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DX嵌岩桩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X桩作为一种新型变截面桩,可有效提高单桩承载力、控制桩顶沉降,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DX嵌岩桩首次代替直孔嵌岩桩的现场静载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根据桩身钢筋应力计及桩底压力盒实测数据,对其荷载沉降特性及承载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DX嵌岩桩Q-s曲线变化平稳,未呈现明显加速变形趋势;(2)承力盘位于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表层或中层,盘阻力发挥较早,占总承载力比例达23.3%~31.6%,承载作用明显;此外,当侧阻力及盘阻力达到其承载极限时,端阻力能进一步发挥,占总承载力比例达26.2%~37.4%,桩身各部分能协调工作;(3)将该成果应用在广州太平洋广场及广西防城港钢铁项目中,采用Ф600 mm DX嵌岩桩代替Ф800 mm直孔桩,可提高单桩抗压承载力63%,减小嵌岩深度3~5 m,节约混凝土方量40%~50%,缩短施工时间40%以上,降低单桩造价31%~37%,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嵌岩工字钢桩广泛应用于香港地区,通过现场载荷试验及室内摩阻力试验对这种桩型的承载力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垂直载荷作用下嵌岩工字钢桩中的工字钢与周围混凝土界面上会有摩阻力产生,但两者又不能看作是一个复合整体。当荷载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钢/混凝土界面上会产生滑移。对于短桩来说,滑移的范围可能达到嵌岩段顶部。因此,在对桩身的压缩变形进行计算时,必须考虑这一特性。根据现场及室内试验结果,对目前采用的桩身变形的计算方法提出修正。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更好地与现场试验的结果相符合,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对载荷试验的结果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工程领域采用的PHC桩基多以粘性土、砂性土层为持力层,文中给出了在复杂中软土地基条件下,以风化岩为持力层,进行PHC桩嵌岩试验的工程实例。通过沉桩试验、高应变动测、静载荷试验等,综合讨论了PHC桩实施嵌岩的可行性,总结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的侧重点,提出了加强桩身强度、优化桩靴设计和控制沉桩锤击力等措施确保嵌岩桩身质量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董金伟 《门窗》2012,(6):61-62
主要介绍嵌岩桩内防风锚定技术在某工程项目的运用情况及其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5.
董金伟 《门窗》2012,(7):316+320
主要介绍嵌岩桩内防风锚定技术在某工程项目的运用情况及其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唐政 《山西建筑》2011,37(27):182-183
以江肇高速上的西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介绍了嵌岩桩桩基施工工艺,着重阐述了成孔设备的选择,埋设护筒及钻孔施工要点等内容,为深水超大直径嵌岩桩的施工积累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荷载大,如果地基软弱,地下水位高,采用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足,沉降量过大,再加上高层建筑具有很大竖向和水平荷载,而且限制倾斜严格,所以高层建筑一般均采用桩基础。实践证明,桩基础承载能力大,沉降量小,稳固性强。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对高层建筑桩基工程桩端嵌岩界面进行的确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上海辰山植物园展览温室的桩基采用嵌岩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解决了41%桩端进入坚硬岩层的困难。并介绍了施工过程中采取的入岩深度控制、桩身垂直度控制等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福建漳州矿建码头工程为实例,对水上斜桩嵌岩加锚杆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模型嵌岩桩试验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由于嵌岩桩的极限承载力很高,在现场试验中很难将其加载至破坏和监测破坏时嵌岩段摩阻力的分布特征。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方法对桩1混凝土及桩1岩石界面的摩阻特性进行研究。试验中对两个嵌岩桩模型进行荷载试验,将其中一个加载至破坏。试验结果表明,破坏发生在桩/混凝土界面,而桩身及岩体内部均保持完好。另外,桩/岩石界面上的摩阻力分布是非均匀的;模型桩破坏时在嵌岩段上部产生的摩阻力远大于下部的值。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摩阻力的这种分布特性是因为桩周岩体变形所在界面所产生的法向压应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说明,对于建造在高强度岩体中的嵌岩桩,其承载力特性极大地取决于桩/岩石界面的摩阻特性,而摩阻力的分布又受到桩周岩体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吨位嵌岩短桩静载试验中锚桩抗拔力不足的情况,提出桩底锚杆法。此法是在锚桩底下的基岩中加设岩石锚杆,以共同承受上拔力。给出锚桩抗拔力验算方法和锚桩、锚杆施工的相关技术措施。工程实例说明桩底锚杆法在合适的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大直径嵌岩桩承载特性的现场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嵌岩桩是一种钢筋混凝土现场灌注桩,桩身弹性模量与岩石地基弹性模量相接近,当桩身嵌入岩层后,能牢固地结合成为共同受力的整体结构.通过现场试验(静载荷试验和动测试验)分析,得出嵌岩桩的承载特性:嵌岩灌注桩的荷载传递和破坏特性主要与长径比、覆盖土层性质、嵌岩段的岩性和成桩工艺有关;大部分嵌岩灌注桩属于摩擦型桩;嵌岩灌注桩的嵌岩部分具有较高的侧阻力和端阻力;嵌岩桩的侧阻力与桩土摩阻力都是桩的侧阻力,但二者破坏机制、分布规律完全不同,桩土摩阻力沿桩的深度方向是均匀分布,而嵌岩桩侧阻力则是典型的非线性分布.  相似文献   

13.
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的竖向、水平静载现场试验 ,并结合对其桩身的应变测试、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 ,分析了填土较厚区域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的承载力性状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 ,具有一定嵌岩深度的嵌岩灌注桩 ,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嵌岩段桩侧摩阻力承担 ,桩身强度是影响水平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Peng Baixing 《建筑结构》2008,38(4):19-21,44
应用剪切试验、基岩内桩侧摩阻力试验和高压旁压试验及桩身应力测试,对湘浏盆地内泥质粉砂岩的嵌岩段桩侧阻力的研究表明,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确定的侧阻力偏低,分析了不同方法确定的结果差异的根源,提出了以单轴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基础,按0.15~0.30系数折减计算嵌岩段极限侧阻力的取值标准,对类似地区桩基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现行国家规范和行业规范关于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检验的强制性条文规定,同时也为了探讨一种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省时、省力和低成本的检测方法,在锚桩抗拔承载力不足的情况下,结合工程现场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通过增加工程桩桩身配筋和对桩底施加岩石锚杆,提高了单桩抗拔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桩底岩石锚杆-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完成了24 000kN大吨位静载试验。通过工程实践,证明了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锚杆耐久性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论述在17a前埋设于河南焦作市焦东煤矿现场的一批旨在研究应力腐蚀和化学腐蚀耦合效应的缩尺试验锚杆的腐蚀环境和腐蚀状况,对开挖出的缩尺试验锚杆的点蚀、坑蚀、失重、腐蚀速率和强度损失率等进行较全面的测试和分析,指出在中等腐蚀环境下,裸露缩尺锚杆(钢简体)的强度损失率约为14.0%,直径损失约为10.0%,截面积损失约为19.0%;其失重率极不均匀,最高者约为最低者的24.4倍;一根缩尺锚杆钢筋经过17a,其抗拉极限荷载,比使用年限为0的相同锚杆的低18.4%-22.2%。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印度尼西亚某燃煤电站桩基工程,通过对6根不同桩径、不同桩长的嵌岩灌注桩进行桩顶无约束单向多循环水平静载试验,研究嵌岩灌注桩的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平荷载的增大和时间的增加,水平位移逐渐增大,位移梯度及其斜率呈增大趋势,并且出现两个明显的拐点。长径比较小的试桩水平承载力较大,水平位移较小。各试桩的水平极限荷载介于140~270kN,水平位移介于15. 73~37. 35mm。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并非常数,其值随着水平力、水平位移的增大逐渐减小,在临界荷载作用下,m值介于4. 22~15. 63MN/m4。试验结果对本地区嵌岩灌注桩的设计、施工以及相关规范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某一水闸基坑开挖工程,在排桩桩体内埋设测斜仪、钢筋应力计对非等长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特性进行了现场观测,采用规范法讨论了后排桩不同嵌固对前、后排桩的变形、内力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等长双排桩桩顶位移、桩身剪力、弯矩与传统等长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规律一致;增大后排桩的嵌固深度,前、后排桩的桩顶位移均减小;前排桩桩身剪力、弯矩减小,后排桩增大,但当嵌固深度超过桩长3/4时,前、后排桩的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剪力、弯矩减小或增大趋势均不明显;研究成果为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主要针对小直径超深嵌岩灌注桩嵌岩段侧阻力进行分析研究。在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中,在桩身分层预埋钢筋计和应变计,测读各级荷载作用下桩身内力值,对嵌岩段侧阻力的发挥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桩身内力是由上至下逐渐开始发挥的,对于超深的嵌岩桩,桩端阻力发挥比例极小。桩身侧阻力随着荷载的增加不断地变化,上部侧摩阻力先发挥,并且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都有传递。受桩端岩层的影响,嵌岩段靠近桩端部分的侧阻力要高于远离桩端的侧阻力。嵌岩段侧摩阻力分布曲线整体呈双驼峰形,下部峰值高于上部峰值,且在桩顶荷载传递过程中,最大峰值有下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