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聚硅硫酸钛(PTAS)处理分散大红配制废水.试验发现,在废水pH为6.87~13.00,絮凝剂投加量为10mg·L-1(以金属离子含量计)时,絮凝剂对分散大红的脱色率为83.1%.对絮凝所形成的絮体形貌进行显微观测,发现网捕卷扫和吸附架桥对絮凝脱色处理分散大红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散大红和絮凝处理后的絮体进行红外观测,发现絮凝剂与染料分子的某些基团有络合吸附作用,且发现羟基基团峰强有较大增加,说明絮凝剂对废水中的胶体颗粒可能有网捕卷扫作用.对分散大红废水及絮凝处理后的分散大红水样进行紫外连续扫描,发现染料分子中有机基团波峰偏移,初步验证了络合吸附也是絮凝剂对分散大红脱色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发明公开了高效废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废水与助凝剂和混凝剂及空气进行预混后,再加入絮凝将废水提升到搅拌内,经旋转的刀片切割和撕切片阻挡撕裂以及分割孔的分流。使废水形成紊流状产生微小絮体,经微旋涡渠进行絮体增大,由沉淀池分离絮体和水,再将废水进入吸附过滤器,经过滤料吸附、旋转的刀片切割和曝气吹扫,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含硅多核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水解沉淀物和废水中污染物的Zeta电位、絮体粒径及不同絮凝阶段的絮体显微照片,并结合絮凝剂的形貌结构和混凝性能探讨了其混凝机理.结果表明,含硅多核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混凝作用是铁离子、铝离子、聚硅酸、铝铁离子的水解聚合物以及它们和硫酸根离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废水中胶体悬浮物颗粒的电中和、吸附架桥及粘附卷扫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混凝机理实际上是表面络合及表面沉淀过程,即絮凝剂投入水体后,其最佳混凝形态及其聚集体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而保持其原有形态,并很快吸附在颗粒物表面,吸附过程先于水解过程,因带电荷及分子量较高而同时发挥电中和及吸附架桥作用.金属与硅的摩尔比决定了以何种作用为主,当硅含量高时,吸附架桥作用占主导地位;当金属含量高时,以电中和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电絮凝法原位产Zn-Al LDHs吸附剂,原位吸附处理废水,考察了Zn-Al LDHs对以甲基橙(MO)为代表的有机难降解物质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电絮凝法原位产生二价金属离子Zn2+,外部投加三价金属离子Al3+的体系能原位产生纯度较高的Zn-Al LDHs吸附絮体用于废水处理。研究发现,当Zn/Al摩尔比为1/0.5,电流密度为5 A/m2,溶液的初始pH为8,反应时间10 min时,Zn-Al LDHs对MO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9.3%±0.3%。另外,通过XRD、SEM以及FT-IR等手段对该体系下产生的吸附絮体进行表征,证实了Zn-Al LDHs絮体对目标污染物有着较高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在絮凝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絮凝法是废水处理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絮凝剂的性质直接影响絮凝效果。作者对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在废水絮凝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絮凝检测系统的构成及设计原理和方法.然后通过对两种絮凝剂在模拟废水中的絮凝沉淀实验,用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的图像获取功能对絮凝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拍摄,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絮体图像进行分析,找出与絮体沉降特性有关的图形参数.得到絮体图像灰度值与溶液浊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提出利用絮体图像灰度直方图来判定絮凝沉淀的终点的方法,为絮凝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聚硅硫酸钛(PTAS)处理分散大红配制废水。试验发现,在废水pH为6.87~13.00,絮凝剂投加量为10mg·L^-1(以金属离子含量计)时,絮凝剂对分散大红的脱色率为83.1%。对絮凝所形成的絮体形貌进行显微观测,发现网捕卷扫和吸附架桥对絮凝脱色处理分散大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絮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具有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分形体。但传统的絮凝理论并未考虑絮体的分形结构,因而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介绍了引入分形理论后,絮凝形态学和絮凝动力学的发展状况,重点阐述了絮体分形结构与其粒径、强度、密度、沉降速度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形理论对Smoluchowski方程、传统絮体生长模式理论的改进。此外,本文同时指出分形学与絮凝理论的结合在很多方面尚未总结出系统的普适规律,尤其是非线性絮凝动力学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靛蓝染色废水电絮凝效率,确定电絮凝过程中最佳水解金属盐形态形成条件,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探讨电絮凝过程中初始pH、共存阴离子种类、电流密度对铝盐形态分布的影响,同时监测絮体Zeta电位、终止pH、体系电流与电导率的变化。通过显微观察电极溶解腐蚀情况,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电极的极化曲线与电化学阻抗谱,分析其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靛蓝废水电絮凝过程中,最佳初始pH范围为6 ~7,此时具有优势絮凝形态的Alb含量较高;Cl-的加入可抑制电极钝化,提升电絮凝反应速率;低电流密度有利于电极均匀腐蚀和Alb的存在,电流密度为15 mA/cm2时体系内Alb含量达4.76 mg/L,可产生较好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组装技术合成了微米级管状团簇体碱式碳酸镁(MTBMg),进一步热解得到管状团簇体氧化镁(MTMgO)。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BET分析对MTMgO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水解温度为80 ℃、反应物浓度为0.6 mol/L条件下利用自组装技术构筑了MTBMg,热解后形成的MTMgO保留了前驱体MTBMg的相似结构,且具有丰富的微米尺寸氧化镁,为磷的吸附提供了活性位点。磷模拟废水吸附结果表明,在废水pH为3~11条件下MTMgO表现出优异的吸附磷的性能,其吸附过程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当废水pH=10时MTMgO对磷的理论吸附量最大,为2 120.12 mg/g。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MTMgO吸附磷的过程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度均较高,是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并存的过程,随着MTMgO加入量增加由化学吸附为主导向物理吸附为主导转变。当废水中磷的质量浓度为800 mg/L时,吸附剂对磷的去除率仍达到96.47%。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石油磺酸盐(TRS)对絮凝体系下清液透光率、絮体上升速率、滤过速率及絮体形态的变化,研究了TRS对杂化絮凝剂PAFSi-PAM+絮凝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TRS增加了钻井废水中胶体粒子的Zeta电位,从而增加了絮凝难度。当TRS质量分数超过0.3%时,TRS与PAM+可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絮体上升速率及絮凝体系的滤过速率均高于其他体系,且由于TRS的高分散能力,将导致絮体剥落,使体系的絮凝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情况下 ,壳聚糖絮凝皂土颗粒 ,絮体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来研究絮凝动力学。研究认为水力梯度 G值是影响稳态絮体尺寸的关键因素 ;初始浊度和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对稳态絮体尺寸和形成稳态絮体的时间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拟遭受突发性铬污染的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铝电极板电絮凝法去除水中Cr(Ⅵ),考察电流密度、反应时间、溶液初始p H等操作参数对重金属离子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在最佳工况条件下,Cr(Ⅵ)的去除率达到99.99%以上。在模拟废水中投加4.0 mg/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不投加CTAB过程相比,反应时间同样为20 min,电流效率从104.7%上升到121.0%,去除率从84.56%上升到99.99%。两个反应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絮体SEM表征显示添加CTAB使絮体更加密实。  相似文献   

13.
将PAC与PDMDAAC协同使用处理近岸海水,考察其对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凝效能,监测絮体厚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稳定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独投加PAC相比,PAC与PDMDAAC协同作用下的絮凝效果较好,对海水中浊度和磷酸盐的去除率可分别提高22.3%、22.0%,生成的絮体厚度较大,絮凝持续时间较短,说明PDMDAAC有显著的助凝作用。从体系稳定性角度分析絮凝机理,投加PDMDAAC的海水体系具有较大的稳定动力学参数,使海水更易脱稳。  相似文献   

14.
铝灰是电解铝、铝加工和铝再生行业产生的危险废弃物,直接堆存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铝灰中氧化铝质量分数达70%以上,可用于制备聚合氯化铝净水剂。为实现铝灰废弃物利用和解决选煤废水的污染问题,以铝灰基聚合氯化铝(Aluminum dross-based poly aluminum chloride, AD-PAC)为原料处理选煤废水,系统考察了AD-PAC投加量、絮凝温度、pH、快搅速度、快搅时间、慢搅速度、慢搅时间、静沉时间等因素对选煤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通过絮凝体粒径变化研究了AD-PAC与选煤废水颗粒物结合机制,初步明确了AD-PAC对选煤废水的絮凝机理。结果表明:在AD-PAC投加量100 mg/L、絮凝温度40℃、pH=10、快搅速度300 r/min、快搅时间30 s、慢搅速度100 r/min、慢搅时间45 min、静沉时间20 min的条件下,选煤废水浊度由54.63 NTU降至0.50 NTU,浊度去除率达99.08%。絮凝过程形成的絮凝体中位粒径由59.67μm增至145.90μm; AD-PAC通过电中和/吸附、网捕作用使废水中的颗粒物脱稳,转变成大颗粒絮...  相似文献   

15.
PAC、PFS对洗毛废水絮凝效果及作用机理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采用PAC(聚合氯化铝)/PAM(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和PFS(聚合硫酸铁)/PAM两种复合絮凝剂分别进行了洗毛废水的絮凝实验研究,同时跟踪了过程中的粒径变化。实验表明:(1)PAC不仅能去除废水中的乳化胶体.还能结合游离的LAS,PFS只能去除乳化胶体;(2)PAC与废水胶体生成一次性絮体的粒径约30μm,过量的PFS却能导致絮体的解体;(3)对于LAS类洗涤废水,PAC/PAM复配絮凝效果较好,LAS去除率高达97%,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用于废水高效除磷吸附剂,以Zr OC12·8H2O和CeCl3分别改性硅灰石粉(W)和水镁石粉(B)得到4种新型改性除磷材料Zr-W、Zr-B、Ce-W和Ce-B,对其进行了表征,探讨对吸附磷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优化吸附条件下,Zr-W、Zr-B、Ce-W、Ce-B对磷的吸附量分别可达16.21、13.06、10.18、7.44 mg/g,比改性前提升11、14、7.0、8.0倍,酸性条件更有利于改性材料对磷的吸附。准2级动力学模型最适合模拟它们的动力学过程。Zr-W和Zr-B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而Ce-W和Ce-B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4种改性材料在实际废水中的磷去除效率与模拟废水变化趋势相同。因此,4种改性材料在废水除磷的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电絮凝处理海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电极和铝电极对电絮凝处理受污染海水过程中浊度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效率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电絮凝处理海水工艺对浊度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可达85%以上,铝电极的处理效果要好于铁电极。对电絮凝处理海水过程中COD的去除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发现电絮凝处理海水过程中剩余COD值与电流密度呈二级反应关系,并拟合出相应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8.
吴昊雨 《广东化工》2013,40(5):57-58,42
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目前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来模拟水体絮凝相关过程中关于旋流、速度梯度、絮体破坏方面的一些基本论点。不论是在实验室中还是在全尺寸机械混合絮凝池中,内部的流动都是非常复杂的,且对于建模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如池型、旋流、涡流、速度梯度、絮体破坏、停留时间等许多因素。由于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较早,因此文中对旋流、速度梯度、絮体破坏方面在国外的数值模拟重要论断进行整合分析,为研究人员在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絮凝反应池中流体的CFD模拟及应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絮凝反应是原水预处理工艺(混合-反应-沉淀)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工艺过程的水处理效果影响极大。本文针对絮凝反应过程中絮体颗粒生长所需的水力学条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分析了所设计搅拌絮凝反应池运行的可行性,通过控制絮体颗粒生长的流场,使絮体在其中可以生长至合适的尺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优化之后的反应设备,可以节约絮凝剂用量约20%,降低了生产费用,避免过量絮凝剂对水体造成的二次污染,并且提高了出水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絮凝法对橡胶促进剂CBS废水进行絮凝实验,考察了絮凝剂的选择、PAC质量浓度、pH、沉降时间以及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利用PAC处理废水的最佳絮凝条件。结果表明,PAC质量浓度为1. 2 g/L、pH为4、温度为40℃时,COD去除率可达70%。在最佳条件下,PAC与PAM复合絮凝剂处理橡胶促进剂CBS废水是可行的,COD去除率明显优于使用单一絮凝剂。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PAC絮凝形成的絮体与复合絮凝剂形成的絮体形态不同,因此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效果优于单一絮凝剂。当PAM质量浓度为6 mg/L时,沉降时间缩短为15 min,静沉比降至4∶92,COD去除率可高达82%以上,有效地解决了CBS废水难以生物降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