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化工》2022,(10):1926-1929
通过苯甲酰氯与咪唑啉中间体反应,研制了一种苯甲酰胺-乙基-油酸咪唑啉缓蚀剂MZL-1。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缓蚀剂MZL-1在油水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利用挂片法研究了油水共存条件下缓蚀剂MZL-1缓蚀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缓蚀剂MZL-1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随着温度和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分配系数随着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实验温度、缓蚀剂和盐酸的浓度影响缓蚀剂缓蚀效果的3个重要因素,在油水共存(体积比1∶1)的环境中,当缓蚀剂MZL-1浓度为50 mg/L时,其对N80钢的缓蚀率为62.50%。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硫脲基烷基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通过分配系数和有关假设,计算出硫脲基烷基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在分配时的ΔG0→w、ΔS0→w和ΔH0→w值,并考察了温度、盐浓度、油水比例、缓蚀剂浓度和时间对缓蚀剂在两相间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油水比例和缓蚀剂浓度对油水两相间传质起着正效应,而盐浓度对油水两相间传质起着负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碳链长度的有机酸、多乙烯多胺为原料,通过阶段升温的方式制备了相应的咪唑啉.通过对咪唑啉综合性能的评判得出,以植物油酸、二乙烯三胺为原料,两者物质的量比1∶1.2制备的油酸咪唑啉的缓蚀率较高、产品性价比及生产便利性较好,适宜车间放大生产.  相似文献   

4.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咪唑啉类缓蚀剂的制备,研究了影响产物收率的几个主要因素并比较了不同咪唑啉衍生物的缓蚀性能,阐述了其缓蚀机理,最后介绍了咪唑啉类缓蚀剂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5.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咪唑啉及其衍生物是油气田防止CO2、H2S酸性腐蚀介质的缓蚀剂之一。文章概述了国内外咪唑啉缓蚀剂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咪唑啉缓蚀剂的制备方法及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其缓蚀机理,最后讨论了缓蚀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菜籽油,二乙烯三胺为原料合成咪唑啉中间体,以丙烯酸甲酯为烷基化试剂、氯乙酸钠为季胺盐化试剂合成新型的咪唑啉缓蚀剂,并以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为介质研究其对钢样的缓释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当硫酸的浓度为20%,缓蚀剂量为0.5%(v/v),浸泡时间为4h时,其缓释效率最好,达到了93.9%。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1种咪唑啉季铵盐型缓蚀剂。通过红外光谱对自制咪唑啉季铵盐进行表征,并用挂片失重法测定了该缓蚀剂的缓蚀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咪唑啉季铵盐同时含有酰胺和咪唑啉环结构;当缓蚀剂的加入量为1.0%(质量分数)时,缓蚀效果最好;在80 ℃条件下,符合缓蚀剂评价指标的三级标准(大于95.31%~97.07%),发挥缓蚀作用;缓蚀时间10 h,缓蚀率还维持在88.0%以上。  相似文献   

8.
新型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成了-种复合缓蚀剂YHX-4.研究了其在二氧化碳/硫化氢共存条件下的缓蚀性能。研究表明,在/7,(油酸):n(二乙烯三胺):n(硫脲):n(氯化苄)=1:1.4:1:1.2、成环反应最高温度220℃、成环时间8h;季铵化反应温度90℃、时间3h条件下可合成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YHX-3,目标产物经红外表征。将YHX-3与自制的4种物质:炔氧甲基烷基苄基季铵盐(HPOMAQ)、丁炔二醇(BOZ)、磷酸三乙酯(TEP)、增效剂SA进行复配[m(YHX-3):m(BOZ):m(HPOMAQ):m(TEP):m(SA)=30:8:8:3:1]得缓蚀剂YHX-4,其在二氧化碳/硫化氢共存的腐蚀介质中静态缓蚀率大于92%。动态缓腐蚀率大于88%。  相似文献   

9.
水溶性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烷酸与多乙烯多胺在催化剂硼酸作用下进行反应,合成环烷基咪唑啉中间体,然后用硫酸二甲酯把油溶性的中间体转化为水溶性的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多乙烯多胺与环烷酸的摩尔比、溶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合成产物缓蚀性能的影响,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和,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合成试验的适宜条件是:多乙烯多胺与环烷酸的摩尔比为0.573,回流时间为8 h,溶剂二甲苯用量为20%(质量分数).验证试验表明,所得产品的水溶性好,缓蚀率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复配新型咪唑啉缓蚀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  牟庆平  栾波  李艳芳 《应用化工》2012,41(7):1300-1302
以咪唑啉和乙二胺为主要原料,复配了一种新型水溶性咪唑啉缓蚀剂A-4,通过静态、动态等实验方法测定咪唑啉缓蚀剂在不同酸介质中、不同添加浓度、不同温度等条件下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复配的咪唑啉缓蚀剂在加入量为15 mg/L,温度为50℃,pH值为2.52,转速为120 r/min时,对A3钢片具有一定的缓蚀性能,其缓蚀率可达到98.59%。  相似文献   

11.
海鹏  张跃  何毅 《应用化工》2012,41(6):1112-1113,1116
以硬脂酸、羟乙基乙二胺为原料,制备了咪唑啉类缓蚀剂ZW-1,利用失重法和极化曲线法评价了缓蚀剂ZW-1在不同浓度下的缓蚀性能,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腐蚀钢片表面形貌,对其所形成缓蚀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以饱和CO2及3.0%氯化钠为腐蚀介质,缓蚀剂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缓蚀率可达到98%。同时极化曲线表明,缓蚀剂ZW-1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2.
新型咪唑啉类缓蚀剂的合成和缓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酸、二乙烯三胺、氧化钙及氯化苄合成了新型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根据SY/T5273-2000标准,对其使用温度和用量进行了测定,并以油田采出水为介质,采用静态失重法及电化学动电位扫描极化检测法评价缓蚀效果。结果表明,该缓蚀剂具有加注量小、缓蚀效果好和高温使用性能降低的特点;在油田采出水中对N80钢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浓度为250mg·L-1时缓蚀率可达90%,静态失重法与电化学动电位扫描极化检测结果一致;极化曲线表明该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同时影响阴极和阳极化曲线。  相似文献   

13.
微乳液增溶吸收甲苯传质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甲苯可以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以及助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从而增大甲苯表观溶解度,吸收净化含甲苯有机废气。研究了吸收过程传质机理及Tween-20液相浓度、液相转速、助表面活性剂和温度对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液相传质系数kL=3.242×10-6m/s,气相传质系数kG=8.136×10-7mol/(m2.s),吸收为液膜控制过程;吸收速率和吸收物质的量随着Tween-20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尤其当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吸收速率及吸收物质的量增加更显著;添加助表面活性剂和降低温度更有利于微乳液增溶吸收甲苯有机废气。  相似文献   

14.
徐俊辉  陈金芳  陈中 《化工学报》2007,58(5):1145-1149
应用光电显微技术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在微米级视场空间中,对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在二氯甲烷-水界面传质的非平衡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对拍摄的10个不同浓度的PVP二氯甲烷溶液的图像进行灰度分析,建立了PVP二氯甲烷溶液的浓度-灰度标准曲线。通过测量不同传质时刻的PVP二氯甲烷主体相图像的灰度值,得到对应的浓度值。根据传质过程中二氯甲烷相中PVP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建立了PVP在二氯甲烷-水界面传质动力学曲线。观察并分析了油相近界面流体流型随时间、空间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选取CO2为气相,苯/辛烷-水乳状液为液相,通过难溶气体的吸收实验,研究了在带有气体分布器的三相混合吸收装置中分散液相对气液传质的增强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传质增强因子随能量输入的增大而增大,且分散相形成的液滴较小时,在膜内停留时间里小液滴对气液传质有增强作用。分析了"传输机理",总结出增强气液传质的本质在于分散液相通过吸收作用改变气液界面液侧组分浓度梯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描述分散液相增强气液传质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A study of mass transfer to regular packings by the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radial mixing were verified and the correlation for mass transfer rate was also obtain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energy efficiency,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LeGoff numb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packings due to the low pressure drop shown by these arrangements.  相似文献   

17.
韩越梅  刘志军 《精细化工》2019,36(10):2116-2121,2146
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流化床反应器中好氧氨氧化生物膜内溶解氧传质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综合考虑反应-扩散-对流作用的一维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溶解氧所能到达的生物膜厚度受渗流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增大渗流速度、扩散系数和进水底物浓度均可以提高膜内溶解氧浓度的最大值。建立了序批式流化床生物膜反应器,获得了高于80%的氨氮转化率,实现了好氧氨氧化生物膜的成功挂膜,获得生物膜厚度为0.1~0.3 mm,采用微电极测试了膜内溶解氧浓度。实验测试和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溶氧浓度沿生物膜厚度方向均呈现出抛物线形的不均匀下降趋势,且当扩散系数为2.2×10–4 m2/s和渗流速度为6.0 mm/s时,测试结果和计算数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18.
Two ways of enhancing liquid to solid mass transfer in regular packings are proposed and investigated: the introduction of a fluidized bed of inert particles and of turbulence promoters by constructing the packing from expanded metal. It is shown that both systems can be of considerable benefit in improving the mass transfer performance: up to 200% in the first case and up to 130% in the second case. However, the energy dissipated by fluidized particles is excessive in comparison to that consumed by turbulence promo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