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以酸价为15.12±0.016 mg KOH/g的葡萄籽毛油为原料,分别采用化学法、物理法和酶法精炼方法脱酸,重点研究了不同的精炼脱酸方法对葡萄籽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种类以及含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的精炼脱酸工艺中葡萄籽油的酸价以及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化学法精炼脱酸,葡萄籽油的酸价降至0.10±0.022 mg KOH/g以下,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了0.31±0.0011%。采用物理法精炼脱酸:在240℃条件下脱酸8 h,酸价为0.13±0.018 mg KOH/g,反式脂肪酸含量为1.86%。酶法酯化脱酸:在反应温度80℃、甘油添加量300%、加酶量3%、时间8 h的条件下,葡萄籽油的酸价降到2.36±0.026 mg KOH/g,反式脂肪酸含量由0.034±0.001%升至0.035±0.001%~0.041±0.0016%。不同的精炼脱酸方法对葡萄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影响的规律为:酶法化学法物理法。采用酶促酯化脱酸方法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两种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IM和Lipozyme 435)对高酸值米糠油的酶法酯化脱酸效果。结果表明,脂肪酶Lipozyme 435脱酸效果较脂肪酶Lipozyme RMIM更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对高酸值米糠油酶法酯化脱酸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0℃,脂肪酶Lipozyme 435添加量为米糠油质量的3%,反应时间10 h,甘油添加量为理论甘油质量的250%。在最优工艺条件下,米糠油酸值(KOH)从39.81 mg/g降到2.06 mg/g,脱酸率达到94.83%,谷维素保留率为92.44%、VE保留率为77.94%、植物甾醇保留率为82.34%。  相似文献   

3.
利用脂肪酶Lipozyme TLIM、Lipozyme RMIM、Novozyme435进行高酸值油脱酸研究,发现脂肪酶Novozyme435脱酸效果最好。对脂肪酶Novozyme435催化高酸值油脱酸反应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甲醇添加量为理论添加量的3倍、酶添加量为油重的0.7%,体系初始水分含量不超过0.3%,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0h条件下,高酸值油的酸值由初始的20.7(KOH)/(mg/g)降到1.3(KOH)/(mg/g),脂肪酶Novozyme435具有良好的脱酸能力,同时,脂肪酶操作稳定性试验表明,脂肪酶Novozyme435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以原粒大豆为主要蛋白质原料酿造的传统酱油,其剩余酱油渣中油脂氧化和酸败形成的大量游离脂肪酸,降低了酱油渣的利用价值。该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酱油渣乙醇脱酸处理工艺,得出最佳脱酸条件为:酱油渣和95%乙醇1∶4(g∶mL),处理时间3 h,处理温度60 ℃。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试验,酱油渣中游离脂肪酸含量降至1.41%,此时酱油渣酸价为6.26 mg KOH/g,与没脱酸处理酱油渣比较,降低了71.4%。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测定,脱酸处理酱油渣中7组游离脂肪酸特征成分峰的峰面积明显减小,除了3号成分峰的脱除率为52.2%外,其他6组成分峰的脱除率均达到61%以上。结果表明,乙醇在此工艺条件下,对原粒酱油渣脱酸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对米糠油进行脱蜡和磷酸-草酸辅助水化脱胶,再联合碱炼脱酸、蒸馏脱酸两段脱酸工艺进行脱酸,研究碱炼脱酸保留酸价以及两段脱酸工艺对谷维素留存率的影响。以谷维素含量、脱酸率、精炼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脱酸工艺。结果表明,原油酸价(KOH)为22~25 mg/g时,碱炼脱酸保留酸价(KOH)取5 mg/g,原油酸价(KOH)为27~33 mg/g时,保留酸价(KOH)取6 mg/g,原油酸价(KOH)为35~37 mg/g时,保留酸价(KOH)取7 mg/g,谷维素留存率较高。米糠油碱炼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5℃,时间22 min,碱液质量分数16. 91%,加碱量为理论碱量加0. 1%的超碱量;蒸馏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25℃,时间86 min,真空度0. 098 M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碱炼脱酸后谷维素含量为2. 05%,脱酸率为77. 78%,精炼率为80. 05%;蒸馏脱酸后谷维素含量由2. 05%升高到2. 16%,接近原油(2. 15%),脱酸率为90. 83%,精炼率为92. 42%。  相似文献   

6.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制备油脂脱酸剂-碱性微晶纤维素,对其脱酸条件进行研究;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碱性微晶纤维素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碱性微晶纤维素吸附脱酸的最佳条件为碱性微晶纤维素的添加量3%、脱酸温度50℃、吸附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菜籽油的酸值从4.17 mg KOH/g降至1.74mg KOH/g;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碱性微晶纤维素对初始酸价为3 mg KOH/g左右的原料油具有较好的脱酸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豆酱油渣油脂和膳食纤维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伟  朱新贵  刘滢  曾苑玲 《中国酿造》2013,32(10):109-112
黄豆酱油渣是传统酱油酿造后所产生的废渣,富含大豆油脂和膳食纤维。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提取油脂和膳食纤维的条件。提取油脂最佳工艺:料液比(正己烷量∶酱油渣量)2.5∶1,提取时间90min,提取温度60℃,油脂的提取率为44.1%;脱脂酱油渣膳食纤维最佳提取工艺:脱脂酱油渣经酸处理,并水洗至中性后,按料液比10∶1加入浓度4%的NaOH溶液,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60min,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27.0%。对提取产品进行分析,粗油脂颜色较深,过氧化值为2.26mmol/kg,酸价为51.51mg KOH/g;黄豆酱油渣的膳食纤维呈米白色,其溶胀性和持水力分别为3.20mL/g和4.53g/g。  相似文献   

8.
胡祥 《中国油脂》2020,45(8):9-13
以蒜头果毛油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水化脱胶过程中磷酸添加量、水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脱胶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碱炼脱酸过程中超碱量、碱液质量分数和脱酸温度对脱酸率的影响,并用响应面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的脱胶工艺条件为磷酸添加量0.4%、水添加量4%、脱胶温度30℃、脱胶时间50 min,此条件下脱胶油磷脂含量降至0.023 mg/g,脱胶率可达98.67%;最优的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超碱量0.2%、碱液质量分数10%、脱酸温度40℃、脱酸时间30 min,此条件下脱酸油的酸价(KOH)降至0.34 mg/g,脱酸率达96.79%。  相似文献   

9.
研究适度精炼和添加抗氧化剂对冷榨山核桃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山核桃油的酸价偏高、色度偏黄;经过脱酸、脱色二步精炼处理,可得到酸价低于3.0 mg KOH/g,黄色值为30的油脂,达到GB 22327—2008标准要求。添加植酸0.02g/100g,山核桃油可以保存448d以上;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6.74%。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添加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以Lipozyme TLIM为催化剂对米糠油酶法酯化脱酸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添加量,单甘酯和甘油的比例对酸价的影响。由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出酶法酯化脱酸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温度65℃,反应时间9.3 h,催化剂添加量10%,单甘酯和甘油的添加量为150%,单甘酯和甘油的比例为1∶1。在此条件下酸值由原料的43.0 mg/g降至7.2 mg/g。  相似文献   

11.
以冷榨的胭脂萝卜籽毛油为原料,分别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与加热真空脱臭等过程精炼效果的影响,并对油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化脱胶的条件为温度75℃、磷酸添加量0.4%、加水量5%,脱胶率为90.1%;碱炼脱酸的参数为碱炼初温40℃、碱液浓度16 °Bé、超碱量0.3%,脱酸率为93.7%;活性白土为脱色吸附剂,在添加量0.3%、温度80℃、时间50 min时,脱色率为83.5%;在170℃下加热真空脱臭1.5 h得到无气味的精炼油;精炼油的折光指数1.468±0.001、碘值(98.5±0.6)g/100 g、酸值0.28 mg KOH·g-1等各项指标均符合二级菜籽油和萝卜籽油标准。  相似文献   

12.
章挺  江香梅  付宇新 《食品科技》2012,(6):194-196,200
为优化樟树籽油溶剂脱酸工艺,在单因素水平试验的基础上,选择萃取次数、液料比、温度为因素,以酸值为响应值,设计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优化了樟树籽油溶剂脱酸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萃取次数为3次、液料比为1:2.8、温度为34℃时,脱酸效果最佳,酸值由21.58KOHmg/g降为1.41KOHmg/g。  相似文献   

13.
研究牡丹籽毛油的溶剂萃取脱酸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牡丹籽毛油的最佳萃取脱酸工艺条件为:以95%乙醇溶液为萃取溶剂,萃取次数3 次、料液比1∶2.5(g/mL)、萃取温度40 ℃、萃取时间20 min。在该最佳条件下,游离脂肪酸脱除率为93.12%,脱酸得油率为83.23%;牡丹籽油的酸值由10.18 mg KOH/g降到0.70 mg KOH/g,仍然保持牡丹籽油特有的清香味,达到后续深加工和开发利用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添加酱渣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酱渣,比较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色差、质构、综合感官 评价和风味物质等品质指标变化。 结果表明,随着酱渣添加量在1%~9%范围内增加,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当酱 渣添加量<3%时,氨基酸态氮含量(1.14 g/100 g)较对照组(1.18 g/100 g)无显著差异(P>0.05);当酱渣添加量为1%时,黄豆酱a*值(15.80)和L*值(24.80)最大,且硬度、稠度、黏性指数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酱渣后,黄豆酱的风味物质种类及综合 感官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当酱渣添加量为7%和3%时,黄豆酱中风味物质种类最多(33种)和综合感官评分最高(75.42分)。 综合考虑, 添加3%酱渣不会降低黄豆酱品质,且在风味物质及综合感官评价方面更具优势,该研究结果可为酱渣在黄豆酱生产中的应用提供 参考。  相似文献   

15.
Tocopherols have been purified from the deodoriser distillate produced in the final deodorisation step of vegetable oil refining by a process including molecular distillation. The deodoriser distillate contains mainly tocopherols, sterols and free fatty acids (FFAs); the presence of FFAs hinders tocopherol purification. In general, Candida rugosa lipase recognised FFAs as substrates but not tocopherols, and esterification of FFAs with methanol (MeOH) could be processed in an organic solvent-free system. Several factors affecting esterification of FFA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and optimised by the Plackett–Burman and th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 water content 21.05%, lipase 115.45 U g−1 mixture, temperature 28.95 °C and addition of methanol and FFA in a molar ratio of 4:1 in four steps, with degree of decrease of acid value (AV) above 93% in 18 h; this was a much efficient process. No significant tocopherol losse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process. In conclusion, enzymatic esterification of FFAs in soybean oil deodoriser distillate for concentration of tocopherols was shown to be a technically viable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高酸值废弃油脂脱酸效果不佳的问题,根据生物柴油转酯化反应对原料油的要求,开发了废弃油脂深度脱胶—脱色—双塔串联脱酸工艺。利用化工模拟软件对废弃油脂脱酸系统进行了模拟,建立了脱酸系统流程模拟模块,输出了日处理900 t废弃油脂的脱酸塔和脂肪酸捕集塔的物料平衡表。对脱酸塔和脂肪酸捕集塔的塔直径、填料高度和填料类型进行选型,并进行了水力学校核,将其气相动能因子和运行负荷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将所开发的废弃油脂深度脱胶—脱色—双塔串联脱酸工艺应用于实际大型生产线,长时间运行表明,该工艺可以将废弃油脂含磷量和脂肪酸含量分别降至3 mg/kg和0.3%以下。采用深度脱胶—脱色—双塔串联脱酸工艺处理高酸值废弃油脂,脱酸效果好,处理后的废弃油脂可作为优质的生物柴油原料。  相似文献   

17.
王博  鞠兴荣  周润松  何荣  季圣阳 《食品科学》2018,39(18):249-254
以大豆油和月桂酸作为反应底物,采用Lipozyme RM IM催化合成中长碳链(middle-long-middle,MLM)型结构脂质。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方法研究不同底物(月桂酸∶大豆油)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脂肪酶添加量对合成结构脂质中月桂酸插入率的影响,并研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MLM型结构脂质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下所得结构脂质的月桂酸插入率为29.26%,该条件为底物物质的量比6∶1、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24?h、脂肪酶添加量为底物质量的13%。理化性质研究表明,与原大豆油相比,MLM型结构脂质碘值(97.38?g/100?g)、黏度(70.39?cP)均降低,皂化值(以KOH计)(229.58?mg/g)、结晶开始温度(4.89?℃)和熔融开始温度(-19.87?℃)均显著提高(P<0.05),而烟点(231.24?℃)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合成的MLM型结构脂质,提高了原大豆油的营养价值,为开发抗肥胖、降血脂的优质油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7种市售广式酱油中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式酱油是国内产销量最大的一类酱油,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调味效果好。为进一步明晰广式酱油的风味构成,该实验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与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酱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氨基酸、有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苯乙醇(69.79~11 079.31 μg/kg)、苯乙醛(43.62~92 052.78 μg/kg)、4-乙基愈创木酚(71.47~13 086.21 μg/kg)、愈创木酚(79.78~11 542.93 μg/kg)与3-苯基-呋喃(52.61~10 009.73 μg/kg)对广式酱油香气活性值(OAV)贡献较大;谷氨酸(4.85~77.24 mg/g)对酱油滋味活度值(TAV)贡献最大且远高于其他氨基酸,其次是缬氨酸(1.58~4.21 mg/g)、丙氨酸(1.28~5.07 mg/g)与赖氨酸(1.46~3.74 mg/g)等;TAV贡献最大的有机酸是丁二酸(23.78~193.16 mg/mL),其次是柠檬酸(7.29~173.24 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