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无线电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针对高传输速率的连续信号、间歇性信号和随机信号,以及新的失真和干扰源,从实时性、动态范围、抗干扰能力及新技术着手,不论对实际环境中新的通信信号的测量,还是监测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对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的技术和性能方面的要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皆需要对目前的监测测向设备从根本上做一个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中国无线电》2004,(6):J001-J001
随着无线电事业的飞速发展,依靠传统仪器设备组成的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已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对各种新型、密集的无线电信号监测和测向的要求,多信道监测和测向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潮流,而VX1总线结构的模块化设备是现阶段实现高性能多信道监测和测向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CX-805双极化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是一种采用先进的数字式相关干涉仪体制,兼有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监测测向功能的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该系统可作为固定站、移动站,或可搬移站进行使用,完成无线电监测测向、监听录音、录像等功能.垂直极化波的监测与测向,主要是针对无线寻呼、通信信号、导航信号等垂直极化的无线电信号进行监测测向、交绘定位和干扰查处等;水平极化波的监测与测向,主要是针对广播、电视信号进行监测、测向、监听及电视图像的录像,能满足对广播、电视信号指标测试和对非法台站的侦察、定位等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4.
不明信号是指通过一定时间的监测监听和科学分析后,经过与无线电管理机构频率台站数据库的反复对比,确认无记录的无线电信号。如何运用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准确地标注不明信号并迅速及时地进行排查,是无线电监测人员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经过对江苏省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川新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V3.0版)的应用,结合日常监测工作的开展,得到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南楠 《中国无线电》2011,(10):71-73,78
在现代短波通信监测中,定位远距离通信信号时通常采用双站定位的"三角法"。但在实际监测中,如果要保证交会定位的精度,需要两个无线电测向站的间距足够大,并且所测电台与两个测向站不在同一直线上。此外,两个测向站间距较大时,测向结果可能分属两个不同的信号。基于这些因素,将单站定位技术运用到短波监测定位工作中是非常有必要的。1短波单站定位短波单站定位功能是指在短波波段内可以只用一台测向机来实现对被测电台的定位。当短波通过天波传播时,信号是通过电离层的反射进行传播的。若反射信号的电离层高度已知,可由同时具有示向度及仰角测量能力的测向站完成对被测信号的单站定位,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无线频谱资源能够正常使用,空中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需要在信号侦查和抗干扰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本文从无线电监测多站测向定位的角度出发,对空中无线电测向定位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空中无线电监测多站测向定位系统进行分析,以求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7.
R&S公司的移动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是基于R&S公司的成功经验,并为满足客户特定要求而设计的专业系统。R&S公司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可实现无线电监测测向的所有任务:无线电监测、频谱管理、信号分析、测向和定位。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现信号的精准化监测和定位跟踪是中短波广播监测领域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于直属台测向站的建设实践,基于空间谱估计测向体制,引入宽带监测、波束合成、同频语音分离、语音识别等新技术,同时将宽带测向与窄带测向有机结合,将信号侦察和测向工作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宽带测向系统。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测向设备造价昂贵,相比之下,监测接收机费用则低廉.同时,在监测站的实际工作中,测向系统的使用率较低,测向功能仅在定位未知电台(干扰源)或监测已知电台是否变更台址时使用;其他诸如针对无线信号的频谱分析、统计分析等,均与测向系统无关.问题是,能否使用监测系统而非测向设备来完成定位?本人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空间谱估计测向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抗多径干扰等优异性能,它基于多信道接收机和阵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分别得到空间中同频多个信号的方位。在无线电监测、测向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空间谱估计测向的系统组成、原理及在无线电监测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石荣  邓科  阎剑 《电讯技术》2014,54(4):418-423
传统意义上的干涉仪测向数学模型与处理流程一般要求目标信号具有正信噪比(SNR),在对负SNR调制信号实施测向时通常会产生较大误差甚至失效。在分析传统方法失效原因的基础上,利用数字调相信号的特点,通过非线性变换对负SNR信号进行高次载波恢复,然后针对恢复后的高次载波进行相位差提取,从而获得被测信号的来波方向。在此基础上对该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将其推广至凡是具有可恢复载波分量的测向应用情况。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这对于干涉仪在电子侦察和电磁频谱监测中更加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焦杰  仲影 《电声技术》2016,40(11):34-39
对调频广播无线电信号的监管工作中,需要用无线电干涉仪测定电台的方位.与节目内容收测工作只关心信号的振幅和频率参数不同,因为测向工作是测量信号的相位信息,所以作为本机振荡器的频率合成器需要有较高的相位噪声指标.用FPGA设计的频率合成器,采用了小数分频方式,结合FPGA内部设计的CPU软核组成调频广播监测设备.经过在广播电视监测设备中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概述 在某些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无线电监测部门需要采用特殊手段才能分析和定位干扰源: (1)一些涉及安全的重要区域,比如机场、海港等. (2)不允许使用特定无线电服务或者按照规则需要监视无线电通信的区域. (3)大型活动区域,比如重大体育赛事. 在这些情况下,无线电监测人员需要临时安装测向系统用于探测和定位发射机. 2.监测解决方案 在这类环境中,基于R&S DDF007的测向系统可以独立工作,并能够灵活地进行部署和扩展,可以对无线电干扰源以及其他信号探测、分析和定位.小型测向天线可以固定在三脚架上,并且可以临时安装在建筑物的楼顶,用于监测和测向.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的频谱监测设备存在功能单一、通用性差、设备量大和集成度低等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CPCI-E总线的频谱监测测向设备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思路,采用了CPCI-E总线技术,既提升了设备数据吞吐能力和信号处理性能,又提升了设备功能重构和模块互换能力。新设备不仅具有瞬时监测频段宽、测向精度高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且能够满足于多信号、多模式和多体制的频谱监测测向需求。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任何一个测向系统而言,天线阵参数及场地条件都是影响测向性能的重要因素,而空间谱估计测向系统对此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本台空间谱测向系统能够达到规定的测向精度要求,满足实际监测业务的需求,针对实际场地中地面倾斜、围墙遮挡的情况进行了测向精度的仿真实验.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基于无人机进行空中无线电监测时,无人机操作与无线电监测任务需要不同人员完成的问题,通过对Mission-Planner开源地面站进行二次开发,将无线电信号测向定位功能融入传统地面站,实现了一个人对无人机的控制和无线电监测;最后进行了空中无线电监测及交叉定位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空中无线电监测的优越性及开发地面站系统的可行性;该系统对提高民航无线电的监测效率,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短波干涉仪测向系统,设计了针对本地区特殊环境的智能化定向监测方案,实现了本地区的中短波电台的自动测向。在智能测向方法中,嵌入语音识别和检索对比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自动捕获电台。数据分析体系有助于解决复杂信道、同频干扰或信号混叠、多信号测向和最优时间窗口选择等难题。同时,全面展示了系统的监测功能,实现了监测和测向系统的实时互动,解决了测试数据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测向结果的评估体系,达到了测试数据事后综合分析的目的 ,对提高测向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好的研究和验证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短波干涉仪测向系统和我台自主开发的测向软件,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测向数据、监测信号指标数据,实现了监测和测向系统的实时互动,解决了测试数据不足的问题。通过对测向数据示向度中值、离散度、变化率和置信度等参数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测向结果科学评估体系,实现了测试数据事后综合分析,可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多方位的深入分析,提高测向数据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宽带多信号测向技术的原理进行了简单说明,提出了宽带测向系统在短波监测测向工作中的应用思路,通过对比方位角统计值与理论值,验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短波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电应用对无线电频谱的需求大幅增加.然而,无线电频谱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因此,频谱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需要良好的电波秩序环境,这需要强有力的无线电管理手段.而在无线电干扰查处方面,无线电监测车的作用必不可少. 移动式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可以远距离监测无线电信号环境,如果发现可疑信号可以在行进时追踪定位、逐步逼近信号源. 1 系统结构 以罗德与施瓦茨的产品为例,除了搭载平台车辆以外,监测车设备主要包括接收机、测向机、天线系统以及系统软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