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选用我国南方主要栽培的9种鲜食葡萄为酿酒原料进行酿酒,并对所酿造葡萄酒的酿酒特性、理化性质及感官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9种葡萄酒中白罗莎里奥和爱神玫瑰总糖含量高于国家标准,其他基本指标均符合国标;由香妃酿造葡萄酒其发酵更为彻底,其次为夏黑无核、醉金香、巨玫瑰和摩尔多瓦。各葡萄酒的pH值在合理的范围内(3.71~4.17)。感官评分方面,以夏黑无核、摩尔多瓦和巨玫瑰所酿葡萄酒的品质较好,其感官评分分别为85.0分、82.5分和82.0分。根据酿酒工艺特性、理化性质及感官评价的结果,综合判定9种鲜食葡萄品种中,夏黑无核、巨玫瑰和摩尔多瓦在葡萄酒加工中具有较优的加工潜力。  相似文献   

2.
‘户太八号’与‘北冰红’混合酿造起泡葡萄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鲜食与酿酒兼用品种‘户太八号’与山葡萄‘北冰红’为原料,采用新工艺研发混酿起泡酒,并从基本理化指标、酚类物质、感官分析三个方面对起泡葡萄酒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起泡葡萄酒各项基本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酚类物质含量随着不同处理的变化相应变化,酚类物质的总量相对较小,总量在307.63~472.35 mg/L浮动,酿造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氧化。所酿起泡酒具有一定的涩感和较浓郁典型的香气。单品种纯汁酿造口感欠佳,评分最低为73.7与73.8。混合酿造整体较好,其中‘北冰红’与‘户太八号’葡萄按照1:3处理时感官评价得分81.5。综合以上进行质量评价,其中‘北冰红’与‘户太八号’葡萄按照1:3处理时,起泡葡萄酒质量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3.
黑虎香葡萄属于鲜食、酿酒兼用品种,香气独特、抗逆性强。对转色期黑虎香葡萄果实喷施不同浓度脱落酸(ABA),研究其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500 mg/L ABA处理效果最好,显著提高黑虎香葡萄酒酒精度、干浸出物、花色苷和总酚含量,显著降低酸含量(P<0.05);显著增加黑虎香葡萄酒萜烯类、醇类和醛酮类等香气物质含量(P<0.05),含量影响较大的香气成分为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苯乙醇、壬醇、戊二酮、香叶基丙酮、乙缩醛、香茅醇和香叶醇。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酿酒葡萄爱格丽(Ecolly)、媚丽(Meili)在山西省夏县的栽培表现,选择霞多丽(Chardonnay)为对照品种,通过田间调查确定了3个品种在夏县地区的物候期,在果实转色后进行成熟度监控,采收后酿造单品种葡萄酒并测定果实和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和酚类物质含量,并在休眠期采集一年生枝测定其抗寒性。结果表明,爱格丽和媚丽萌芽晚于霞多丽3~5 d,休眠期间二者的枝条抗寒性均强于对照品种霞多丽,可以实现免埋栽培。对葡萄和葡萄酒品质的分析表明,爱格丽、媚丽的各项指标均符合酿造优质葡萄酒的标准,且成熟较早,在实际生产上要把握好采收时机;霞多丽果实的酚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品种(P<0.05),但小容器酿造葡萄酒的酚类物质含量大多以媚丽为最高。爱格丽、媚丽在山西夏县栽培适应性较强,抗寒性强,果实及酿造葡萄酒品质优良,可以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5.
以当地优质葡萄品种媚丽为对照,调查酿酒葡萄品种增芳德的物候期与抗病性,并在果实转色后进行成熟度监控,采收后测定基本理化指标。按照小容器酿造规范酿造增芳德干红葡萄酒,测定果皮及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并对葡萄酒进行感官分析。结果表明,增芳德在杨凌地区的物候期比媚丽早一周左右,抗霜霉病和炭疽病能力弱于后者。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除总黄烷醇外,增芳德葡萄酒中各酚类含量均显著高于媚丽(P<0.05)。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增芳德葡萄酒的口感和香气比媚丽葡萄酒更浓郁、复杂,且香气主要以红果和植物味为主。增芳德在杨凌地区的栽培适应性中等,且葡萄酒感官品质优于媚丽。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酿酒葡萄酚类物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欧亚种,野生种和杂交种共9个酿酒葡萄(种)品种酚类物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酿酒葡萄品种果实酚类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发酵和贮藏过程中各品种酚类物质的变化趋势不同。酚类物质各指标间大都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根据酚类物质特性可以选择适宜的酿酒品种酿造不同类型的葡萄酒。  相似文献   

7.
为发掘适于黄河故道产区种植的红色酿酒葡萄品种,以2021年1个早熟品种、2个中熟品种和3个晚熟品种葡萄为试材,对其物候期、果实理化指标、果皮和葡萄酒酚类物质含量以及葡萄酒抗氧化活性和感官质量进行检测,并在2022年对筛选和对照品种酿制葡萄酒品质指标(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早熟品种黑佳美综合表现最优:2021年,果实转色早(7月8日)、采收早(8月15日),果实皮果比、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皮总酚、花色苷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分别达到23.32%、21.4°Bx和51.11、24.29 mg/g;葡萄酒酒精度最高(12.61%vol),酒体总酚、类黄酮、黄烷醇和花色苷含量分别是其他品种葡萄酒平均含量2~5倍,DPPH、ABTS、羟自由基清除率、金属离子螯合率和铜离子还原力均处于最高水平且感官质量最佳(82.5分)。2022年,黑佳美葡萄酒总酚、类黄酮、花色苷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同样显著高于中晚熟对照品种葡萄酒(P<0.05)。因而,早熟品种黑佳美适合在黄河故道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以刺葡萄(Vitis davidii)中的甜葡萄为材料,研究负载量及套袋对果实酚类物质和香气物质的影响,以期为高质量酒用刺葡 萄的生产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负载量处理的果实总酚、总花色素和总黄烷醇含量虽然存在年份间的差异,但总体上低负载 量(1 300 kg/亩)和中负载量(1 900 kg/亩)显著高于高负载量(2 500 kg/亩)(P<0.05);果实香气物质含量及种类均随负载量的降低而 增加。 除少数处理外,不套袋处理的果实总酚、总花色素、总黄烷醇含量及果实香气种类和总含量显著高于套袋(P<0.05)。 不套袋、 低负载量处理表现最优,显著地提高了果实总酚、总花色苷、总黄烷醇含量(P<0.05),对香气总量和醛酮类物质均有显著的提升作 用(P<0.05)。 因此刺葡萄低负载量(结果枝平均留1个果穗)和果实不套袋是生产刺葡萄酒果实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酿酒葡萄主要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酿酒葡萄中,糖、酸、酚类物质和香气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及其相互间的平衡与葡萄酒感官品质密切相关,因此关于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参照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酿酒葡萄果实发育进程中糖、酸、酚类物质和香气物质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提高酿酒葡萄品质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叶处理对酿酒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霞珠和品丽珠为试材,研究摘叶处理对赤霞珠和品丽珠葡萄果实酚类物质(总花色苷、总酚、单宁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晋中南地区酿酒葡萄及葡萄酒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摘叶能促进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的积累,其中赤霞珠在转色初期摘除4片叶效果最好,能显著提高采收期成熟度、总花色苷(增加了23.92%)、总酚(增加了22.00%)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增加了83.02%)(P<0.05);而品丽珠在转色末期摘除6片叶效果最佳,能显著提升采收期成熟度、总花色苷(增加了12.79%)、总酚(增加了26.17%)、单宁(增加了128.80%)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增加了140.82%)(P<0.05)。  相似文献   

11.
选用四川乐山地区3种不同葡萄品种(巨峰、夏黑、玫瑰香)为原料,采用相同的成熟工艺酿制葡萄酒,应用液液萃取-气质联用法对葡萄酒中的香味物质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3种葡萄酒中共分离鉴定出42种香味物质,其中包含酯类18种、醇类9种、酸类6种,对葡萄酒香味贡献最大的是酯类化合物,在香味物质总量中的占比均超过了43%;其中乙酸乙酯(2.467 mg/L)、辛酸乙酯(2.318 mg/L)、癸酸乙酯(1.226 mg/L)、3-甲基-2-丁醇(0.768 mg/L)、乳酸乙酯(0.768 mg/L)、己酸乙酯(0.740 mg/L)、苯乙醇(1.527 mg/L)、异戊醇(1.238 mg/L)、乙酸(1.682 mg/L)等是形成葡萄酒香味的主体成分。夏黑葡萄酒中这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因此,乐山地区宜选夏黑葡萄用于葡萄酒的制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酿酒葡萄品种及产区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贺兰山东麓产区四种不同品种葡萄酒、中国四个不同大产区以及贺兰山东麓四个小产区的赤霞珠葡萄酒品种香气差异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四种不同品种葡萄酒中共检测出香气物质50种,其中酯类21种、醇类15种、酸类7种、醛类4种以及其他类3种,香气活性值(OAV)>1的香气物质有11种,其中霞多丽、赤霞珠葡萄酒中OAV最高的风味物质均为乙酸异戊酯和异戊酸,而马瑟兰和北玫葡萄酒中OAV最高的风味物质为大马士酮。PCA结果显示,宁夏贺兰山东麓不同小产区赤霞珠葡萄酒香气成分之间无明显差异;中国不同酿酒葡萄产区的赤霞珠葡萄酒香气成分之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Wastes generated by the wine industry (grape marc), mainly residues from white wine vinification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aroma and phenolic compounds. However, grape marcs are highly perishable and seasonal products, so they require an adequate conservation method. In this respect, freeze-drying, versus conventional drying methods, is a good alternative since this technique preserves the quality of the raw material. Specifically, freeze-drying hardly caused losses of characteristic grape variety volatiles, such as terpenes and C6 compounds, neither increas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furan compounds. Furthermore, freeze-dried grape skins obtained from residues did not presented changes in the amounts of phenolic compounds with respect to the fresh skins. On the other hand, skin-contact treatment with Muscat freeze-dried skins enhanced the aroma of white wines made from Airén grapes, a variety considered neutral, without affecting negatively their color. Skin-contact treatment preserved the wine fruity notes, although the only wine that conserved floral notes in its flavor profile was that macerated with freeze-dried skins. Also, these wines were better rated by the assessors than those macerated with Muscat fresh ski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品种梨发酵果酒的品质指标及挥发性化合物, 探究适宜的梨酒加工品种。方法 以河南省主栽的酥梨、圆黄、早酥红、中梨1号和晚秋黄5个梨品种为原料制备发酵果酒, 比较采用不同品种梨所酿梨酒的酒精度、色度、总糖含量、总酸含量、总酚和黄酮含量等理化指标, 对发酵梨酒的外观、香气、滋味和典型性进行感官评价, 对理化指标和感官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并对不同品种梨发酵果酒进行挥发性化合物鉴定。结果 梨品种是决定梨果酒品质的首要因素, 发酵梨酒的总酚含量对酒体色泽和口感有决定性作用; 晚秋黄梨酒的感官评分最高, 酒精度(12.83% vol)、糖酸比(0.96)、黄色度(0.225)、黄酮含量(683.63 mg/100 mL)最高, 总酚含量较低(5.45 mg/100 mL)。5种梨发酵果酒样品中共定性出19种挥发性化合物, 其中, 酯类7种、醇类5种、醛类4种、酮类2种、酸类1种, Gallery Plot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结果均可将5种梨发酵果酒样品有效区分。结论 晚秋黄梨为适宜的酿酒品种, 所酿梨酒色泽金黄、果香浓郁、酒体丰满、醇厚协调、典型性突出。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蜜柚发酵酒与蜜柚蒸馏酒中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蜜柚发酵酒和蜜柚蒸馏酒中共检测出33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酯类和酸类是蜜柚发酵酒中主要的香气成分,含量分别为343.33 mg/L、380.99 mg/L、455.79 mg/L,分别占蜜柚发酵酒总香气成分含量的28.19%、31.28%和37.42%。醇类和酯类也是蜜柚蒸馏酒中主要的香气成分,含量为537.62 mg/L和199.28 mg/L,占蜜柚蒸馏酒总香气成分含量的70.11%和25.98%。并应用香气活性值(OVA)判断它们对蜜柚酒体香气的贡献程度,OAV显示,蜜柚发酵酒中OVA>1的有9种,其中贡献较高的为乙酸(OAV=1519.3)、棕榈酸乙酯(OAV=138);蜜柚蒸馏酒OVA>1的有10种,贡献较高的为糠醛(OAV=220.1)和乙酸异戊酯(OAV=100.1)。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库尔勒香梨为试验原料,研究了EC118、KI、KD三种酵母在全果果浆与果汁发酵过程中发酵醪的基本理化指标,且对香梨果实与6种处理果酒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三种酵母在全果果浆与果汁发酵过程中各指标总体变化趋势没有表现出处理间差异,但各指标的变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6种果酒总酚含量为244.62~296.91 mg/L,全果果浆发酵果酒总酚含量高于果汁发酵果酒;EC118、KI、KD全果果浆与果汁发酵果酒香气种类分别为25、30、28、22、23、24,共有香气14种,主要包括醇类、酯类和酸类等,三种酵母中KI、KD酵母发酵产香气能力较优,所得果酒酸度适宜、酒精度高,色泽澄清透亮,全果发酵总酚含量、香气种类均高于果汁发酵,KI酵母香气成分最多,且KI全果果浆发酵果酒总酚含量最高,所以选择KI全果果浆为香梨果酒的最佳菌种及发酵原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不同温度处理爱格丽葡萄原料,寻找增加爱格丽干白葡萄酒香气的最适温度。方法:以白色酿酒葡萄品种爱格丽为原料,16 ℃处理为对照,分别在4、-8、-20、-32 ℃条件下进行低温处理,采用小容器酿酒规范酿制葡萄酒并测定葡萄酒的理化指标,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提取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再通过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来定性和定量分析葡萄酒的香气成分,用SPSS 19.0软件进行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8 名经过培训的感官品尝小组成员对酒样进行感官评价。结果:低温处理能促使葡萄酒中香气成分种类的增加和含量的提高。结论:-8、-20 ℃低温处理葡萄可以显著提高爱格丽干白葡萄酒的香气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葡萄酒的香气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18.
吸附以酿酒葡萄爱格丽(Ecolly)、小芒森(Petit Manseng)、霞多丽(Chardonnay)、8802和8803为原料,酿造5种葡萄蒸馏酒,采用 搅拌棒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BSE-GC-MS)联用技术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建模验证。 结果 表明,5种葡萄蒸馏酒共检测到71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醇类和酸类物质的含量较高。 主成分分析法对17种气味活性值(OAV)≥0.1 的潜在香气成分(关键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爱格丽蒸馏酒香气较其他蒸馏酒样更为浓郁,对其香气贡献最大的主要是乙 酯类成分,表现为奶油、菠萝、茴香、青苹果、草莓、紫罗兰等香气类型。 通过建模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爱格丽是优质的蒸馏酒酿酒葡 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