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介绍双偏置式球笼等速万向节的工作原理。根据极限轴间角 ,确定内、外圈高和保持架偏心量等一系列参数。附图 2幅。  相似文献   

2.
谢鲲  郭常宁  闫公哲  时宝枢 《机械强度》2019,41(6):1408-1413
基于球笼式等速万向节钢球的受力模型,推导了一个钢球在星形套内沟道和钟形壳外沟道内运动时,沟道对钢球的周向力、沟道对钢球的法向接触力、保持架窗口对钢球的法向接触力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基于Herzt接触理论,对上述受力进行了Adams动力学验证。结果表明:仿真结果和理论计算基本吻合,七沟道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周向力、法向接触力、钢球与星形套的摩擦力、与保持架的摩擦力均小于六沟道,并且随着摆角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角接触球笼式等速万向节椭圆沟道设计与接触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玉金  张湘印 《轴承》1991,(3):12-17
从理论上证明了给定接触点沟道沟曲率系数、钢球直径和接触角的角接触球笼式等速万向节(BJ型与DOJ型)椭圆沟道截面参数唯一性问题,给出了计算椭圆长、短半轴解析表达式。同时给出了沟道-钢球接触主曲率计算公式和椭圆积分拟合公式,简化了沟道-钢球接触应力和变形的计算,计算了BJ75等速万向节沟道截面参数和应力变形。附图8幅,表1个,参考文献8篇。  相似文献   

4.
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曦  张振东 《轴承》2002,(8):28-30
从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内部结构上对其产生振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简化模型下推导出了球笼式万向传动轴的弯曲、扭转的振动方程和相应的临界转速。  相似文献   

5.
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结构轻量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曦  郑松林 《机械设计》2007,24(6):17-20
为了实现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结构轻量化设计,以球笼式等速万向节最大接触应力、接触总变形和塑性变形为依据,分别对钢球数量为6和8的两种结构的球笼式等速万向节进行了初步研究.对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主要结构尺寸即钢球中心圆直径与钢球直径之比、万向节外径与内套花键分度圆直径之比,以及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偏心距与钢珠中心圆半径之比进行了优化选择和比较.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对于球笼式等速万向节,当钢球数量由6增加为8时,由于钢球直径的减小,不但其外形尺寸可以减小12%、质量可以减少近20%,而且万向节的承载能力反而可以得到少许提高.因此,增加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钢球数量是实现其结构轻量化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球笼式等速万向节三点接触沟道的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三点接触沟道截面形式的球笼式等速万向节,其钟形壳外沟道的沟道截面形式为圆弧沟道,星形套内沟道的沟道截面形式为椭圆沟道或双心弧沟道.对其内、外沟道结构进行设计,并利用Hertz接触理论进行接触应力的计算.结果表明,三点接触沟道能减小内、外沟道接触应力,改善其内部接触状况.  相似文献   

7.
对球笼式等速万向节滚道截形椭圆的几何形状设计和接触应力计算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较实用的等速万向节寿命估算公式,同时对球笼式等速万向节两个重要参数———偏心距和滚道弧长进行了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8.
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为达到轻量化的目的,把原来的球笼式等速万向节设计成有8个钢球的球笼式等速万向节。对BJ-83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结构进行设计,万向节的钢球数由6个增加到8个,由于钢球的尺寸减小,万向节的结构尺寸和质量都减小,实现了轻量化的目的,构建了两种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应用ANSYS Workbench对两种万向节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球笼式等速万向节进行模拟,结果表明,8个钢球的万向节比6个钢球的万向节承受的应力更小、疲劳寿命更长。  相似文献   

10.
王爱民  曾宪章 《轴承》2007,(1):15-18
分析了球笼式等速万向节保持架的结构及技术要术,介绍了保持架的数控加工工艺,并以数控车削保持架内、外球面为例说明加工中的工艺处理方法和编程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给出了车削程序。  相似文献   

11.
汽车等速万向节动力学仿真和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文库  王登峰  吴坚  郝春光  刘峰 《轴承》2006,(2):31-33,49
应用三维实体建模软件Pro/E与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等速驱动轴的虚拟样机模型,对其进行虚拟仿真分析,试验证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刘洁 《机电一体化》2013,(12):48-51,87
整机是由许多通过结合部连接的构件组成的整体,而螺栓结合部是机床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螺栓结合部的结合状态比较复杂,研究过程和方法也相对复杂。结合面的研究首先从结合面的静态特性开始。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影响结合部静态特性的主要因素及接触理论,并通过非线性接触表面层理论对螺栓结合部的接触变形进行了解析计算,为整机结合部的静态特性分析提供了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当测微仪采用接触式测头测量工件尺寸时,测量力的变化会对测量误差的修正造成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在大量程高精度测量中更为严重。为了减小这种影响,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利用弹簧弹力同磁铁磁力之间的动态力平衡原理设计一种恒力结构,并进行理论计算。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研究表明,利用该设计方法实现测量力恒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机床结合部动力学建模与辨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机床结合部动力学建模与辨识过程中对子结构间耦合关系与内部激振对外部响应影响考虑不充分问题,采用频响函数矩阵建立完备的机床结合部动力学理论模型;基于力学平衡条件和位移兼容条件推导了辨识方程,提出一种新的动力学辨识方法;辨识过程中融入了子结构间耦合关系,将难测频响矩阵作为中间变量抵消,避免使用难以测量频响或估算难以测量频响所引入的方程误差。在此基础上,将辨识方程拓展至整个测量频段,构建包含辨识关系的矛盾方程,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确定了结合部的等效动刚度,建立了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为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基于LMS试验平台进行了现场试验,获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与缩减维度、忽略内部激振作用的建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ADAMS对大变形柔性体建模较困难且不准确这一现象,提出一种基于柔性铰约束的链传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运用ADAMS环境下的命令流完成链传动的装配及约束的添加,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对链传动过程中的振动和冲击问题进行很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星载活动部件用轴承的失效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庭伟  张宁  梁伟  张亮 《中国机械工程》2014,25(21):2864-2868
为了对长寿命卫星活动机构固体润滑轴承进行寿命评价,首先结合赫兹接触理论研究了轴承失效的物理量化模型;其次,通过计算机仿真手段从轴承动力学的角度模拟其安装于单机载荷上的实际工况,得到轴承内部接触摩擦特性及受力特性变化规律;最后,通过试验及得到的相关数据对仿真结果进行闭环验证。研究结果验证了该类固体润滑轴承动力学建模方法的正确性,为低速固体润滑类轴承内部润滑失效提供了定量的判据,并为最终提高二维扫描机构寿命的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地揭示齿廓修形、弹性接触及负载变化对摆线针轮传动多齿啮合接触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多体动力学和弹性接触理论提出了一种可精确预估摆线针齿动态啮合对数、确定接触点位置并获取接触载荷的动力学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摆线针轮系统刚体多体动力学模型;其次,在数值计算的任一时刻,循环判断摆线齿廓的离散点与各个针齿之间是否满足接触条件,确定最大接触深度并计算法向接触载荷;最后,将摆线针齿接触载荷等效为系统广义力,建立了含多齿啮合接触关系的摆线针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在此基础上,以某一针摆传动系统为算例,分析齿廓修形、弹性接触及负载变化对摆线针轮传动多齿啮合接触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摆线针轮传动的实际传力针齿数由齿廓修形和负载特性决定。该方法对于具有不同传动比的摆线针轮传动系统,均能高效准确地完成齿廓修形和负载变化条件下的传力针齿数预估和接触载荷计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击发机构的力学特性,对击发机构零部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考虑拨动子驻栓、发射器推杆和电磁连杆的柔性,利用Hypermesh软件对它们进行模态分析,生成可被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调用的模态中性文件,建立击发机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击发机构进行了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和对击发机构机理分析使用方法与手段,分析结果对于火炮击发机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球笼式等速万向节动力学仿真分析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球笼式等速万向节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比较说明了通过虚拟样机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的方法相对于传统设计方法的优越性;然后结合对ADAWS软件的二次开发,介绍了球笼式等速万向节动力学仿真分析系统的系统功能及软件实现;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本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虚拟力的冗余度机器人自主避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具有末端位姿约束的冗余度机器人,提出了一种实现障碍回避的新方法。该方法将虚拟力和多体动力学引入冗余度机器人的自主避障中,机器人在避障力、任务路径吸引力等综合作用下实时地回避障碍物。避障算法对机器人的工作区域进行划分,并实现末端关节避障力的精确计算。该方法使障碍回避过程不再依赖于运动学优化,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