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前中国漆器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漆器的发明是长江下游的一大成就。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公开所见最早的髹漆器物——漆弓,开漆器文化之滥觞;6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现的朱漆木碗,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彩髹漆器,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彩绘陶质漆器的出现,表明了髹漆技术的进化;5000年前,良渚漆器文化艺术达到了史前高峰,出现了髹漆嵌玉漆器,开镶嵌漆器艺术之先河;4000年前,陶寺文化彩绘漆器大量出土,表明髹漆技术已趋成熟。史前漆器遗迹的不断发现,使我们可以穿透史前人类发展的黑暗空间,为我们今天了解史前的生活踪迹、认识往昔漆器艺术发展的源流,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2.
礼器是文明时代的产物,伴随着礼制而产生,源于日用器,以奢华为标志,肇始于上古祭祀文化,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礼器作为礼制的载体,是为举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飨和婚冠等仪式活动而设计制作的器用,表明了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地位和权力等,藏礼于器,使器物拥有了社会政治属性,也有装饰生活方式之功能。作为礼器的漆器,器类主要有簋、罍、豆、觚、觞、尊、俎、几、禁、钟鼓架、屏风等,门类众多,它与青铜器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先秦礼器文化组合,并与青铜器有着同样的地位和功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出土的大量漆器和文献资料,阐述了战国至秦代漆器的制作、生产管理等情况,并与彩绘秦俑的制作技法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不仅在制作程序上基本相同,而且在胎骨、打底、髹漆、彩绘等各道制作技法上也多有相似之处,结合秦始皇陵园出土的其它遗物上的用漆情况以及秦俑装饰要求,从而得出秦俑表面涂漆的原因很可能是借鉴、吸纳了当时普遍生产的漆器的制作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漆》2017,(4):1-8
夏、商、周三代是漆器艺术的成长时期。夏代至先商时期考古发现的漆器不多,出土的漆器有漆觚、豆、匣、盒、盘、钵、匕、勺、鼓和漆棺等。夏家店文化墓葬出现的嵌贝漆器和薄木胎漆器可谓这一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至西周,漆器手工业发展,彩绘、嵌贝、雕饰等髹漆技术基本成熟,髹漆工艺应用领域日渐扩大,出土漆器的数量渐增,分布地域渐宽,地点亦多,漆器款式趋向多样化。器形有觚、簋、壶、罍、豆、碗、杯、盘、尊、盒、俎、案以及漆盾等等。嵌贝漆器的兴起,是西周漆器手工业发展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5.
漆,是我们的先民早于世界发现并使用的涂料,漆器是由简单髹涂技法逐渐发展为使用多种材质表现文化艺术价值的多种髹漆技艺的集中展现。螺钿髹漆技法源自夏商,盛于西周,兴于唐宋,成于元明清,历代能工巧匠经过千年的传承,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就是其中之一。观古人器物的精和美,无非材质不变、工序不变,匠人的不计时日、持之以恒,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技艺、图案、器型等文化符号展现给后人,延续至今。为此,应该把传统工艺作为我们艺术创作的基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艺术创作的主线,传统作品作为我们艺术创作的继承和展示。  相似文献   

6.
黄振东 《中国生漆》2001,20(4):30-31
本文就漆器木胎制作过程中的脱水成型、轻质木材的强化和资源节省和综合利用提出了若干改进方法和生漆打孔采割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汤大友  刘馨 《中国涂料》2011,26(2):62-68
通过考证漆器的起源,肯定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早在2 100年前,中国漆器就开始了对外交流之路,其中尤以传授日本最具代表性。比较了中日两国的漆器专用术语的异同,归纳总结了两国漆器的交流简史,并对中日两国对我国台湾省漆器艺术的影响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陶塑作为雕塑艺术的先驱,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前的陶塑,题材多为动物也有人物的塑造,手法多为在器皿、瓶罐上的装饰性雕塑,这时期的陶塑作品给我们的印象是形象单纯,风格质朴,造型简单,充分体现出先民们的自由、随意,不带有任何的拘束性.到了先秦时期,陶塑仍然以小动物形象为主,有刻画在器皿、瓶罐上的,也有独立陶塑形体.陶塑一开始在器皿、瓶罐上的出现是实用和美观的结合,经过进一步发展它的功用则演变为纯美观,作为装饰品供人们欣赏,脱离了实用.因为有了陶塑的出现,才有了日后的雕塑艺术的发展,陶塑艺术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远古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漆》2016,(3):39-43
生漆是中国特产资源,采自漆树,绿色环保,自然天成。人们利用生漆髹漆制器已经有近万年的历史,桼从远古走来,绵绵不绝一路走到今天,将人们的生活由粗糙而极致,形成了灿烂的生漆文化,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美之诱惑、人文精神之熔炼。生漆所具有得天独厚的品性以及美丽的光泽,使其能与自然界的美物相合,幻化出漆彩纷呈的奇异世界,珠玑玉骨,交相辉映。生漆的可塑性和开发力,又构成了漆艺文化的多元性,它造法自然,匠心运金,演绎极致,亘古永恒。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漆》2015,(3):30-34
丝绸之路与漆艺文化自古以来联系紧密。漆器、丝绸、瓷器、茶叶,是丝绸之路文化带的标志性产品。漆文化以其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表现力,影响了东方乃至西方的审美视觉。成为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X)等分析测试仪器,分析了一件战国时期淡绿色八棱柱状玻璃饰品,确定其为铅钡玻璃,主要显色元素为Cu。发现碱性环境中,Pb析出形成碳酸铅是导致其层状风化结构形成的关键。本研究分析和探讨了该件八棱柱状物的风化产物、风化形貌和元素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12.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平原范畴内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其精湛的琢玉技术闻名于世,其实,良渚文化的髹漆工艺也很精彩,反山、瑶山、卞加山、梅堰等遗址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髹漆器物,器形多样,胎骨主要有木胎、陶胎和石胎等,以生活用器为主。髹漆彩绘和髹漆嵌玉技术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创新,代表了良渚文化漆器装饰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器物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完美体现,也是等级分化的标志之一。髹漆工艺的发展是人类审美发展、欲求膨胀、技术进步、财富增长的结果,是为贵族服务的产物,富裕的环境促使人去注意生活装饰,愉悦自己。  相似文献   

13.
我国漆器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了第一次兴盛繁荣,这一时期的彩绘工艺承前启后,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从漆器彩绘的底色、色彩、手法及构图形式等四个方面,利用考古资料对战国秦汉时期漆器彩绘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杨文光 《中国生漆》2012,31(1):31-32
本文从生漆工艺的角度谈谈对生漆几种特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江文 《中国生漆》2011,30(1):41-43,53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民族,中国古代漆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美术史、工艺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曾经是中国人观照自然、器以栽道的传统艺术,在20世纪文化主流化进程的迅猛变化和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正面临着形式与内涵观念的缺失、异化,如何能使漆艺创作在当代语境之下寻求和建构当代价值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漆》2017,(1):1-9
在漆艺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民间力量总是毫不退让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从晋商沃土到河东大地,每一种漆艺的表达方式,都牢牢打上属于各自的烙印,这既是地域选择的必然,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作为山西漆艺与漆画的见证者及参与者,作者在全文回顾了山西传统漆艺与漆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漆奁是战国中晚期出现在楚墓中的小型日用器具,主要承担着盛妆器的功能。到了汉代,漆奁成为汉墓中最常见的一个漆器品种。以漆奁胎骨的演变为线索,可以清楚发现战国秦汉时期漆器胎骨的多样性以及制胎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漆》2017,(1):19-21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日本高冈漆器工艺与扬州漆器工艺,探索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分析了此次展出的日本漆艺作品的主要特色,籍此也阐释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漆》2015,(1):30-35
大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纷纷走上艺术化的发展道路。就漆艺而言,传统漆艺并未如现代漆艺一样,依照学术分科思维来对平面漆艺、立体漆艺等加以区分。在古代中国,漆一直与器密切相连,并植根于礼乐文明,以此来延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所谓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漆艺髹饰了中华文明的律动,而器用为本更是道出了漆艺乃至整个工艺文化传承与沿革的密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文化、生产及至人们的思—行方式都将面临深刻转变。文化环境与礼仪空间的更化,匠人营国与艺术家创作间的身份耽溺,手艺之魂与工业化生产中的因缘和矛盾……这些久于中国工艺发展历程中徘徊的议题都将纷至沓来。籍此,本文提出品级化的理念,探讨当代漆艺文化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