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关于我国东部某些现代沉积物正构烷特征与物质来源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雅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5,(1):96-103
自从 E.E.Bray 和 E.D.Evans(1961)发现近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具有奇碳优势,而在成熟生油岩和原油中这种优势趋于消失这一特点之后,奇碳优势的消失被普遍地认为是生油岩业已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七十年代以来,我们发现我国东部现代沉积物中不仅存在高碳数奇碳优势正烷烃,也存在偶碳优势正烷烃。 相似文献
4.
西北太平洋盆地高频(3.5和12千赫)音响测深剖面上所记录到的海底回波可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其中四种与沉积作用有关。最广泛记录到的两种回波类型大致与最上部海底沉积物类型有关:Ⅰ型(A和B)回波(清晰而连续的平行浅层反射)通常是在沉积物由具火山灰夹层的硅质软泥构成的盆地西北部记录到的。而Ⅱ型回波(顶部10至20米清晰而连续的浅层反射和其下半透射的不连续浅层反射)则是夹燧石层的褐(红)色粘土为主的盆地东南部的特征。Ⅲ型回波的特点是不整合的,迁移的或截切的浅层反射,偶尔是规则的重复双曲线回波带;它们代表估计可能即太平洋底层水(下面简称PBW)的温盐合成底流(即等深流)的流动所造成的侵蚀—沉积床底形态。产生Ⅲ型回波的地区大都面积较局限并分布于海山,海脊以及能提高局部洋流流速的其它地形隆起的麓部。少数Ⅲ型回波反射带亦呈区域性展布。例如,有一片宽阔的Ⅲ型回波区沿北太平洋盆地的南部边界分布,PBW从南面流经很宽的地形间隙在该处进入北太平洋,另一宽广的Ⅲ型回波区则在皇帝海山链以西。Ⅲ型回波所指示的沉积物改造幕的地质时代和延续时间还不清楚。水文测量和海底照相结果表明目前在整个盆地中仅有微弱的或停滞的PBW水流。可能大部分沉积物改造发生在大洋水团循环比现在快的更新世和较老冰期期间。Ⅳ型回波是局部的小型(<5至25公里)滑塌—碎屑流沉积物所产生的延时波,不相干波,或模糊回波。这些沉积物常见于极平缓的海丘(幅度小于100米)的底部。这类沉积物大都出现在硅质沉积物分布区(Ⅰ型回波)。显然,这些沉积的物性反映了它们是比较不稳定的,因此,比褐色粘土更易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5.
6.
为探讨页岩储层中微孔、介孔和宏孔分形特征以及当前广泛应用的各分形模型的适用性,以鄂尔多斯盆地海陆过渡相太原组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压压汞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测试泥页岩孔隙结构参数。利用MENGER海绵模型计算高压压汞测试结果中宏孔分形维数,Frenkel-Halsey-Hill(F-H-H)模型计算低温氮气吸附测试结果中介孔分形维数,并尝试引入Volume-Specific Surface Area(V-S)模型计算低温氮气吸附测试结果中微孔分形维数。以拟合优度R2值为评价指标,与前人基于不同计算方案的结果相互论证,借此探讨不同尺度孔隙的最佳分形维数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微孔分形维数(D1)介于2.013 6~2.294 4之间,平均为2.113 2,介孔分形维数(D2)介于2.579 3~2.762 2之间,平均为2.640 5,宏孔分形维数(D3)介于2.786 3~2.998 5之间,平均为2.933 9。随孔径增大,分形维数值呈增大趋势,孔表面愈发粗糙。F-H-H模型和V-S模型是泥页... 相似文献
7.
现代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作用——涠洲岛珊瑚岸礁实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涠洲岛珊瑚岸礁建立在火山岩之上,以块状珊瑚为主,形成礁格架,枝状珊瑚仅居次要地位。除冬季较低的水温和春季褐藻繁衍,抑制珊瑚生长外,其他环境因素适合珊瑚生长。 存在两个物源区:1)珊瑚生长带和礁坪是礁缘碳酸盐的物源区;2)火山岩海岸是陆源碎屑物源区。在海岸带,这些碎屑物质被海流和潮汐作用造成的横向和纵向运动的搬运和混合,堆积成平面上不对称的环带沉积。 相似文献
8.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针对其微观孔隙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的现状,对皖南地区野外露头和岩心样品开展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二叠系页岩主要组分为有机质、石英、伊利石、方解石和黄铁矿,其中黄铁矿多呈草莓体形态与有机质共存,有机质则呈填隙状、薄膜状、条带状和壳体状分布在页岩中。二叠系页岩基本孔隙类型为无机矿物孔(晶间孔、粒间边缘孔、粒内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孔和微裂缝,其中有机孔和微裂缝是优势孔隙类型。不同有机质颗粒中孔隙发育情况差异很大,可能与有机质类型及显微组成有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充分混合产生縻棱化而形成与有机质相关的晶间孔和微裂缝。压汞法测试结果显示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的页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好、退汞效率高;而以大孔为主的页岩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差、退汞效率低。中大孔的体积百分比随着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微孔和过渡孔的体积百分比随可溶有机质增加(S1)呈现降低的趋势;縻棱化有机质是页岩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可能会抑制页岩微孔隙的发育和比表面积的大小,与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页岩气勘查对象主要为海相页岩。2014—2017年,中国南华北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查自牟页1井首次获气后又取得新进展。通过对牟页1井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对海陆过渡相页岩的矿物组成、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物性、有机地化等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储层矿物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具有低孔特低渗特征,物性受矿物组成和有机质影响明显;(2)储层具有高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特征,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显微组分具有高惰质组特点;(3)牟页1井下二叠统山西、太原组页岩具有较高的含气量,与有机质丰度(TOC)及成熟度(Ro)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认为:南华北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太原组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0.
边缘盆地环境的起源与演化目前普遍认为,大多数边缘盆地是经由多少与洋中脊扩张中心产生新洋壳相类似的扩张作用形成的。Karig(1971)将扩张盆地划分为活动的与不活动的两类。活动盆地现时正在经历着形成新洋壳的扩张过程,例如,汤加、克马德克、马里亚纳、小笠原、新赫布里底以及斯科舍岛弧系的弧后区。不活动盆地是在过去扩张而成的,据地壳热流可进一步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1.
12.
巴拉姆三角洲位于婆罗洲北西的巴拉姆代尔塔省,为第三系高产砂岩储层的现代模型,确定为浪成三角洲。然而,三角洲沉积相展布及沉积作用表明:现代的沉积仅仅发生在大型河口坝,巴拉姆三角洲更确切的应该定为波浪和潮汐作用共同影响的三角洲沉积。由于相对大的潮汐控制着近岸的水动力,地表一半以上的河口坝被潮汐控制并被潮汐作用的沉积物覆盖。相反地,分布广泛的第三系临滨储集砂岩明显受波浪控制,缺乏潮汐作用的证据。因此,巴拉姆三角洲不适宜作为婆罗洲北西的大多数临滨储集砂岩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正> 循环河流、扇形三角洲和湖泊边缘沉积体系控制了东南犹他州科罗拉多河流域Chinle组地层的下部。有关地层详细的岩相分析记录了两种交替的河—湖层序:(1)在高流量时期,粗粒曲流带进入浅湖而形成扇形三角洲。 相似文献
14.
海陆过渡相地层中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过去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海陆过渡相的页岩和煤层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上,对其中的致密砂岩关注较少。以黔西地区海陆过渡相上二叠统龙潭组砂岩为例,利用薄片观察、压汞法、核磁共振实验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龙潭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龙潭组砂岩属于岩屑砂岩,典型储层特征包括砂体单层厚度薄,岩屑和黏土含量高,基本以微孔为主,孔喉结构复杂,孔隙度和渗透率非常低。与国内其他大规模开发的致密砂岩相比,龙潭组砂岩岩屑成分含量更高,孔喉结构更致密,致密砂岩气潜力比较有限。龙潭组砂岩与泥岩和煤层呈互层分布,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和煤层气的合采方式是可行的,从而为海陆过渡相非常规气开发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分别测定 CaCO_3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和灰质超微浮游生物绝对沉积量的方法。文章指出,超微浮游生物残骸在深海碳酸盐中占绝对优势。已经查明,印度洋新生代浮游有孔虫和超微浮游生物绝对沉积量变化及其种属数量变化是同步的。确定了超微浮游生物和浮游有孔虫绝对沉积量与超微浮游生物种属数量和浮游有孔虫种属数量之间呈非线形分布。超微浮游生物和浮游有孔虫的最大绝对沉积量是在古新世-始新世初期和新第三纪-更新世,最小沉积量是在晚始新世-渐新世。对于超微浮游生物和浮游有孔虫的种属数量来说,确定在古新世-早始新世为最少,而在中始新世和中中新世-更新世最多。 相似文献
16.
成岩作用阶段某些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一些第三系盆地已发现了许多低成熟原油。作者研究了东濮凹陷岩心剖面,并对低成熟生油岩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发现生物标志物随埋藏深度增加,按藿烯、ββ-藿烷、重排甾烯的次序先后消失后,升藿烷构型变化才开始达到平衡。热模拟实验证实某些生油岩在成岩作用阶段可以生成一些低成熟原油。在此阶段生成的三环萜烷倾向于富集在原油之中,低分子量三环萜烷相对于高分子量三环萜烷的丰度可以用来详细划分成岩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沿海大陆架盆地含油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沿海大陆架盆地油气富集区,受下第三系富生油凹陷控制,与其相联系的大型披复背斜,配以大型三角洲砂岩体或大型生物礁滩灰岩储层,及大面积分布的区域盖层,往往形成大油气田.油气田在陆州沉积中近烃源区分布,在海相地层中有良好运载层及大面积顶盖层的条件下,石油可长距离运移,在远离油源区也可形成油田.下第三系煤系地层在大陆架大面积分布,具有雄厚的煤成气潜力.南海西部有巨厚上第三系海相地层,沉积速度快,地温梯度高,也有优越的成气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下扬子主体的南黄海盆地发育分布广泛、厚度大且较全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通过对比扬子陆域的烃源岩、储层及盖层特征,结合南黄海盆地近几年采集的地震剖面、钻井资料以及陆上野外露头资料,总结和分析了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南黄海海相地层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幕府山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二叠统栖霞组和二叠系龙潭-大隆组4套烃源岩,对比扬子区陆域烃源岩特征,确定为较好的烃源岩。苏北-南黄海盆地储集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发育白云岩孔隙储层、礁滩相储层、风化壳储层和裂隙储层4种类型。研究认为南黄海发育扬子陆区已发现的典型油气藏的成藏层位,海相地层发育3套区域性的盖层和3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具有很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大,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但海陆过渡相页岩沉积环境变化频繁,页岩、煤、砂岩以及石灰岩等岩性频繁互层,目前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地质评价还处在初期阶段,有利页岩岩性组合及储层特征有待深入研究。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大吉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三亚段(以下简称山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观察,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划分了岩性组合类型,并基于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扫描、气体吸附、高压压汞等实验技术手段,厘清了不同岩性组合页岩储层特征,明确了有利岩性组合类型和页岩气勘探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山23亚段可划分为纯页岩型(S型)、富粉砂页岩型(SS型)、富砂页岩型(SSS型)以及富煤页岩型(CSS型)4种岩性组合类型;(2) S型组合页岩储层物性最优,总有机碳含量为6.87%,腐泥组含量可达50%,有机质类型兼具Ⅱ2型和Ⅲ型,含气性高,富含石英等脆性矿物,表现出“甜而脆”的特征;(3) S型组合页岩储集空间为有机孔+微裂缝,有机孔孔径介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