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前注水作为特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在我国很多油田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都获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为了提高特低渗透油田探明储量的采收率和开发效果,根据坪北油田的地质特点,借鉴国内外油田及邻近油田的开发经验,探索适合油田超前注水的合理技术参数,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对地层的伤害。利用超前注水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降低对储层渗透率的伤害,降低油井投产后的含水率和递减率,提高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特低渗油田在开发中后期,注水效果的评价对开发调整极其重要,地层存水率和水驱指数与特低渗透油田的注水效果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安塞油田H区块为例,通过对地层存水率和水驱指数两项指标的曲线绘制及研究分析,评价了安塞油田H区块的注水开发效果,并利用室内实验以及油田动态资料进行验证.研究认为在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实际存水率、水驱指数曲线落在标准曲线之间,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理想;落在标准曲线之上或之下,注水量偏大或偏小,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存水率、水驱指数对特低渗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起到了客观准确的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庆安塞油田采油工艺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庆安塞油田属典型特低渗透油田,单井产量低,为此,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低渗透油田采油工艺配套技术,在新技术的引进、新试验的基础上,对适用技术的推广、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油井检泵周期由2004年的430天延长到2006年的484天,平均抽油泵效由29%上升至41%。  相似文献   

4.
坪北属特低渗透油田,油井低产低液,动液面低,不适宜套管掺水加药防腐。坪北油管腐蚀穿孔十分严重。油井采出液含氧高、SRB多是油井腐蚀的根本原因,采出液的矿化度和Cl-浓度高,以及结垢和偏磨是引起井筒腐蚀的客观原因。JHGH-1固体缓蚀阻垢剂能有效的解决油井井筒的腐蚀结垢问题。  相似文献   

5.
安塞油田坪北区低渗透油藏复合解堵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坪北油田储层物性差,孔隙度低,渗透率低,主要属于小孔细喉道,开采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伤害,并造成油井近井地层的堵塞,从而使油井在措施后的较短时间内产量下滑。从地层堵塞的原因入手,综合考虑影响地层堵塞的各种因素采用合理的酸化解堵工艺,取得较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为低孔、特低渗透细喉型碎屑岩储层。根据地面相似露头裂缝观测、岩心 裂缝描述、镜下薄片裂缝观测、地层倾角裂缝解释及注水开发生产动态表明,长6油层是地面以东西和 南北向宏观构造裂缝发育为主、地下主要以东西向为主的微裂缝。这种裂缝在地下大部分呈孤立、闭合 状,在现今北东向80°的最大水平主应力背景下,油井压裂投产使东西向微裂缝连通并优先开启,其次为 北西向裂缝。南北向微裂缝始终处于挤压状态而闭合,因此,造成油田注水开发注入水沿东西向裂缝油 井水串,南北向油井见效差。  相似文献   

7.
坪北油田采油管理二区属于“特低渗透、低孔、低压、低产、低丰度”岩性油藏。为确保油井稳定生产,需要提高采油管理二区的水驱开发效果。采用井距在140~240m之间,最小排距大于80m的合理井网井距,建立有效的面积驱替,促使油井见效;采取调驱调剖技术,改变注水井的吸水剖面,避免主向油井水淹,促进侧向油井见效,从而确保采油管理二区油井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8.
根据油田井组实地测量地质资料及生产数据,采用特低渗透砂岩露头制作模型,实现模型孔隙结构及渗透率与实际储层相同.通过相似理论进行了砂岩露头的筛选、注采井布置及实验参数的确定,保证了实验过程与油藏实际开发过程相似.在进行驱替实验的同时,采用电阻率法测量了模型中含水饱和度的分布,饱和度标定采用核磁共振与驱替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标定结果的准确性.通过特低渗透油藏井组开发过程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油田现场生产过程,实验结果反映了有微裂缝存在的特低渗透油藏,注入水易沿主向突进,侧向见效差,水驱波及效果差的生产特征.研究可为实际油田井组几口油井的见水来源分析提供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9.
明9-6-1井区属于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部分油井投产初期具有一定产能,但产量递减快,注水效果差。针对井区特征,在开发过程中,对油井实施增油措施改造,采用水平井开发,完善注采井网,加强油井结盐结蜡的管理。这些措施使井区渗透率明显提高,开发效果明显改善,从而确保了油井的正常生产,有益于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10.
针对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开发初期含水现象,以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为手段,通过水驱过程中含水饱和度和含水率的变化,研究了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水驱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初期含水率是由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决定的.在低含油饱和度条件下,油藏初始含水率存在一个不为0的稳定波动阶段,并且可以根据室内相对渗透率实验得到的一维含水率曲线和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来预测油井初期含水率.  相似文献   

11.
松滋油田储层为特低渗透油藏。通过对松滋油田各类注入水水源进行的充分调查,并研究各水源自身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地层水配伍性的预测,分类制定了相应的符合油层物性条件的水质标准,提出了保证油藏注好水、注足水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安塞油田为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油藏,由于长6储层微裂缝发育,注入水突进,水驱效率低,严重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为此,试验应用了弱凝胶增注调剖技术,一方面解决了调剖剂注入困难问题,另一方面有效地改善了注水剖面,对应油井增油降水显著,为特低渗油田的高效开发探索出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榆树林油田东18扶杨区块特低渗透油田为例,通过模糊评判法对水驱控制程度、储量动用程度、能量保持水平、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年产油综合递减率、含水上升率和油水井利用率7个因素进行综合评判,评价水驱挖潜措施效果。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东18区块通过挖潜措施调整后的综合评价结果属于"较好",与实际情况相符。模糊评判法能够准确地确定特低渗透油田挖潜措施效果好坏,该方法简单精确,可以作为特低渗透油田挖潜措施效果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BU油田储量丰富,主力开发层系是中高孔-中低渗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该油田经过长时间自喷开采,地层压力下降严重,以沥青质和石蜡为主的有机垢在近井地带以及井筒中大量沉积,导致油井产量快速降低甚至停喷。该油田原有溶剂闪点低、安全性差且处理后有效期短。针对该油田存在有机垢沉积及其衍生的乳化伤害、润湿性变化问题,通过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配套,创新性地提出“有机溶解+长效预防+无机溶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新型绿色环保有机解堵剂对沥青质和石蜡有机垢快速溶解,有机垢抑制剂在生产管柱内壁长效吸附预防有机垢沉积,结合酸化溶蚀造蚓孔及复配的高效添加剂解除乳化伤害、保持地层水润湿,形成了针对伊拉克BU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复合解堵技术。该技术在现场累计应用20余井次,作业后单井平均增油量140 m~3/d,有效期明显延长,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双重介质水驱油机理,认为储层中的水驱油方式主要取决于裂缝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之间的差异。分析坪北油田南区油井见水见效特征,发现南区大部分油井属于孔隙-裂缝型驱油,且以"孔隙渗流为主,裂缝渗流为辅",见效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升一稳一下降,即单井日产油能力、动液面、泵效、地层压力上升,含水稳定,生产气油比下降。将特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特征相结合,确定了影响油井见水见效的主控因素:储层微裂缝、人工压裂裂缝、油水两相渗流、注采井网等。  相似文献   

16.
在渗流规律实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圈湖特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的非线性渗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在超前注水油水井间建立有效的驱动压力梯度,确定了牛圈湖西山窑低压油藏合理的井距为200m、注采井距为150m和裂缝穿透比为0.5,通过对注采参数的优化模拟,确定地层压力系数达到1.1时油井投产为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7.
坪北油田不同渗透率岩心水驱油实验发现,长期水驱后渗透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粘土矿物等测试分析,发现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水驱前后储层参数变化有影响。特低渗透储层因喉道细小、粘土矿物含量高,岩石颗粒易脱落、运移而堵塞喉道,造成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变差。  相似文献   

18.
安塞油田坪北区低渗透储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塞油田坪北区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通过这几年钻探发现主力油层为长4+52层、长61层和长62层,油层厚度达20余米,油层层数、油层厚度、原始原油地质储量和油井产量都有明显增加。从储层评价入手,系统地研究了坪北区储层沉积特征、储油层物性、孔隙结构、储油层平面分布,进行了储层分类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坪北油田延长组储层属于特低渗透油藏,由于特殊的原生孔隙结构和后期人为改造,导致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运用常规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开展剩余油描述精度较低,不能满足精细开发的要求。以坪北油田A区块为研究对象,以油藏地质精细建模和非线性数值模拟技术为研究手段,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认为剩余油主要受油井距、油水井排距和储层裂缝分布等因素的控制。这一结论与生产实际基本一致,为油田进一步调整挖潜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头油田处于松辽盆地南部扶新油气聚集带中部,属于典型的构造岩性复杂断块油藏。经过30多年的开发,矛盾突出。近年来针对各低渗透、特低渗透的复杂断块油藏含水率高,采收率低,开发效果差等问题,进行一系列技术攻关,有效的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