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岩溶地区铁路车站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翔 《山西建筑》2008,34(7):328-329
分析了宜万铁路白云山隧道的工程概况,针对白云山隧道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特点,详细地介绍了四线双连拱车站隧道、大跨双线车站隧道、车站燕尾段连拱隧道的施工顺序及施工工艺,并阐述了车站隧道的施工要点,为此类隧道的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陈为成  王飞 《土工基础》2006,20(3):24-26
根据连拱隧道自身的结构形式和特点,分析了连拱隧道与分离式隧道、小净距隧道的经济技术差异,探讨了山区高速公路选线过程中,采用连拱隧道应考虑的技术问题及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在连拱隧道施工中,中隔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隔墙上方作用荷载大小,不仅关系着连拱隧道在施工期间结构的安全,还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以及隧道建成后衬砌结构的长期安全性。结合连拱隧道施工期间中隔墙的实际受力过程,建立中隔墙作用荷载的计算力学模型;采用FLAC程序,在0.5~2.0D埋深条件下,采用三导洞法和中导洞法对连拱隧道施工力学过程的Ⅱ~Ⅳ类围岩的21种工况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同时,提出应用于中隔墙设计的作用荷载计算表达式及各类围岩相适应的施工工法。研究结果直接指导金丽温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多座连拱隧道的变更设计,对今后国内连拱隧道中隔墙的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合深圳地铁7号线深安区间双线连拱隧道工程,详细介绍了该工程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充分分析了施工过程中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内涵,找出了对应的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对不同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指导施工过程的动态调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韩继勇  李明 《山西建筑》2007,33(3):298-299
针对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防治渗漏的难点,介绍了连拱隧道防排水技术,总结了防止中隔墙漏水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以保证连拱隧道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连拱隧道施工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国家环保措施的逐步加强和完善,隧道工程在公路、铁路建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大跨度隧道施工难度较大,连拱隧道施工相对安全、结构美观以及相对同等地质条件下的分离式隧道而言具有占地少、投资小等优点。受传统施工方法的制约,连拱隧道多以短隧为主。结合某连拱隧道施工经验,浅谈对连拱隧道施工方法的见解和对连拱隧道质量通病的控制及预防。  相似文献   

7.
对连拱隧道进行了介绍,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从中导洞施工、中隔墙施工、中隔墙顶部防排水、正洞开挖等方面对连拱隧道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强调了隧道监控量测的重要性,从而完善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积累连拱隧道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金丽温高速公路红枫连拱隧道区的结构面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和现场调查,得出隧道区岩体结构面的特征参数值,在超挖预测中的结构面网络模拟理论及块体理论基础上,利用分析得出的结构面特征参数值对连拱隧道超挖情况进行预测,同时,预测不同块体体积出现的概率以及块体在连拱隧道中可能出现的部位。从分析结果看,连拱隧道的超挖部位主要分布在中导洞与隧道的连接部位;在结构面连通性较好的情况下,在隧道的侧边墙同样会出现较大方量的超挖。最后对隧道超挖预测的结果与现场开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连拱隧道超挖产生的原因,通过验证得出连拱隧道超挖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连拱隧道的合理开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吕凡 《山西建筑》2007,33(6):301-302
分别对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的断面形式和开挖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对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夹岩不同厚度的处理手段进行了阐述,以推广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在以后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连拱隧道建设中,必须进行围岩变形及位移的监测。根据现场围岩位移的监测结果,可以及时分析与预测围岩稳定性,以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进行。结合小金口连拱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Ⅲ类围岩水平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采用Boltzman函数拟合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反映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水平收敛位移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连拱隧道水平位移变化的控制标准,对连拱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埋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方案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双连拱公路隧道在平面线路、洞口位置的选择上较分离式隧道自由度大,在一些中短隧道建设中,往往采用双连拱隧道结构形式。山西省离石隧道为我国第一条黄土连拱公路隧道。本文结合该工程实际,进行黄土连拱隧道的关键施工力学问题研究:正洞上下台阶法与侧壁导洞法施工方案比较研究;先左洞(靠山一侧)施工方案和先右洞施工方案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偏压黄土连拱隧道应采用先开挖靠山一侧的侧壁导洞法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12.
陈七林 《福建建筑》2011,(5):103-105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工程应用中不同结构型式的连拱隧道的优缺点,提出连拱隧道结构方案选择的思路。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连拱隧道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结构设计和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非对称支护结构受力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受力非对称问题,结合药水峡连拱隧道的实际情况,通过有限元分析与现场监测,分析浅埋偏压连拱隧道非对称支护结构的受力性状,采用非对称设计方法对支护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支护结构进行非对称设计施工是可行的;连拱隧道先施工洞室的受力大于后施工洞室,此结果与隧道偏压状态关系不明显;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分布宜按圆形洞室的径向荷载考虑。因此,在进行类似浅埋偏压连拱隧道设计施工时,应注意施工顺序,支护结构可进行非对称设计。  相似文献   

14.
连拱隧道中隔墙防、排水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隔墙防、排水施工是连拱隧道施工中的关键工序,关系到隧道防、排水治理的成败,控制着隧道工程的整体质量。文中的工程实例,采取“以排为主,防排结合,四道防线。三项措施,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治理原则,详细介绍了连拱隧道防、排水的施工方案、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其技术措施,可供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恒伟  曹艳萍  张林 《山西建筑》2009,35(19):302-304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连拱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施工监控实施方案,对量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成功地对双洞连拱隧道围岩的地质变化情况进行了动态预测,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山区隧道由于受地形及展线限制,一些较短的隧道常常选用连拱结构型式。本研究借助三维有限元计算机模拟,对渝黔高速公路天坪丘连拱隧道的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工程实际,构建了三维计算模型,进行了应力、位移与塑性区分布等方面的计算。通过整体、衬砌与中墙的拉应力、剪应力、位移与塑性区结果分析,表明该隧道是稳定的,但应注意局部的应力集中问题,建议对这些关键部位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7.
以离石黄土连拱隧道为工程依托,详细介绍了影响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的因素,分析研究了该工程中的施工方法:主洞施工采取先左洞,后右洞的施工顺序,主洞开挖分上下台阶,上台阶施工完成以后,立即进行支护,封闭拱顶,下台阶采用机械开挖.同时对监测量控要点进行了重点阐述,可供类似工程特别是类似黄土地质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宋杰  孙燕祥  黄继军 《土工基础》2008,22(4):22-24,69
中隔墙防、排水系统是连拱隧道中的关键工序,关系到隧道防、排水治理的成败,控制着隧道工程的整体质量。某工程采取“优化设计方案,以排为主、防排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详细介绍了双连拱隧道中隔墙防、排水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及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连拱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常吉高速公路新修建的一些大跨度连拱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流固耦合分析理论,利用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对连拱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主要考虑流固耦合效应作用时,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地下水位以及施工工法和初期支护等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影响,得到Ⅲ,Ⅳ,Ⅴ级围岩在各种情况下隧道开挖后围岩最大主应力、洞周位移、塑性区、孔隙水压力分布以及喷锚支护受力特征等结果,探讨连拱隧道开挖渗流机制,并分析深埋连拱隧道开挖后的孔隙水压力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直接指导该高速公路二期工程中的隧道防排水施工和支护措施的改进提高,为富水地层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开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深埋非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对称连拱隧道具有几何与结构形式不对称、开挖跨度大、施工工序繁多、结构受力复杂等力学特性,在进行支护结构设计中通常需要进行荷载–结构模型验算,而其荷载确定尚无成熟的计算方法。在此背景下,考虑了左右两洞室几何与结构形式不对称条件,基于连拱隧道双塌落拱的基本假定,根据普氏理论推导了深埋情况的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将推导公式取对称条件,则可以退化为常规连拱隧道的计算公式,验证了所推导公式的正确性。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所推导公式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以为非对称连拱隧道的设计荷载确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