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立项背景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在此背景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颁发《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安徽发展的重要主题。为更好地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引导乡村发展.共享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引导乡村发展,共享改革成果,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美好乡村建设,为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编制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2012-2020年)。立足于安徽省乡村发展特征,构建省域层面美好乡村规划编制体系,统筹美好乡村建设布局,指引美好乡村建设,形成了包括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试行)、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在内的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设信息》2013,(5):42-4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好乡村,关乎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关乎城乡人民福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在理念上变革,立足于美好安徽建设全局,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加以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内涵上延伸,不只是改善村容村貌,而是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本研究基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编制完成的安徽省芜湖县16个美好乡村规划成果的总结与归纳,针对新型城镇化对于村庄规划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村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美好乡村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模式创新,并对安徽省芜湖县美好乡村规划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总结,从"以村民为核心"的角度为未来村庄规划的发展之路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4)
美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近日安徽省制定了《安徽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围绕"人、地、钱、规划、建设、管理",重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53"行动、城乡统筹水平提升行动、产城融合促进行动和资金保障行动。《行动计划》指出,要力争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8)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十二五"期间,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针对广东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税收视角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研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规划实践、现场调研、技术交流、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体系的构建、县域乡村布点规划的技术要点、村庄建设规划的技术要点,以及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理论意义。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体系是在城乡统筹的思路下,逐步形成从纲领到行动、从县域到村庄、从布点到布局的系统化规划成果。县域乡村布点规划的技术要点包括:按生活服务圈进行中心村选点,以设施配置为重点;根据宜居性引导调整自然村布局,尊重农民意愿,制定实施计划;设施规划,区域共用,按需配置。村庄建设规划的技术要点包括:全域规划,产业引导,焕发乡村经济恢复活力;用地布局,安全为先,尊重自然,传承历史,弘扬文化;道路规划,随形就势,方便出行,尺度宜人;景观规划,乡土特色,理水植绿,突出节点。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助推实现"三个强省";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城乡风貌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三规合一"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全国推广开来。沈阳市于洪区在"国家统筹城乡示范区"的政策背景下,面临着土地资源浪费,生态安全、项目落地困难,信息不共享造成的行政效率低等现实问题。借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契机,于洪区于2012年组织编制基于"三规合一"的城乡总体规划。规划以"面向实施,落地规划"为主要指导思想,立足宏观区域,统一发展目标,腾挪土地指标,盘活存量土地,完善空间管控,促进空间协调  相似文献   

10.
正解读新型城镇化黄忠免(以下简称H):近两年来,新型城镇化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它带来了关于中国城市前景的美好期待与想象。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在此背景下,广西又如何确定自己的城镇化战略?严世明(以下简称Y):按照2013年12月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阐述,所谓新型城镇化,可以简单阐述为"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的城镇化;广西在确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时,从广西实际出发,增加了两句话、八个字:"城乡一体、多元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为促进。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城镇化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保护生态和耕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城乡特色,实现城乡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通过在津市市城乡统筹规划中进行了探索,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协作互助、和谐共荣的新型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闻特写     
《小城镇建设》2012,(2):12-13
做好新型城镇化大文章谱写美好安徽新篇章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近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皖发〔2011〕27号),就安徽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出了明确地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绿色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受资源与环境约束并不断严重的背景下,城乡发展模式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应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使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因此城乡规划建设必须深度融合集约、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4月发布了《"十二五"  相似文献   

15.
"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与传统"城镇化"所不同,"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  相似文献   

16.
成果纪实     
<正>山东省高密市坚持全域统筹整体谋划新型城镇化近年来,高密市坚持全域统筹、整体谋划、全面提升,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全域统筹,整体提升在空间布局上,坚持城乡一体发展,科学统筹生产要素,将全域152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为以中心城区为引领,以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山东省高密市  相似文献   

17.
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李克强总理曾多次从中央层面解读新型城镇化问题。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就新型城镇化问题展开研究,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有了相对一致的看法,即"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空间建设至关重要;然后分析国内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适应性,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两大趋势为生态用地功能化及城乡统筹发展:最后在分析武汉市生态控制区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引导的思路:一是统筹规划,建立产业·镇·村体系;二是加强管治,坚守生态底线;三是政策支持,促进生态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9.
朱建武 《城市建筑》2014,(11):13-14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做好镇级中心区规划,将会对城乡一体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市发展已不能是简单低效的空间扩张,而必须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道路。本文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镇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应从目标导向转向问题导向,进程控制应从有限主体转向多元价值,操作机制应从宏大手笔转向精细手法,以此构建城市设计基本工作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