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AM对土壤入渗量和抗侵蚀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模拟,研究了关于土壤中施加不同分子量聚丙烯酰胺(PAM)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AM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入渗率。分子量500万PAM对增加土壤入渗率效果更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子量500万PAM处理过的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减弱,而分子量由1200万PAM处理过的土壤抗侵蚀能力变化不大。PAM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量。  相似文献   

2.
PAM对坡地降雨径流入渗和水力侵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陈渠昌  雷廷武  李瑞平 《水利学报》2006,37(11):1290-1296
通过野外沙壤土坡地人工降雨产流试验,研究了地表施用高分子聚合物PAM Polyacrylamide)对降雨径流量、径流含沙量、一次降雨土壤侵蚀总量等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表面施用PAM用量对径流、土壤侵蚀影响规律的数学模型。对于所试验的洪积沙质壤土,PAM用量0.5g·m-2时,可以提高土壤的入渗率,减少径流量;PAM用量3g·m-2时,可明显降低土壤入渗率,增加坡地径流量。用量在1g·m-2时,PAM对土壤入渗率影响的效果不稳定,该用量是PAM对土壤入渗率影响的一个拐点或非稳定点。利用PAM调节土壤入渗率存在一个最佳值(最大入渗速率),对应的PAM用量为提高土壤入渗率的最佳用量,对于所试验的洪积沙壤土来说为1.0g·m-2左右。PAM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对减小土壤入渗率也存在一个阈值,对于试验土壤此值在2.0g·m-2左右。不同用量PAM都能降低坡地径流的径流含沙率;当PAM用量较大时(2g·m-2),也能显著地降低一次降雨径流的挟沙总量。  相似文献   

3.
太湖B支流地表水受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水体污染严重,水中有机物浓度和藻密度相对较高。常规的"混凝—沉淀—砂滤—加氯消毒"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地去除水中有机物、铁锰、藻类等物质。采用高锰酸盐(PPC)-聚丙烯酰胺(PAM)联用强化混凝工艺对原水进行处理。高锰酸盐投量在0.45 mg/L和聚丙烯酰胺投量在0.07 mg/L条件下联用强化混凝的静态试验结果表明:PPC-PAM联用强化混凝对浊度、色度、铁、锰和耗氧量的平均去除率为90%、73%、92%、99%和38%。PPC在0.3~0.5 mg/L投量和PAM在0.05~0.10 mg/L投量下联用强化混凝生产试验的出厂水浊度、色度、铁、锰等指标,均比历史同期水平要好。  相似文献   

4.
电厂净化站排出的泥水加入高分子聚丙烯酰胺(PAM)絮凝剂后,改变了泥沙颗粒的自然沉速。通过试验找到净化站排向沉淀浓缩池的浑水含沙量、加药量、加药泥沙沉淀的时间及絮凝沉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净化站的泥沙沉淀浓缩池运行提供最优的排泥方案。泥沙混凝静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含沙量的泥沙沉速并不是与加药量成正比,而是存在一个使泥沙沉降最快的最佳加药量;这一最佳加药量随着泥水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每增加单位含沙量所对应的加药量相对有所减少。模型中的高含沙浑水动沉絮凝沉降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加药量与室内絮凝静沉试验的加药量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不同降雨强度和下垫面条件对黑土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优选合适的东北黑土区堤防坡面侵蚀防控技术,基于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的产流产沙特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降雨后的坡面侵蚀形态进行监测,分析坡面土壤的侵蚀情况。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增大,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提前,产流率随降雨历时波动更加显著。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植被措施使平均产流率降低7.4%~20.4%,在裸地上施加PAM(聚丙烯酰胺)使平均产流率增大6.8%~25.9%。随降雨强度增大,下垫面L1(裸地)和下垫面L2(均匀撒施5 g/m~2 PAM的裸地)的产沙率随降雨历时波动更加显著,其产沙率变化规律可以用幂函数进行描述。下垫面L1的总产沙量相比下垫面L2增幅明显,在裸坡上施加PAM能够减少总产沙量,起到固土效果。草地坡面在降雨过程中未出现产沙情况,裸地坡面的侵蚀形态主要表现为溅蚀和片蚀特征,施加PAM使得侵蚀严重区域的面积相较裸地减小了21.5%,能够起到一定侵蚀控制的效果。总体来看,草地坡面的保水固土效果要优于裸地坡面。在坡面上施加PAM使得土壤入渗能力减弱,但能减少侵蚀产沙,在实际工程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介绍了广东某市自来水厂加药系统同时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与单一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对水厂出水水质的影响效果,以出水浊度及耗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11、12月份的出水水质连续性检测,对比研究水厂增加了PAM投加后出厂水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在PAM投加量与原水的比例为0.15 ppm,PAC投加量与原水的比例为3 ppm的条件下,水厂出水效果较好,且运行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7.
对湟水河源头荒山荒坡人工栽培沙棘灌丛带牧草的地上部与地下部产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地区的荒山荒坡上人工栽培沙棘,地上产草量平均提高23.7%,地下牧草根量平均提高18.2%,每公顷减少水土流失1300t,水土保持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9.
干旱区草型湖泊使用功能损害程度量化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典型干旱区草型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区,根据2003-2005年实测水质资料,运用水污染损失率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对乌梁素海湖泊使用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价表明:乌梁素海水已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和游泳用水(功能丧失),作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旅游娱乐用水及渔业养殖用水也受到严重威胁(中损害,2003年为重损害),乌梁素海湖水作为一般居住环境用水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重损害→中损害→轻损害),湖泊功能整体损害程度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丘陵山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南北过渡气候、高密度人口、浅薄的土壤等特殊的侵蚀环境特征造成了水土流失形式的多样化,沿海的低山丘陵区是沿海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随着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以及土地利用格局的剧烈变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必将引起负面水土流失效应。本文以沿海丘陵山区典型河流年输沙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5年来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引起这种趋势的人为原因等,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以期为沿海丘陵山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锡林郭勒盟水土流失现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讨论了水土流失原因,认为自然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人为因素是主导,并进一步分析探索了锡林郭勒盟水土流失成因、影响及危害,探讨了应对策略,从而为草地良性发展和科学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西藏牧区生态水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水草资源丰富,生态脆弱、草地沙退化严重。本文介绍了西藏牧区水资源、草资源概况,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广大学者对西藏草原生态系统与牧区水利的研究进展,对牧区生态水利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西藏生态水利科研工作提出建议,旨在为区域牧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天津市沿海实时潮位监测系统改建的必要性和系统结构、功能、组成等.从应用和集成先进技术装备的角度论述了系统的改建思路、技术特点和实施效果,并对这一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土壤固化剂修建集水场是一项新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在缺少砂石料地区修建集流场造价高等问题,目前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阐述了MBER土壤固化剂的物理特性和固化机理、原材料的技术要求、配合比设计和集流场结构设计等,并重点介绍了土壤固化剂集流场的施工工艺,提出了施工要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温州地区软土属沿海泻湖相沉积,多属欠固结土,可有一些软土却是超固结土,这就使它们在工程性质方面有了一些不同.对温州地区的软土特性进行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密度电法仪监测围垦区土壤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自然条件下围垦区盐渍土盐分的变化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仪进行大尺度野外观测,研究了江苏条子泥滩涂围垦区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埋深及土壤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 m深度范围以内是最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影响的区域,其中非饱和区受影响最为显著,而深度超过4 m的区域受影响较小;浅层饱和区1.5 m深度范围盐度变化明显,且旱季盐度明显高于雨季,但深层土壤的盐度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围垦区地下水埋深浅,自然条件下土壤脱盐缓慢,建议采取如埋设暗管等措施加快脱盐速度。  相似文献   

17.
盐城市地处苏北沿海中部,长三角辐射区的北缘,淮河流域尾阊,黄海之滨。海岸线长582km,占全省的61%。土地总面积16973km^2,滩涂面积683万亩(45.53万hm^2),占全省的75%,占全国的14.3%。盐城市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四通八达。目前已形成了以区域骨干河道为支撑的沂南地区、废黄河地区、渠北地区、里下河腹部及射阳河沿岸地区、沿海垦区等五大区域。  相似文献   

18.
硒文根据灌区土壤次生盐甭化的特点,对其成因、类型、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旨在进一步提高灌区的自身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