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水园边园     
位于上海青浦城隍庙前,曲水园“边界公园”的改造设计立意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引入传统园林空间,解决公园的“园”,园林的“园”之间的辨证关系,通过设计中的四合结构,3座浮桥和一个折角亭,并置新旧材料和手法,强化了新与旧,内与外的意义深度。  相似文献   

2.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 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 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 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 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规模、意匠等均在该时期达到岭 南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 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和清末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广州 开始出现洋务花园、公园、市政绿化,以及校园绿地等新型 园林形式。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城市景致与新建私园一道广 泛分布在城墙以外,成为清末广州城市空间拓展与风景体系 形成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清末广州城外造景的繁荣,从时间 上开启了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在空间上使岭南园林的地域 性特征得以形成和辨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界定了清末岭南 园林近代转型的物质及文化维度。梳理了清末广州具有代表 性的景园营造活动,在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同时,探讨城外造 景之于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0,27(2):20-25
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20,(1)
豫园湖心亭已成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意象之一。在豫园数百年的变迁中,以湖心亭为代表的园林建筑的不断重建,凸显了建筑在地定义场所空间以及园林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历史。文章对豫园湖心亭的变迁过程加以研究,并就园林建筑在历史中不断重建的现象对城市文化型塑的"城园互动"深层机制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的城市私家园林不同,杭州西湖湖上园林一直在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城湖大环境中发展与演化。民国初年"西湖入城",使城湖空间不再隔绝,也加剧了园林、风景、城市互为影响、互为转化,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以郭庄及西泠印社2个具有代表性的湖上园林为分析对象,通过辨析园林中建筑与空间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公共游览与使用方式变迁,试图阐明当一个复杂的依托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中的园林是如何适应、演化及转变,而这一变化又是如何在园林空间格局、园林中心空间及园林空间的公共性使用3个层面来得以具体体现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西湖湖上园林也逐渐摆脱单一的园林身份,发展为园林、公共风景与城市生活空间的综合体,这最终造就了西湖湖上园林不同于其他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中唐以后,公共园林开始在地方城市兴起,但受史 料限制,对当时的兴起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缺乏深入 探讨。唐碑《球场山亭记》的出土为此提供了可能。依循由碑 及园、由园及人的研究路径,从《球场山亭记》的碑文切入, 同时结合宋代《三山志》的相关记述,采用“文本分析”和 “情景重构”的方法,还原唐代福州球场山亭的设计意匠和公 共属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长安园林文化、福州城市发展与刺史 裴次元的美政心态对这座球场山亭兴起的影响。最后阐释球场 山亭所预示的园林文化新走向。  相似文献   

7.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亦师 《风景园林》2016,(2):94-101
草坪在西方中世纪时已成为艺术和文学描绘的对象,但作为造景元素出现在园林中则始于17世纪的法国式园林,并在18世纪英国式园林中跃升为主导性构园要素,深刻影响了西方的造园哲学和实践,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义。本文从观念史角度,考察草坪建植在西方世界各地经历的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差异,论述其何以普及于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间等3个领域,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的城市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恰逢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徐州举办,是向公众展示徐派园林的好机会。【方法】徐派园林展园(即徐州园)设计以徐派园林发展的3个重要历史时段为切入点,展现出徐派园林的起源期、鼎盛期和定型期的造园艺术特色。【结果】总体设计采用三段式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台地城苑、汉代庭园、山水诗园3个叙事篇章:第一篇章采用高台筑园的形式来表现徐派园林起源于“台地城苑”的概念;第二篇章采用中国传统“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展现徐州汉代庭园堂榭高悬的景观特色;第三篇章以叠石假山结合摩崖题刻的形式,展现徐州宋代园林的天然与雅致之美。徐派园林展园造园艺术特色鲜明,园林建筑采用新汉风风格,叠石理水技艺高超、富于变化,植物配置古朴写意,园林小品极具徐文化特色。【结论】徐派园林展园旨在溯源徐派园林根脉,展示其不同时期的独特造园艺术特色。希望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徐派园林的研究中来,让更多的人知晓这类地域性代表园林。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出现了“士商互动”的社会现象,文人士大夫世俗化倾向明显,曾经以文人园林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发生嬗变与分化,形成风格独特的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本文结合“士商互动”社会现象以及园林主人“士”、“商”的身份分析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在明清时期的演变,如苏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城里半园亭”,“娱于园”,功能转变为官署园林或公共园林;扬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雄伟新奇兼容洋味且带着文人园林底色,部分园林转变为城市公共名胜。  相似文献   

11.
传统状态中的现代策略--上海青浦曲水园边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清运 《时代建筑》2005,(1):106-111
文章从建筑师的角度,介绍了快速都市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上海青浦曲水园边园改造工程融和“公园”和“园林”两个设计主题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首先综述全球各国社区规划师的公众参与制度探索,阐述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区参与式更新的双重创立语境,及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理念;其次重点分析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各自制度特征及成果;最后从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和内容实施3个层面归纳并提出当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4.
杨奥  魏雯  谢梓豪 《园林》2024,(4):114-121
翠湖是昆明市沧桑变化的缩影,其形成过程漫长而曲折。采用历史资料推演法和历史地图解译法,按照元代以前、元代、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时间线,通过推演、复原出近千年来翠湖文化景观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1)昆明—翠湖的城湖关系在历史上呈现出“相邻、相隔、相融”的空间特征,翠湖相应完成了“临城水湾”—“城郊水湾”—“城市内湖”的转变;(2)明代以来城湖空间的相融促使城湖关系演变为“命运共同体”,并使得人与自然在翠湖产生了持续的相互发展状态,这一阶段是翠湖文化景观建设史的重要开端;(3)翠湖及其周边的城市用地可归类为衙署园林,其文化景观自清代起发展迅速,呈现出“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的转变,并融合为文化、公共景观、城市生活空间的复合体。研究结果可为翠湖片区景观的保护更新、昆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规划与城市更新、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汤景琛  金荷仙 《古建园林技术》2024,(171):48-52转73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虚景,讲究以各个感官要素营造富有意境的环境,对园林中的香景营造手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古典园林的意境解读及现代园林的香景空间营造。以“浙中第一园”绮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绘制绮园香景植物种类及分布现状;归纳绮园典型香景景观主要营造手法为“孤芳流香”“香径沁幽”“香海润坪”,并结合绮园的历史记载对典型香景进行营造方法、文化内涵的探究。最后总结现代园林绿地香景空间营造时应注重“空间营香”“应时有香”“以文塑香”。研究丰富现有传统园林香景景观的理论,也为未来园林绿地中的气味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公共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公共园林与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城中轴线上典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首都居民最为喜爱的公共游览区。同时,这里也是北京内城最大的一处水系公共园林,以什刹海为例,从生态、审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来思考历史公共园林的价值,将对今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园林博览会发展迅速,园林博览会的选址,直接影响展会情况和后续利用水平。以我国主要园林博览会选址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将我国园林博览会选址类型分为四类,分别是:基于原有公共空间提升、基于旧城更新、基于新区建设和基于风景林地开发的园林博览会选址,并从距城距离、常见规模、兼具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筛选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发展水平、体现城市规划需求、表达场地特征的重要选址指标要素,初步构建基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园林博览会选址指标体系,为实现不同城市发展目标下的园林博览会选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段建强 《风景园林》2022,29(8):26-32
上海豫园东部重修是陈从周传统园林保护修复实践的重要案例,拟从“现场”“重修”“意匠”3个方面,对陈从周豫园东部重修意匠展开探究与讨论,具体分析陈从周提出的“质感存真”的保护原则、“接笔续笔”的造园意匠、“运我笔底”的文化自信,认为陈从周豫园东部重修为上海“豫园”地区的当代存续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前提和空间文化基础,也开启了上海“豫园”地区的城市更新和属性转型。  相似文献   

19.
闽南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海大观。随着城市的发展,原属私家造园活动的闽南园林渐渐不再是私人的性质,更多的成为一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活动和欣赏的园林空间。文章就如何在闽南园林精髓基础上进行提炼创新,以其传统的闽南园林的属性为当今喧嚣的城市创造了一个地域生态艺术空间,满足现代人审美和游览,适应现代的需求。北京园林博览会福建闽南园的创作是对长期以来闽南"重建筑轻园林",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闽南园林研究发挥了抛砖引玉作用,是对以山海自然风光为空间布局和空间序列的新闽南园林的造园创作做出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谷云黎 《中国园林》2012,28(4):85-87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公共园林与衙署园林在知名度上要低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宅园,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古代城市中,它的作用要明显高于其他园林在南宁的古代城市建设中,公共园林与衙署园林占据重要地位,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一些不可替代的功能.分析其关系的通用性与特殊性,对于深入认知中国园林传统,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当前城市园林最观,增加城市园林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