纯的“年纪论”与“性别论”,让一众品牌及产品的年轻化转型需求比其他城市要来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2.
饭局哲学     
生活中,一些饭局常常令人苦不堪言,其中的讲究和套路甚多,比想象中的"吃饭"复杂多了。"饭局"一词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了。"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聚会、圈套"的意思。看一个人常混迹于何类饭局,便大致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兴趣爱好、修养、性情等很多背后的东西来。中国人的饭局讲究最多,相信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比肩。从座位的排序到  相似文献   

13.
饭局学问     
徐悦 《美食》2008,(2):54-54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如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代最著名的饭局.莫过于两千多年前的那场“鸿门宴”,但觥筹交错背后暗藏的玄机、杀机,却未必是中国饭局传统的常态。  相似文献   

14.
传统而恪守礼节的英国饭局 世人常将“英法大菜”连缀在一起,其实两国的食俗差别很大。与法国饭局的典雅甚至浪漫情调相比,英国饭局却是以传统和恪守礼仪为重,绅士般的英国特色早已在饭局中形成固定的礼节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饭局:最繁文缛节的饭局中国人的饭局讲究最多,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比肩。从座位的排放到上菜的顺序,从谁先动第一筷到什么时候可离席,都有明确的规定,把"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人的饭局上,靠里面正中间的位置要给最尊贵的人坐,上菜时依照先凉后热、先简后繁的顺序。吃饭时,须等坐正中间位置的人动第一  相似文献   

16.
《北京纺织》2010,(2):97-97
巴黎、东京、纽约、摩纳哥、伦敦、莫斯科……在走过了一个个重量级时尚之都后,CHANEL高级手工坊终于来到了中国。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里,上海迎来了这位时尚大帝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以及他率领的CHANEL高级手工坊。“上海女人”、“中式服装”和“乌木屏风”等等词汇,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吸引西方人注意的神秘符号。  相似文献   

17.
现今上海每年12月24日“圣诞夜”与25日“圣诞节”,在上海西餐馆里沪人与洋人吃“圣诞大菜”,可谓热火朝天。“洋节”之融入,为沪人“吃西菜”增添了欢乐。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人的社交活动,无论是商务洽谈,晋职乔迁,年节团聚。婚丧嫁娶,迎朋酬友,洗尘饯行,拜师收徒,甚至求人办事,或缓和纠纷……都离不开饭局。在中国人看来,饭局是礼仪和人情的代名词。因而有人认为,中国的社交文化基本是饭局文化。饭局老势长岁久远归绺于中国国度的历史人文背景。  相似文献   

19.
《江西食品工业》2006,(4):64-64
美国人是全世界最“自由”的民族,吃也不例外,不像中国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一件T恤衫、一条破牛仔裤就可以轻轻松松去赴饭局了。  相似文献   

20.
我生于1915年,浙江人。年幼时随父亲来到上海,在上海一个教会学校念完中学后,开始自谋生路。先在上海洪康印务局当一名排字印刷工人,后被店主提升为对外营、比员。1937年我与好友张谔合伙创办协昌印务局,由我担任经理,后改为各自经营印刷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