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米曲霉与酱油曲霉高酶活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油酿造过程中菌株所分泌的酶系直接影响原料的利用率和最终产品的品质.实验通过紫外诱变、亚硝基胍诱变以及紫外-亚硝基胍复合诱变方法分别对米曲霉和酱油曲霉菌株进行了诱变,采州酪蛋白透明圈法初筛以及福林酚法和DNS法复筛,根据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和α-淀粉晦酶活水平的变化,选育出数株米曲霉和酱油曲霉高酶活菌株.并对初筛方法的可行性和不同诱变方法对菌株改良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选取酱油酿造的米曲霉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高效复壮选育优良菌株的工艺实验,建立了米曲霉氨基酸态氮得率的筛选模型,获得氨基酸态氮得率与K值和菌落直径d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U=0.035d+0.332K+0.060,米曲霉氨基酸态氮得率的高低可以通过酪蛋白平板上菌落直径大小和K值来确定,同时结合米曲霉菌落在酪蛋白平...  相似文献   

3.
米曲霉酶活力与孢子特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不同来源的19个米曲霉菌株的蛋白酶活力、脂酶活力、孢子颜色、孢子梗长度进行了分析测定,并研究了米曲霉酶活力与孢子特征的关系,发现米曲霉蛋白酶活力与孢子颜色之间具有相关性,孢子颜色为黄色的菌株蛋白酶活力低;孢子颜色为绿色的菌株蛋白酶活力高;孢子颜色为黄与绿之间的菌株,蛋白酶活力表现出广泛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酱油生产用菌粉中选诱优良米曲霉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酱油酿造用菌粉为出发菌(S),经分离、纯化后再经紫外线诱变(15W,20cm,30min)及控温培养处理后,获得1株变异菌株。结果表明:能在44℃环境中旺盛生长;酶活力可达8158.6u/g(干曲),较出发菌株S酶活力提高了77.84%;遗传稳定性较好;发酵成酱油后经测定,其指标可达“GB18186—2000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特级品,明显优于出发菌株酿造的酱油。  相似文献   

5.
以实验室筛选的1株米曲霉为出发菌进行紫外诱变,经过多次筛选后得到1株中性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且遗传性较稳定的突变株22#。用该菌株与另外2种市售菌种进行酱油低盐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经诱变得到的22#米曲霉菌株的成曲酶活力及全氮利用率都相对较高,分别达到1549.15U/g和65.48%,虽氨基态氮含量相对略低于"迪发"牌米曲霉,但仍具有一定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市售曲精分离菌株米曲霉CS3.03为出发菌株,经UV—DES复合诱变处理,采用酪素平板法及琼脂块法进行初筛,结合Folin—酚法复筛结果对比其初筛效果,低盐固态发酵试验测试高蛋白酶酶活突变株的发酵性能,传代试验测试其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琼脂块法的初筛效率明显高于酪素平板法;对初筛菌株进行制曲复筛,获得5株有生产潜力的高蛋白酶酶活突变株,酱油发酵试验结果证明突变株氨态氮含量、全氮利用率均高于出发菌,其中突变株P7、Y5发酵制得酱油氨态氮含量分别提高14.56%,11.26%,全氮利用率分别提高3.83%,4.09%;遗传稳定性测试证明P7具有良好工业应用价值且遗传稳定性好,其蛋白酶酶活平均为4 994.18U/g干基,比出发菌株提高173.92%。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常用的酱油生产菌株黄曲霉UV-1229,米曲霉沪酿3.042、UE3362、3811、Xi-3菌株的产酶能力,生长能力和发酵能力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培养温度和培养基水份对各菌种的影响。结果表明,米曲霉沪酿3.042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黄曲霉UV-1229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平板酶解圈法从南海海域海藻、动物及沉积物样品中筛选产褐藻胶裂解酶细菌,对筛选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选育高产褐藻胶裂解酶菌株。结果表明,共分离筛选得到酶活较高的细菌14株,16S rDNA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隶属于3个门、5个纲、7个目、8个科、9个属,其中有5株菌(占35.7%)可能代表着新的分类单元。以高产褐藻胶裂解酶海藻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lgicola)HB172198T作为原始菌株,利用ARTP诱变技术选育获得2株褐藻胶裂解酶活力明显提高的突变株(编号分别为30-19、80-6),其酶活力分别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2.6%和21.6%,且连续6次传代培养诱变菌株的产酶遗传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9.
10.
植酸质对米曲霉蛋白酶活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虹 《中国调味品》2001,(10):14-15
采用米曲霉为试验对象,以加入植酸钠为影响因素,经培养提取酶液测其蛋白酶活力,找出蛋白酶活力受因素影响后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将相同培养条件下的不同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菌株之间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分析酱油发酵过程中米曲霉的关键基因和蛋白对酱油风味产生的影响。通过米曲霉沪酿3.042(中国)和米曲霉RIB40(日本)菌株的基因组学比较,发现与酱油风味物质形成相关的特异基因。围绕米曲霉3.042及其诱变菌株米曲霉100-8的蛋白质组学比较,找到米曲霉代谢过程中与风味物质形成有关的蛋白,为酱油工艺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米曲霉是发酵酱油的主要菌种,为了更加具体了解米曲霉发酵酱油过程中典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沪酿3.042米曲霉单菌种发酵高盐稀态酱油在不同发酵阶段的酱醪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并与12种市售高盐稀态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酱醪发酵0~6个月的过程中,醇酚类、酸类物质、酯类物质、含氮化合物含量逐渐增加,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组成比例更加协调,典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乙醇、乙酸、3-甲基丁酸、苯乙酸乙酯、十六酸乙酯、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苯甲醛、苯乙醛,与市售酱油中典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同,这些物质保证了酱油风味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一种酱油菌种筛选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建立了3.042米曲霉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中的筛选模型,为3.042米曲霉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中更好的使用提供了一些依据,基于生产实际情况,能较准确的反映生产。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的酱油酿造企业在进行菌种筛选时有依可循。  相似文献   

14.
酶制剂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酱油酿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酶。淀粉酶是时酿造酱油生产中淀粉质原料进行作用,形成酱油中还原糖,糊精等成分,增强酱油固型物以及提供酒精发酵、有机酸发酵的原料成分。蛋白酶是将大豆蛋白质水解成低分子蛋白胨、朊、多肽及氨基酸,使酱油含有多肽和氨基酸,成为营养丰富含有鲜味的调味品。纤维素酶是水解纤维素使之变成葡萄糖,同时纤维素酶具有对植物细胞壁的溶解破坏作用,使植物细胞中内含物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添加这几种酶,明显提高了原料利用率,改善了酱油风味。酶制剂应用技术在酿造酱油生产中将得到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采用3.042米曲霉和AS 3.350黑曲霉混合发酵酿制酱油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80%沪酿米曲霉和20%AS 3.350黑曲霉混合发酵可使成品酱油中的谷氨酸含量提高30%,原料全氮利用率及氨基酸生成率也有所提高,而且色香味也均比单一米曲霉制曲发酵的酱油好.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羧肽酶活力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1株高产羧肽酶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H1-6固态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Plackett-Burman(PB)试验筛选出重要影响因子:麸皮添加量、水分含量和接种量,通过最陡爬坡试验获得重要影响因子的峰值范围,最后采用Box-Behnken试验、响应面分析对重要影响因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黑曲霉H1-6的最优产酶培养条件为:麸皮添加量36%、豆粕添加量50%、NaCl添加量10%、pH值为6.0、含水量56.6%,接种量1.3%。在此优化条件下,固态发酵羧肽酶的酶活力达到938.33 mU/g。将该羧肽酶粗酶液添加到酱油酿造中,能有效提高酱油中氨基态氮的含量(达到1.38 g/100 mL),进而提高其鲜味。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xj进行诱变,通过考察致死率与正突变率确定最佳诱变时间,通过发酵培养选育高产微生物絮凝剂菌株。结果表明,黑曲霉xj的最佳诱变照射时间为90 s;经初筛共得到416株诱变菌株;经复筛得到10株絮凝活性较高的诱变菌;再经同步发酵培养,比较突变菌的生长状态、絮凝活性及遗传稳定性,获得2株絮凝活性较高、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A90-34与A90-37,其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分别为94.12%和94.96%,与原始菌株相比,分别提高26.19%、27.03%,连续传代7次仍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絮凝率维持在92%~95%。  相似文献   

19.
选择对2-脱氧葡萄糖(2-DG)抗性较强的米曲霉A2-104为出发菌株,通过原生质体诱变育种,进一步获得了葡萄糖代谢抑制突变株A2-104-166-小试规模的酱油酿造实验结果显示:A2-104-166的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等主要酶系的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碳水化合物消耗量下降33%,全糖/全氮、谷氨酸态氮/全氮、游离氨基态氮/全氮均有明显优势;感官鉴评结果表明A2-104-166菌株的酱油成味弱,甜味和鲜味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