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层系井网与油层的适应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始终贯穿油田开发的不同阶段。以X区块为例,针对纵向上层间干扰严重、平面上注采井距过大、多套井网交叉造成井距不均匀等矛盾,从开发历程入手,结合油田开发现状,分析了井网演变过程;剖析了油田开发中层系井网存在的问题,在理论分析和油藏工程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了层系井网技术经济界限,制定了层系组合原则,确定了纵向上细划层系与平面上缩小井距相结合的井网调整方式。结果表明:X区块在层系井网调整实施后,层间矛盾缓解,井段跨度减小,渗透率变异系数下降;平面上井距更加合理,水驱控制程度和多向连通比例增加;新井投产效果较好;老井效果明显,产量上升,含水率下降;全区含水率下降,产量递减减缓,X区块预测可提高采收率5.5百分点。研究成果对今后油田类似区块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庆油田北二东区块在特高含水期各层系调整井段长、层间干扰严重、注采关系复杂、油层动用状况差等问题开展了层系重组方法研究.通过细化开发层系重新匹配注采井网,达到了层系清晰、井距优化、井网独立的目的.重组后,各套井网的开采井段长度和层间渗透率级差大幅度下降,开发效果明显改善,数值模拟预测试验区最终可提高采收率2.55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18.7×104t.  相似文献   

3.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多含油层系叠合超低渗透油藏单层水平井井网开发储量控制程度低、注采关系不完善、无法实现油层纵向的充分动用的情况,在总结超低渗透油藏储层隔夹层模式及其对水平井开发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平面上采用直井完善注采关系,纵向上采用水平井立体开发提高储量控制程度的立体开发模式,并评价了水平井立体开发井网在不同储层隔夹层模式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立体开发井网适用于稳定隔夹层多含油层系叠合油藏,并确定了平面上五点井网、纵向上水平井重叠布井为合理的井网形式和叠置方式。研究与现场应用表明,水平井立体开发井网可进一步大幅度提高超低渗透油藏采油速度、提高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X区块二三次井网注采井距大、动用差,通过层系井网调整为一套井网开发,实施半年后出现含水上升速度加快、产量递减加大的问题。利用井间电位监测技术,将监测解释结果视纯异常环形图与砂体展布图叠加,结合油田开发动态生产数据及同位素监测资料分析层系井网优化调整后注水优势推进方向和水驱前缘波及形态。针对注水平面波及均匀性较差的实际,实施针对性措施调整42口井,调整后区块自然递减率减缓了5.73%,年含水上升速度下降0.80%,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井间电位监测为层系井网优化效果评价和调整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下二门油田中层系处于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平面、层间矛盾突出、动用程度差异大、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井网密度大、综合含水高等,在剩余油分布研究后开展井网适应性研究、井网调整潜力研究、井网调整技术经济界限研究,依此制定了注采井网综合调整对策,进行了井网综合调整部署.  相似文献   

6.
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聚驱井网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喇嘛甸油田将直接面临上返的问题,但二类油层注聚开发合理的注采井距、井网如何优化等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地质特点的精细研究,选取了能够代表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实际状况的喇南试验二区东南部作为解剖区块,开展了数值模拟和井网优化研究,从不同井网与原井网的匹配关系、对砂体的控制程度、注入速度与井距的关系、数值模拟预测以及今后上、下返井网的综合利用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论证,优选出既适应二、三类油层,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合理井网、井距,对二、三类油层的井网部署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张店油田南38断块开发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动用差异大、局部地区注采井网不完善、压力保持水平低等,在深入开展井网适应性研究、井网调整潜力研究、井网调整技术经济界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注采井网综合调整对策,进行了井网综合调整部署。  相似文献   

8.
埕岛油田中二区长期采用一套层系开发,井网不完善、层间干扰、采油速度低等问题十分突出。为了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2009年以来进行了细分层系、加密井网为主的综合调整,并在调整过程中通过运用强化方案跟踪调整、优化射孔井段、推广应用水平井、及时实施老井归位、适时进行油井提液等技术手段,开发效果明显改善。综合分析认为现行的调整技术政策与做法能够满足中二区该阶段高效开发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层系井网调整的技术经济界限,以动态分析、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喇嘛甸中块层系井网调整的井距、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层系组合厚度和层系组合跨度等参数的技术经济界限。其中,通过动态分析方法研究在现井网条件下逐步加密时水驱控制程度的变化规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井距与采收率关系,综合确定合理井距;在合理井距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模型确定渗透率变异系数界限;运用经济评价方法,依据盈亏平衡原理,计算合理井距、不同油价下的合理层系组合厚度;基于井距和层系组合厚度界限,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合理层系组合跨度;通过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方法确定井网调整后的界限。结果表明,当喇嘛甸中块合理井距为150 m时,合理层系组合厚度为7.5 m,合理层系组合跨度为50 m,合理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  相似文献   

10.
多层砂岩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因为经过了多阶段、多套层系井网开发,所以递减加快,措施效果变差,油田稳产难度增大.通过对萨中油田各类油层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及对水聚驱现场试验的研究,认为多层砂岩油田在特高含水期,应适时构建三次采油井网,采取先期水驱加密调整挖潜,后期实施三次采油的加密调整方式,实现油田的长期稳产.在此基础上,以中区西部为例,依托原井网,部署了3套加密调整井网.通过新井完钻后地质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再认识,优化射孔选层,优化封堵、补孔手段等,加密调整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改善了开发效果.并分析了特高含水期加密调整效果及开采特征,改进了特高含水期加密调整层系井网部署及射孔选层方法.  相似文献   

11.
1·西区萨葡油层水淹特征大庆油田西区萨葡油层已全面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各类油层水淹严重,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层系间含水差异逐年缩小,各层系间含水差异由2000年的3·6和10·9缩小到2005年的0·3和3·2。二次加密井网的含水目前已达到88·9%,而基础井网及一次调整井网含水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面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难题,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Ⅳ5—11层系为例,提出了井网重组与二元驱复合增效技术。鉴于研究区油砂体平面叠合情况、物性差异等地质特点,以及纵向单层动用程度差别大的状况,首先采用相似性的原则,对层系井网细分重组;同时对原井网开展注采井网完善、充分利用水平井挖潜等方式,对研究区进行了井网三维立体重组加密调整。根据油藏特点,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主力油砂体采用二元复合驱,其他非主力油砂体进行水驱调整挖潜。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注入参数。研究表明,采用井网重组与二元驱复合增效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高含水油藏采收率,比"复合驱"与"井网调整"二者单独作用之和高出2.19%。  相似文献   

13.
针对萨尔图油田萨中开发区中区西部不同类型油层砂体与目前井网不适应的难点,利用详实的岩心、测井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精细解剖成果等资料,对中区西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分布模式及井网控制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区西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组合模式可细分为拼合宽带型、交织网状型、树枝分叉型、干枝型、单一连续型、断续孤立型6种类型,除拼合宽带型砂体外,其他类型分流河道砂体井网控制程度均较低,与井网适应性差,可依靠对现井网进行加密或对层系井网进行重组来完善单砂体的注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井网调整问题,x油藏初期采用反九点井网开发,生产过程中高含水油井转注、同时采油井排排间加密,井网变为排状注采井网。而井网调整后注采井间的流场会发生改变,流体流动规律变得更加复杂。为了研究反九点井网至排状注采井网的流线演变特征,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和压实作用对势函数方程进行求解,得到反九点井网流线;进而结合实际井网的调整模式,得到了反九点井网转排状注采井网的流线模型,获得井网调整后的流线。研究结果表明,反九点井网的流线分割区位于排状注采井网的主要流动区,加密后,注入水与加密井之间的流线穿越了该部分区域,井网水驱控制程度得到改善,原先驱替效果差的区域受到注入水的波及。排状注采井网的不可动区域位于反九点井网的主流线区域,在反九点井网的开发过程中已经受到注入水的驱替。流线分布特征显示反九点井网边角井之间的流线分割区、排状注采井网原采油井排采油井与加密井之间的流线分割区以及加密前后流线分割区的叠合区水驱效果较差。研究揭示了反九点井网至排状注采井网的流线演变特征,为井网的二次加密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双河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具有“薄、散、小、差、低”的特点,为适应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需要,注采井网必须精细化研究和管理。在搞清剩余油分布及合理优化井网技术界限基础上,通过局部完善井网、细分开采、层系转换、复杂结构井技术,辅助封堵、补孔、调剖等各种措施,进行井网优化组合挖潜剩余油。典型开发单元Ⅷ-Ⅸ油组井网优化组合实践表明,水驱油田特高含水期在井网不具备大规模加密调整条件下,井网重新优化组合是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胜陀油田特高含水期油藏矢量层系井网产液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对研究区内平面、层间、层内3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详细分析。平面剩余油主要呈现为普遍分布型和差异富集型;层间剩余油分布呈现为均匀分布型和层间干扰型2种;层内剩余油以顶部富集型、均匀分布型和夹层控制型3种类型为主。在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矢量层系井网调整技术,主要分层间、层内、平面3种矢量调整技术进行了分析。层间矢量调整关键是通过细分层系实现剩余油有效动用;平面矢量调整主要通过井网、井距、液量合理化分析来实现;层内矢量调整的主要手段是水平井优化开发和堵水调剖。通过15个矢量调整区块试验,注采对应率、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现状储量动用程度均达到90%以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驱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井网调整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基于三维水驱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基础井网、井网抽稀及井网加密的正韵律储层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对比井网不调整与调整(井网抽稀与井网加密)的开发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基础井网相比,井网抽稀和井网加密都可以提高采收率,且井网抽稀的采收率提高幅度比井网加密大;当累积注水量相同时,注入速度越大,水驱波及系数越大,采收率越大,且井网调整后提液的采收率要比井网调整后不提液的采收率要大。与基础井网、井网加密相比,井网抽稀水驱开发效果最好;井网调整后提液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萨尔图油田南八区二类油层井网存在井距大、水驱控制程度低及油层动用效果差等问题。为了提高多向水驱控制程度,进行井网重构,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精细数值模型,采取井网+微相应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精细拟合的方法,拟合区块生产历史,对区块剩余油和可动油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油层发育特点进行井网重构方式优化、补孔对象优选以及改善开发效果预测,同时根据采油井生产状况和油层含油饱和度水平,优化注水井的最佳注水强度。结果表明,萨Ⅱ7—12油层砂岩厚度的水驱控制程度和有效厚度的水驱控制程度可以提高16.08%、17.76%,三向及以上砂岩和有效厚度的连通比例分别提高23.85%和22.15%,增加可采储量27.40×104t,采收率提高2.96%。研究成果为井网重构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喇嘛甸油田层系调整和二次加密调整,都是在原基础井网开采的油层上进行的。层系调整以后,虽然各套都有自己独立的注水井(二次加密井除外),但大部分油井都是合层互采,这就造成了油田分层系产液量劈分,注采比确定,分层系压力系统评价,开发指标计算与评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给开发动态分析及高含水后期油水井调整带来极大困难,为了了解基础井网对葡14及以下和二次加密井各套油层的影响程度,于2000年开展了封堵试验,方案设计封堵基础井网葡I4及以下油层8口,封堵后,解决了四套开发层系8口基础井网葡I4及以下油层对萨尔图油层影响问题,8口同井场葡I4以下油层层间干扰问题,4口高I6及以下分流线上1-3个方向的二线受效问题和6口二次加密井主流线二线上的受效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定量表征低渗透油藏井网整体加密前后储量有效动用规律的变化,是油田制定合理开发调整策略的基础。基于实际低渗油田反九点井网整体加密调整方式,利用势叠加原理,得到了反映实际井网形式下的开发单元渗流场分布计算公式;提出了"有效驱动压力梯度"的概念来反映流体在注采单元间的动用程度;统计了不同区域的有效驱动压力梯度大小与注采单元控制范围的关系,进而建立了定量描述不同井网条件下储量有效动用规律的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基础井网整体加密后,井距缩小、井间驱动压力梯度增大;当原始井距大于300 m时,井网加密可以大幅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是井网加密调整的重点关注对象;当原始井距小于200 m时,进行井网加密调整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的潜力较小,但若油藏储层较厚,可以酌情进行加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