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凯旋  王琼 《住宅科技》2021,(1):54-58,63
文章通过对筱原一男早年经历、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和设计作品的研究,解读其住宅室内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其第一样式与第二样式时期作品的分析对比,深入剖析其设计的精髓,探寻从第一样式到第二样式住宅室内设计的演变轨迹.本研究对我国设计师探索从中国传统出发的室内空间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追踪筱原一男建筑生涯的轨迹,文章分析了他从1966年的白之家到1980年代不同风格时期作品之间的关联性,讨论了分割与对立、空间反转、混沌、裸形、机器、野性、基因性形式等概念,探究了筱原一男作品的内在结构。筱原一男的作品以不变的对立关系为基础,演化出诸多的构成变化,他为建筑引入了一种独特的途径,旨在为时代完成对意义的重塑。  相似文献   

3.
通过长谷川豪、柳亦春和郭屹民三人的对谈,从贯穿筱原一男整个创作生涯的“传统”、“抽象”等关键词出发,通过对谈进而对“构成”、“即物性”等方面的展开,深入讨论了筱原一男作品中对于国内读者而言晦涩难懂的阅读障碍。同时也对诸如教育、海外影响以及对日本当代建筑的意义等方面触及,试图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来呈现筱原一男作品的深度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筱原一男的三种建筑原空间来讨论他思想的转型:通过抽象,找到了象征的精髓,再转入即物性。如同题记中筱原对本质的关心,以及德勒兹把表达从象征带回直白,从第一样式到第二样式,筱原离开了象征性,从叙事走向了记录,解放了人和建筑的社会意义,而获得了本性和自由。  相似文献   

5.
从5个方面评论了TOTO版《篠原一男》一书,分别是:以样式为线索划分的文本结构;与其他相关书籍和刊物的出版对照;本书表达上给人以"稀薄感"的原因;篠原建筑设计出版物可以作为独立作品的方式;篠原文字与其作品的紧密关联。从中揭示出本书的内在价值及它在篠原一男出版物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篠原一男的数学经历为出发点,运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对其最后的作品蓼科山地初等几何计划进行解读。并结合其其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的特征,试图探索篠原一男在建筑设计中所强调与关注的方面,以及其构筑自我建筑世界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陈照镜  汪原 《建筑师》2014,(2):40-45
本文以绦原一男的数学经历为出发点。运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对其最后的作品蓼科山地初等几何计划进行解读。并结合其其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的特征。试图探索绦原一男在建筑设计中所强调与关注的方面,以及其构筑自我建筑世界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阐明日本建筑师筱原一男的建筑论。筱原一男不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建筑界,并对海外许多年轻建筑师有着持续的影响。自1953年发表处女作“久我山之家”后,筱原的建筑师生涯一直持续到2006年去世。作为建筑师,其独特之处在于与作品平行的充满魅力的言说。以住宅设计为中心活动的筱原在书写住宅论的同时,其根底一直存在着对都市的观察,这让他与同一代的建筑师形成了明确的差异。对于住宅这一建筑中的极小空间,与涵盖人类社会的巨大都市,筱原是在设计时如何认识两者间的关系的?本文通过筱原的言语和空间这紧密关联的双方进行详细分析,把筱原概念中的根本机制归纳为“异形的并置”与“虚构性”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日本建筑师篠原一男早期的建筑创作历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析传统对于他和后辈建筑师的意义,以"样式"和"构成"两个关键词考察篠原如何虚构出一种与现实互动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分析了筱原一男于1976年设计的“上原的住宅”。筱原自己将其一系列住宅作品按照样式进行了排序。在对样式变迁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本文对“第3样式”的初期作品“上原的住宅”中筱原的思想从实际形态和架构进行考察,并通过“裸形的事物”、“错位”等关键词将这一作品定位为从抽象空间向具体空间的转变。与这一转变并行的是,从“传统”到“都市”的文脉转变。“上原的住宅”具有混乱的美与复数场所的集结,以此作为本文结论。  相似文献   

11.
法国建筑事务所BRUTHER对建筑的觉察超越了客户或当下使用者的视角.在过去几年中,他们研究出了一套复杂的设计方法去围绕结构生成建筑概念:独特的架构式的创作方式,给予并控制空间.考虑到未来的功能变化,他们的项目主张创造一种开放的基础设施,以适应周边环境的丰富可能性及广泛的功能延展性.在这次采访中,亚历山大·特里奥特阐述...  相似文献   

12.
冯棣 《新建筑》2013,(3):46-51
记录了《新建筑》特约编辑对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先生的一次访谈。王先生就当前的建筑文化现象、地域建筑及其创作的认识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针对目前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指出当代建筑师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并阐述了个人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Material Religion》2013,9(3):329-353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Utah’s 1947 This Is The Place Monument functioned in two contradictory ways: First, it confirmed the Mormon narrative of their entry into the Salt Lake Valley as a mythic narrative about a chosen people entering into their promised land. Second, it reinforced Mormonism as one among many traditions participating in the civil religion of Utah and the American West. In its exploration of these contradictory impulse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sections of historical memory and the creation of sacred space.  相似文献   

14.
On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awarding of the Pritzker Prize to the first Chinese architect, Wang Shu, in May 2012, jury chair Lord Palumbo commended him for an architecture that is ‘timeless, deeply rooted in its context and yet universal’. Visiting Wang and his work in the ancient city of Hangzhou in Eastern China, shortly afterwards Edward Denison and Guang Yu Ren sought to understand why Wang might have succeeded where other architects have failed in a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 forging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 which is in tune with tradition while being of a ‘genuine and often sublime originality’.  相似文献   

15.
超微细复合阻燃剂填充高密度聚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良波  孟平蕊 《化学建材》2003,19(4):24-25,37
研制了超微细氢氧化镁为和十溴联苯醚、硅烷偶联剂复配阻燃剂体系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填充共混复合材料,实验研究了复配阻燃剂的用量对复合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阻燃剂含量增加对材料的拉伸强度有较明显的影响,填料在20份以内对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影响较小。复配阻燃剂显著提高了材料的阻燃性能,在含量为25PHR时,氧指数达到27,垂直燃烧FV 1级,微量发烟。  相似文献   

16.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not about having ideas, but about having techniques, techniques that operate on a material level. It's about making matter think and live by itself.’ Here Lars Spuybroek of NOX talks to Maria Ludovica Tramontin about his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of Gottfried Semper and Frei Otto and how it has led him to his own brand of textile tectonics or ‘soft constructivism’, in which textile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tectonic through conventional textile techniques - weaving, bundling, interlacing, braiding, knitting or knotting - effectively building structure through softness and flexibility.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针对建筑师缺乏关于定制化装配式建 筑制造与装配的技术认知与研究前置等问题, 文章旨在通过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DfMA) 理论探索,建构适用于建筑领域的DfMA策 略。策略研究分实施基础、面向制造的设计 (DfM)和面向装配的设计(DfA)三部分,并 基于莲花之居进行实践验证以形成实施框架, 从而为建筑师提供面向定制化装配式建筑的 DfMA策略指导与设计建造流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