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木质素磺酸钠(LS-N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海泡石黏土(ST)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制备了LS-g-PAMPS/ST耐盐型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木质素磺酸钠用量、海泡石黏土用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对树脂在0.9%Na Cl盐溶液中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了树脂的吸盐水速率,用红外光谱(FTIR)对树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LS-g-PAMPS/ST树脂的吸水倍率为132g/g,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能。在体系中引入适量ST不仅可以提高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吸盐水倍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吸盐水速率。  相似文献   

2.
以阿拉伯胶(G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APS)为引发剂,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制备了GA-g-PAMPS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微波功率和辐射时间对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了树脂的溶胀性能,并用FTIR对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下得到的树脂吸去离子水倍率为683 g/g,吸生理盐水倍率为137 g/g。树脂的吸水倍率随着无机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价态金属离子盐溶液中,树脂的吸水倍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Na ClBa Cl2Fe Cl3,树脂具有较高的吸水速率和较好的重复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3.
以阿拉伯胶(G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APS)为引发剂,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制备了GA-g-PAMPS 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微波功率和辐射时间对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了树脂的溶胀性能,并用FTIR对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下树脂吸去离子水倍率为683g/g,吸生理盐水倍率为137g/g。树脂的吸水倍率随着无机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价态金属离子盐溶液中,树脂的吸水倍率顺序为NaCl>BaCl2> FeCl3,树脂具有较高的吸水速率和较好的重复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阿拉伯胶(G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APS)为引发剂,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制备了GA-g-PAMPS 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微波功率和辐射时间对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了树脂的溶胀性能,并用FTIR对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下树脂吸去离子水倍率为683g/g,吸生理盐水倍率为137g/g。树脂的吸水倍率随着无机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价态金属离子盐溶液中,树脂的吸水倍率顺序为NaCl>BaCl2> FeCl3,树脂具有较高的吸水速率和较好的重复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接枝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高吸水性树脂,并用红外光谱对树脂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中和度和微波功率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吸蒸馏水倍率达690g/g,吸生理盐水倍率为90g/g;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丙烯酸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接枝到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子链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制备了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高吸水树脂,并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反应时间和微波功率对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影响,对树脂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吸蒸馏水倍率达1 495 g/g、吸生理盐水倍率为93 g/g;树脂的吸水倍率随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增加显著下降,对不同阴离子的钾盐溶液而言,按阴离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降低;树脂的吸水倍率与阳离子的价态有关,价态越大,吸水倍率越低。  相似文献   

7.
丰芸 《精细化工》2013,30(10):1081-1085
以凹凸棒黏土(APT)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采用微波辐射法接枝共聚合成了APT-g-PAMPS耐盐性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用FTIR和XRD对复合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微波功率和时间及APT用量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测定了不同APT用量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速率、保水性能及反复吸水性能。FTIR和XRD结果显示,APT和有机单体之间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其反应仅在APT的表面进行,单体并没有插入到APT的层间。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为195 W,辐射时间为2.5 min,w(APT)=5%时,树脂在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中的吸水倍率分别为987g/g和102 g/g。该复合高吸水性树脂具有较快的吸水速率、较强的保水性能和较好的反复吸水性能。在体系中引入适量APT能够显著提高复合吸水树脂的吸水能力和耐盐性能,同时能明显加快树脂的吸水速率和提高树脂的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8.
徐继红 《精细化工》2013,30(1):17-21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和海泡石黏土(ST)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制备了ST接枝P(AMPS-co-AM)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海泡石用量、无机盐溶液金属离子价态和浓度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了树脂的吸水速率和保水性能。用FTIR、XRD、SEM对吸水性树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树脂的吸水倍率随着无机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价态金属离子盐溶液中,树脂的吸水倍率顺序为NaCl>CaCl2>FeCl3,在体系中适量地引入ST能显著提高树脂的吸水能力,树脂具有较快的吸水速率和良好的保水性能。FTIR和XRD表明,ST和有机单体之间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部分单体插入到ST的层间形成插层型复合高吸水性树脂,SEM显示树脂具有多孔的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徐继红 《精细化工》2014,31(4):427-431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凹凸棒黏土(APT)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复合组分,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制备了CMC-g-PAMPS/APT环境友好复合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合成该树脂适宜的反应条件,并利用FTIR对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PT和CMC参与了接枝共聚反应;适宜的合成条件下,树脂在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中的吸水倍率分别为834 g/g和78 g/g;树脂的吸水倍率随盐溶液浓度和金属离子价态的升高快速下降;在树脂中引入适量的APT能显著提高树脂的吸水倍率、耐盐性能和pH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辛烷基磺酸钠(NaAMC8S)三元共聚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引发剂含量、交联剂含量、AA中和度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磺酸基单体NaAMC8S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吸水树脂的盐水吸收能力,当引发剂含量为0.2%,交联剂含量为0.02%,中和度为75%,加入NaAMC8S为0.5%时,共聚树脂吸自来水的量为601mL/g,吸0.9%Nacl水溶液的量为154mL/g。  相似文献   

11.
《应用化工》2022,(1):111-115
采用浸渍法制备分子筛催化剂Cu Ir-ZSM-5,考察了焙烧温度、铜铱含量等对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X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筛的预处理温度580℃,铜质量分数为3%,铱质量分数为0.4%催化剂有着良好的酸性分布、氧化还原特性和较强的NO吸附能力,铜铱双组分发生了良好的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徐继红  叶冬  穆新科  洪思明 《应用化工》2014,(11):1965-1968
以木质素磺酸钠(LS-N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通过接枝共聚合成LS-g-PAMPS/AA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了树脂在各种pH溶液中的溶胀行为,探讨了树脂的吸水速率、保水和反复吸水性能。结果表明,引入适量的LS-Na可以显著提高树脂的吸水速率、保水和反复吸水性能。树脂具有pH敏感性,在pH值4~12之间保持较高的吸水倍率,在pH值2与7的溶液里有良好的可逆行为。  相似文献   

13.
陈飞  唐宏科 《应用化工》2010,39(8):1180-1182
采用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与有机膨润土复合,通过水溶液共聚法制备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用FTIR、XRD、TGA等手段对合成出的树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丙烯酸共聚物与有机膨润土产生了交联,插入丙烯酸共聚物的有机膨润土片层在聚合后发生了剥离,加入有机膨润土能提高树脂的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丙烯酸和高岭土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酸/高岭土复合高吸水树脂,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丙烯酸质量分数为20%,高岭土质量分数为10%,过硫酸钾质量分数为0.13%,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0.2%,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 h时,所制的聚丙烯酸/高岭土复合高吸水树脂表面形貌良好,高岭土分散均匀,吸水倍率为132 g/g,保水率为93.9%,凝胶形变量为2.3 mm;聚丙烯酸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倍率为121 g/g,保水率为82.5%,凝胶形变量为7.1 mm;高岭土的加入不仅提高了聚丙烯酸树脂的吸水倍率、吸水速率与保水率,且显著提高了聚丙烯酸树脂的凝胶强度。  相似文献   

15.
金鑫  蔡京荣  韩敏  刘洋 《应用化工》2007,36(8):810-813
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黄原胶(XG)接枝丙烯酰胺(AM)耐盐型高吸水性树脂,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分析法考察了丙烯酰胺用量、碱用量、聚合温度、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当m(AM)∶m(XG)=6∶1,m(NaOH)∶m(AM)=1∶1,聚合温度为60℃,m(MBAA)∶m(AM)=0.04∶1,m(APS)∶m(AM)=0.07∶1时,所得树脂对去离子水的吸收倍率可达1 457 g/g,对0.9%NaC l溶液的吸收倍率可达623 g/g,且吸收速率适中,保水性能良好,是一种耐盐型高吸水性树脂。  相似文献   

16.
微波法制备有机蒙脱土及其结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钠基蒙脱土、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为原料,通过微波辐射制备了有机蒙脱土,并用红外光谱分析(IR)、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7.
微波诱导制备均匀铁红纳米胶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微波加热,采用沸腾回流的强迫水解法由三价铁盐直接合成了表面光滑、均匀的α-Fe2O3纳米胶粒,并对微波加热时各种溶液组成对产物晶貌的影响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Preparation of exfoliated graphite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eata Tryba  Antoni W. Morawski 《Carbon》2005,43(11):2417-2419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秸秆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一硫代硫酸钠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小麦秸秆接枝丙烯酸系列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及交联剂用量对吸去离子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吸收去离子水达617 g/g。  相似文献   

20.
Synthesis of superabsorbent resin (SAR) was achieved by a new method, that of direct UV photopolymerization, and in particular the synthesis of a SAR of acrylic acid–potassium acrylate copolymer by UV photopolymeriz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fluences of ratio (mol) of acrylate monomer to acrylic acid monomer, photoinitiators, crosslinking agents, and exposure time of UV light on the water‐absorbent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absorbency (Q) of SAR based on Irgacure 1700 or Irgacure 1800 was 545–530 mL/g, bu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Q was 450 mL/g for the SAR based on Irgacure 651. N,N′‐Methylene bisacrylamide, hydroethyl acrylate, and glycerol were used as crosslinking agents, of which N,N′‐methylene bisacrylamide was the most effective. It crosslinked the molecular chains through attending the copolymerization with acrylic acid (AA) and potassium acrylate. When the exposure time was 5 min, the value of Q was 1368 mL/g (the content of N,N′‐methylene bisacrylamide was 100 ppm). ©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92: 1618–1624, 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