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详  李哲 《新建筑》2024,(1):148-154
在风景园林由一级学科变更为专业学位的背景下,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社会学理论需求,以及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现实任务。借鉴景观人类学方法,综合“空间生产论”的外部景观视角与“场所建构论”的内部景观视角,对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的理论方法与实施途径展开研究。通过设置4个实践模块,即景观社会观察、社区场所营造、城市治理转型、乡村振兴研究,探寻一种能够在实践环节有效联结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的专业实践方式。提出:打破“空间生产”与“场所建构”之间的内外壁垒与上下隔阂,创造一种“多相律”景观平衡、共融发展的模式,不仅是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方法探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拓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空间绩效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好的景观空间?长期以来风景园林无法回答该问题,其原因是景观空间不仅缺乏普适性的评价体系,而且景观空间绩效评价又缺乏稳定的价值导向和针对性。这些问题成为困扰风景园林空间评价的关键问题。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循证的学科,系统化且可量化的景观绩效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循证研究提供了定量评价的方法和工具。然而,目前存在的相关评价体系无法适用于多尺度和多功能特性的景观空间绩效评价。本研究认为景观空间绩效的评价需要一个稳定的参照系,景观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成为景观绩效评价的重要体现。本文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依据,利用景观空间多尺度特征、多功能特性和可度量性作为景观空间及其绩效评价间的桥梁。根据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将景观空间绩效分为环境生态绩效、经济生产绩效和人文文化绩效3类,从而建立3大类型12项评价准则和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33项绩效指标的景观空间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张云路  李雄 《风景园林》2021,28(9):42-46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十四五”时期推进中国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决策部署。如何保证城市发展的高质量和人居环境的高品质,是新时代城市更新的核心任务。风景园林学科作为人居环境学科群的三大支柱之一,应积极服务于城市更新工作,以“生态优先、绿色引领”为学科优势引领城市更新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在分析了中国城市更新的产生背景和战略需求后,通过阐述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三大学科在城市更新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不同作用,进一步展现了风景园林专业在城市更新中的特色和潜力。在明确了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以“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文化兼修”为三大目标,在城市单元和人居系统、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景观形象和生态韧性、空间物质和文化活力、管理手段和治理水平5个方面提出了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路径与策略,为风景园林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简要阐述了建筑空间艺术是中国优秀建筑传统遗产的精华所在。从"天人合一""虚实相生""时空一体""情景交融"4个方面,论证了传统空间意识和空间美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实际上渗透于中国广大的城乡和风景园林之中。深入研究领会传统的空间意识有助于把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和风景园林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服务于当代。  相似文献   

5.
魏方  朱育帆 《风景园林》2019,26(7):45-50
当代景观设计中价值取向的转变,包括设计行为从创造画面转向塑造场所,从创造新事物转向重现场地本质与原貌。依据景观设计中的空间特征和规划设计应用价值,将文本视角下的当代景观空间特征“复写”(palimpsest)定义为场地中各历史层次与当代层次的结合与共同显现。复写空间利用场地的潜力,实现了景观意义的传达,具有二元性、互文性及透明性的特点。复写既可以作为分析工具,也可以作为设计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多层空间结构得以平等呈现;历史信息积累而显现场地特质;设计创造诱发新的发展空间与场地产生关联。结合案例论述,研究与复写相关的分析方法与设计路径:呈现自治或在场地介入过程中建立互设关系,相关设计思想可回溯到埃森曼“人工开挖”(artificial excavation)的设计理念,以及文化景观及遗产保护中的“踪迹”(trace)概念。以场地空间特征出发,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进而提出复写空间的多层建构是设计过程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6.
《园林》2015,(10)
近几年,"数字景观"开始进入风景园林师的视野。数字景观是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数字技术集合,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景观信息采集技术、分析评估技术和模拟可视化技术。未来景观模拟、地理设计和大数据挖掘等将是数字景观技术的研究热点。数字化时代,风景园林师应主动了解数字技术前沿,加强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同时不断完善风景园林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周详  吴欣雨 《中国园林》2023,39(12):74-80
“透明性”从一种空间美学,演变为一种用以描述事物深层组织关系的空间性质,因兼具“秩序性”与“多义性”而衍生出“矛盾性”特质。这种矛盾性源于“现代性”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对立统一——共时态的理性逻辑追求“秩序性“,历时态的流动观念则导向“多义性”。“透明性”的“矛盾性”以图示语言为载体,通过语素“词义扭曲”、语体“结构重组”和语义“语涉双关”3个层面予以呈现。不同层面的矛盾在绘画、建筑、景观3种艺术形式中存在差异化外在表征,且在“绘画-建筑-景观”的演进顺序中,呈现出逐步综合与复杂的态势。景观空间中的“透明性”矛盾,可以归纳为“动态生长”“尺度嵌套”和“时空层叠”3种表达形式。针对上述3种特性,当代景观设计可分别通过“形式动态与过程设计”“分级渗透、抽象隐喻与视廊建构”“异质拼贴与厚性共融”等多种基于“透明性”的设计手法,来充分挖掘设计场地的“矛盾”潜力,并创造新型景观设计范式。  相似文献   

8.
刘文平 《风景园林》2018,25(3):100-104
风景园林空间及其功能是人类福祉的基本来源,而人类福祉需求则是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厘清风景园林与人类福祉的关系对风景园林创建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从服务角度强调风景园林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梳理风景园林提供的景观服务类型,分析景观服务的空间流动过程、类型及其机制,从而揭示出景观服务在哪里产生、流向哪里、实际在哪里被使用等过程。基于景观服务及其空间流动特征,提出基于景观服务供需平衡的风景园林空间管理框架,以期为满足人类福祉需求的风景园林空间布局和管理决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和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3个重要平台,生态特征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将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在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风景园林师已经为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及其嵌套特点,结合风景园林空间具有的景观构成、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动态体系,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微小绿地与群落4个空间尺度,建立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的“C-3P”(构成——格局、过程与感知)体系和框架,旨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的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认知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杨 《新建筑》2023,(6):15-20
作为一种舶来产物,规划遗产引发了国内学者的理论思辨,应在何种遗产保护语境下对其进行认知与解读仍处于论证阶段。对此,文章基于“规划塑造遗产的路径”与“遗产反映规划的方式”这对关系,提出“权力空间引导下的历史性城镇景观”这一认知视角。整体而言,规划遗产以权力意识为原点,以空间关系为导向,以层积性、整体性和开放性为标志,是一种“可生长”的活态遗产。从规划到遗产的演进机理,主要以权力形态的更迭、权力意志的接续、权力景观的竞合三种形式得以反映。通过对这类遗产的界定,明确了“规划”与“遗产”的逻辑关系,为理解这一舶来的基本概念,提供了一种关联、互构,且由“分”到“合”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王博  郑先友 《安徽建筑》2012,19(6):71-72
文章以徽派民居为载体,一方面从建筑审美的角度对徽派民居中天井、檐廊、门楼,水、桥这些多元性、复合性的的"灰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另一方面从自然、功能、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分析,了解这种空间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这种多元的复合性的中介空间也正是皖南村落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具有连续性,城市现代空间和城市历史空间之间不应出现断层现象。本文从城市设计方面寻找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过渡体和中介空间,使城市现代空间和城市历史空间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地”,在不同语境下有着多重身份,规范条例中“绿地”的定义各有不同,理论探索前沿对“绿地”概念进行了扩展,中英互译中“绿地”概念产生了歧义,甚至行业从业人员个体的主观判断和理解又加重了“绿地”的复杂性。为了从规划角度更清晰地认识“绿地”一词的专业肉容,并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从“绿地”概念、绿化与绿地、城乡规划与绿地等几个角度进行辨析,梳理规范条例中对“绿地”一词的解释,并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地”的规划范畴和规划定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空间的生产》和空间认识范式转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汪原 《新建筑》2002,(2):59-61
《空间的生产》一书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亨利·勒菲弗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书中亨利·勒菲弗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空间概念进行全新的阐释。通过主观性的引入,亨利·勒菲弗将精神空间与社会和物质的关联域进行了整合,从而实现了符号学的“文脉化”。为了弥补传统二元论之间的分歧,亨利·勒菲弗还引入了社会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社会实践、空间实践的概念,并利用黑格尔关于“生产”的概念,形成了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形式抽象以及人对社会空间的感知为一体的一元化的空间理论。他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每一个社会和每一种生产模式都会“生产”出自己的空间。人们应该关注的是空间的生产过程,而不是空间自身或空间内部的事物。  相似文献   

15.
谈建筑空间与装饰空间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装饰空间概念的提出为出发点,分析探讨了建筑空间与装饰空间之间的一致性关系.通过论述强调应加强建筑空间与装饰空间在创作活动过程中的沟通和联系,以使建筑的空间创作意图得到有效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空间与情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深刻剖析安藤忠雄与路易斯.巴拉干作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东西方两位世界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解读了其之所以成功的深层原因和其作品的深厚内涵,为探索有民族情感的新时代建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深远影响入手,引入自主、多元和整合的设计思想来研讨人与信息的相互关系,并设想构建新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功能区面积比例的变化,提出新型空间形式及面积配比,并探讨核心空间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8.
空间与构造     
曾群:竹子有两面性,一个是日常性,一个是戏剧性.比如说士大夫的表达“可以食无肉,但不可居无竹”就体现了竹子的这两种特性.将竹子作为材料重新以当代的形式进行演绎,如何演绎和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不知道你是怎样的看法? 李保峰:竹子的生长很快,可再生、强度很高,可降解,所以它有社会学意义和生态意义的材料.但是从建筑学角度,我更清楚看到回到本原的东西,尽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竹子依旧是区别于木头,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材料.我更希望看到竹子自身的特点,比如竹节.如果竹子没有了竹节,与楠木或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与伦敦UCL大学巴特列特(Bartlett)建筑学院的朋友聚会时,得知该院两位老师要带学生去中国旅行,并开展为期二十几天的实地考察.这马上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修辞·空间     
之所以用“修辞”,而不是“修饰”或者更为常规的“装饰”来描述这种面对空间的行为,是意在强化一种以空间为文本的创作意识。“装饰”强调的是空间的物质实体,而“修辞”着意空间的本真内涵。修辞体现的是空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具有无限能指的可能性,以及空间作为语言本身成为一个精神的在场。这处空间在经过修辞之前,是一个空白的文本, 没有什么记忆的素材。设计于空间就如同修辞于语言,可用以强化表达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