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为探究叶幕微气候对葡萄花色苷种类及含量的影响,将鲜食酿酒兼用葡萄品种‘摩尔多瓦’设置为篱架 直立叶幕和棚架水平叶幕两种类型,连续两年于果实膨大期实时监控两种叶幕下果实周围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花后9~15 周葡萄果皮花色苷单体组分与含量,以及果皮花色苷代谢途径相关 酶的基因表达量与活力,分析两种叶幕下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与篱架直立叶幕相比,棚架水平叶幕显著降 低了果实周围环境的温湿度波动幅度及高温比例,提升了成熟期的果实品质;2015年水平叶幕下果实还原糖质量 浓度、百粒质量和花色苷、类黄酮含量分别比直立叶幕提高2.39%、5.48%、27.11%、44.89%;2016年水平叶幕下 果实总酚、花色苷、黄烷醇含量分别比直立叶幕高5.09%、6.45%、13.67%。花后11~13 周棚架水平叶幕葡萄果皮 UDP-葡萄糖-3-O-类黄酮糖苷转移酶基因(Vitis vinifera UDP-glucoseflavonoid 3-O-glucosyltransferase,VvUFGT)、 O-甲基转移酶基因(Vitis vinifera O-methyltransferase,VvOMT)和多酚氧化酶基因(Vitis vinifera polyphenol oxidase, VvPPO)表达量显著上调,UFGT、OMT以及花青素苷-5-O-葡萄糖基转移酶(anthocyanin 5-O-glucosyltransferase, 5GT)活力则在花后13~15 周保持较高水平,而在花后9~13 周,篱架直立叶幕的UFGT、无色花色素氧化酶、 OMT、5GT以及PPO 5 种酶的基因表达量与相应酶活力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成熟期花色苷单体分析表明,水平叶幕 下21 种花色苷单体中,13 种单体含量显著高于直立叶幕,花色苷的修饰程度显著提高,但单体种类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栽培架式对玫瑰香葡萄酒香气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棚架和篱架栽培条件下的7年生玫瑰香葡萄果实酿酒,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色谱法测定葡萄酒中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结果表明,棚架栽培与篱架栽培相比,其葡萄酒中杂醇的种类较少,其含量除辛醇、苯甲醇和苯乙醇外均较低;酯类化合物种类较多,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含量较低,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和乙酸-3-甲基丁酯含量较高;除里哪醇的含量明显较低外,其他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说明栽培架式对玫瑰香葡萄酒的香气构成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云峰  陈凯  李景明 《食品科学》2021,42(20):83-9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棚架与篱架架式下栽培的威代尔葡萄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应用热图、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香气雷达图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栽培架式对葡萄果实香气的影响。研究表明,葡萄果实定性确定87 种香气物质。对于2 种架式,高级醇类、C6类香气化合物在葡萄果实香气化合物总含量的贡献率很高,而萜烯类化合物在棚架贡献率很少,在篱架贡献率高居首位;果实香气活性值贡献方面则主要由高级醇类、萜烯类、C6、C9类香气化合物组成,棚架侧重于C9类香气化合物,而篱架侧重于萜烯类香气化合物。对葡萄果实香气有整体贡献(香气活性值>1)的香气化合物共计24 种,其中绝大多数香气物质均呈现后熟期含量逐渐升高的规律,并且架式对比得出有18 种物质在篱架含量更高。香气雷达图显示威代尔葡萄果实最突出的香气特征是青草香、花香、果香,且篱架均优于棚架。综上所述,在东北桓仁地区,相比于棚架栽培,篱架栽培方式是更适合进行威代尔葡萄栽培的架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以山西晋中南地区赤霞珠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研究不同叶幕形和每株留穗量对所酿造的干红葡萄酒中单体酚类物质种类和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直立叶幕,V形叶幕可提高成熟葡萄果实的成熟度,V葡萄酒中酰化花色苷的含量(33.46 mg/L)和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的总量(286.25 mg/L)分别是直立形叶幕的2.80倍和2.18倍。在直立叶幕下,适当的减少单株果穗数量,可增加葡萄酒中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此外随着每株留穗量的减少,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总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山西晋中南地区,对于赤霞珠而言,适度减少每株留穗量或运用V形叶幕栽培管理可以提高葡萄酒中单体酚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5.
以南方特色刺葡萄资源湘珍珠和紫秋为试验材料,结合现有刺葡萄的3种主要栽培架式:篱棚一体架、水平棚架和双十字V形架,对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模式下果实的内在品质、外观品质及糖酸类物质代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棚架栽培的刺葡萄无论是在产量、穗重和穗长等外观品质,还是在总糖、总酸、花青素含量等内在品质方面都显著优于篱棚一体架和双十字V形架。在刺葡萄成熟后不同时间采收发现,糖类物质代谢呈上升趋势,其中水平棚架中糖含量最高,积累速度较快;在3种架式中,酸类物质代谢速度明显低于糖类物质,酒石酸的含量与增长速度无显著差异,苹果酸含量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赵婷  王珍  侍朋宝  张振文 《食品科学》2018,39(20):190-196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研究机械修剪方式下3?种不同叶幕厚度(70、85、100?cm)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70?cm的叶幕厚度能够显著地增加赤霞珠葡萄酒中总酚、单宁和总花色苷的含量,但不利于香气物质的积累。85?cm的叶幕厚度能够增加高级醇、脂肪酸、醛酮类和挥发性苯类衍生物的含量,其中具有花香、果香与奶酪味的3-甲基-1-丁醇、乙酸乙酯、β-大马士酮、苯乙醛、苯乙醇、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的香气值均高于其他处理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添加不同比例葡萄枝条制成的堆肥施入葡萄园后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选用8 a生‘黑比诺’葡萄为试材,将100%粉碎葡萄枝条(GB)、70%粉碎葡萄枝条+30%羊粪(GM1)、50%粉碎葡萄枝条+50%羊粪(GM2)、30%粉碎葡萄枝条+70%羊粪(GM3)、100%羊粪(SM)制成的堆肥施入葡萄园,并以不添加堆肥处理(CK)作为对照。在施肥1 a后取葡萄果实酿造葡萄酒,测定葡萄和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颜色及香气物质,并对葡萄酒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使用堆肥1 a后,堆肥处理显著增加了黑比诺葡萄酒的酒精度、总酚、总花色苷、总黄烷-3-醇和总类黄酮的含量,其中酒精度和可滴定酸均表现为GM3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分别提高了16.5%和24.03%。在颜色上堆肥处理增加了黑比诺葡萄酒的颜色饱和度。对香气物质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堆肥处理的黑比诺葡萄酒中主要的差异香气物质为异戊醇,其次是乙酸乙酯、1-丙醇和苯乙醇,且添加葡萄枝条的堆肥处理提高了黑比诺葡萄酒中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和辛酸乙酯的含量。感官质量表明,堆肥处理的黑比诺葡萄酒的涩感、苦味和甜...  相似文献   

8.
以棚架‘香百川’为试材,设置V形水平和V形下垂叶幕,调查两种叶幕类型对葡萄新梢光合日变化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垂叶幕显著提高了新梢8:00—10:00光合能力及日总光合能力,日总光合能力比水平叶幕高17.77%;下垂叶幕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水平叶幕高6.86%;下垂叶幕提高了果实香气种类和总量,香气种类比水平叶幕多出8种,香气总量比水平叶幕提高17.54%,果实C6类香气含量比水平叶幕显著提高了12.21%,醛类、酯类、酮类、芳香族类香气成分含量分别提高了57.04%、26.10%、393.59%和148.40%。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宁夏本土毕赤克鲁维酵母(Pichia kluyveri)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混合发酵对‘赤霞珠’葡萄酒品质的影响,试验以‘赤霞珠’葡萄为原料,将本土毕赤克鲁维酵母和酿酒酵母以10:1(V/V)的比例混合接种发酵。结果表明,与酿酒酵母单独发酵相比,混菌发酵提高了葡萄酒甘油产量3.06 g/L,增加了葡萄酒酯类物质的含量,尤其是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和乙酸苯乙酯,分别提高了8.90倍、1.38倍、1.81倍。同时,感官品评结果显示,毕赤克鲁维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的酒样果香味和花香味更为浓郁。综上,菌株毕赤克鲁维酵母在改善葡萄酒品质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Traminette是美国东部地区一个琼瑶浆系的耐寒种间杂交酿酒葡萄品种,于2003—2005年调查了叶幕管理对葡萄和葡萄酒芳香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田间设置了0、1、2及多于3层叶幕遮荫及合成物覆盖(包括温室塑料布和不透光苹果袋)的果穗遮阴处理,并测定了果实组分及葡萄酒感官特征。完全暴露在阳光下的果实与重度遮荫(大干3层叶幕)的果实相比,挥发性萜类物质含量高出30%。描述性分析表明,2004年完全暴露的果实酿造的酒,  相似文献   

11.
将甘露聚糖、谷胱甘肽加入瓶装葡萄酒中,检测不同处理后白葡萄酒在储存期间颜色、酚类化合物和香气的变化,并通过感官品评来评估抗氧化剂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 mg/L甘露聚糖能有效抑制白葡萄酒颜色褐变,降低白葡萄酒的黄、绿色调及色差,提升酒体明亮度;显著延缓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氧化速率(高于对照组61.9%、39.7%),提高没食子酸的浓度(56.91%),但总酚含量总体呈递减趋势,表明抗氧化剂选择性保护了部分酚类物质;有效降低辛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酯类物质的水解(高于对照组2.97~5.77倍),保护了葡萄酒的花香味;并减少辛酸、己酸和正葵酸等酸性化合物的含量(低于对照组59%、70.07%和91.24%),降低了葡萄酒的奶酪腐败味;添加20 mg/L甘露聚糖白葡萄酒感官评分最高,为81分。  相似文献   

12.
以骏枣果酒为原料发酵果醋,对发酵过程中营养品质指标变化及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6~72 h期间为发酵产酸的主要时期,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醋酸、草酸、柠檬酸、乳酸、琥珀酸、苹果酸6种有机酸,发酵后果醋中醋酸和琥珀酸含量分别为发酵前的15倍和3.7倍,乳酸和草酸含量则显著性降低,总酸味强度是果酒的6.17倍。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不断下降,维生素C含量先下降后趋于稳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醋酸发酵前后共检测到挥发性成分65种,其中果醋检测到39种,相比果酒减少8种,果醋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7.42%,其中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为主要的酯类物质,其次是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为30.69%。  相似文献   

13.
陈霞  李敏  张波  张建华  赵婉珍  李蔚  韩舜愈 《食品科学》2016,37(20):126-133
以‘蛇龙珠’葡萄为试材,通过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侵染,测定其所酿制的葡萄酒中棒曲霉素的含量及对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采后扩展青霉侵染的葡萄原料生产的葡萄酒棒曲霉素含量低于SN/T 2008-2007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检出限(10 μg/L)水平,并未造成棒曲霉素的积累和超标,但处理对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却产生影响,使得葡萄酒的色度、单宁、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而酒精体积分数则有所下降。同时对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发现,处理样品和对照酒样在风味物质数量和含量上均存有差别,其中1-辛烯-3-醇、3-甲硫基丙醇和辛酸等在处理中的含量较高(P<0.05),而乙酸苯乙酯、大马士酮和α-松油醇等化合物含量则低于对照(P<0.05)。利用物质的风味阈值和感官特征分析认为,扩展青霉侵染将造成葡萄酒原有的特色与风味发生改变,使葡萄酒存在品质劣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地区3 个红枣品种(临泽小枣、小口枣和民勤圆枣)为原料酿造红枣酒,测定其基本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并进行感官评价分析,以期对红枣酒的酿造及枣酒品质分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 种枣酒的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要求,但临泽小枣酒样的总酸含量和色度值最高且差异显著;香气成分结合香气轮分析表明,小口枣酒样中的酯类、醇类和萜烯类香气物质含量显著较高,民勤圆枣酒样中酸类和醛酮类香气化合物含量显著较高,大马士酮、苯乙醛、己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和异戊醇可能是构成红枣酒花香、果香和溶剂味的主要成分;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小口枣酒样香气最为浓郁优雅,临泽小枣酒样具有较好的色泽和典型性,2 种枣酒的感官品质均较佳,可用于甘肃特色枣酒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以香蕉果肉为原料,低温条件下酿制香蕉果酒,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发酵阶段香蕉果酒的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研究香蕉果酒发酵过程中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香蕉果酒低温发酵期间(9 d),香气成分总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之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其中醇类、酸类和酚类物质含量逐渐增加,分别为31.576%、3.155%、0.705%,而酯类、羰基类和烷烃类占比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含量分别为35.74%、1.209%、5.388%。同时,香气成分的种类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由前期(1 d)的57种降至末期(9 d)的51种。香蕉果酒中主要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癸酸乙酯、2-甲基丁基乙酸酯、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乙醇、异戊醇、异丁醇、辛酸、2-戊酮、2-丁烯,这些挥发性成分共同形成了香蕉果酒的独特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16.
Three types of Korean black raspberry wines were made from juice, juice‐pulp and juice‐pulp‐seed. Change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key compounds of the wines during fermentation were determined. The colour intensity was weakened with a 50% decrease in the anthocyanin content, but the colour intensity was strengthened by supplementation with pulp and seeds. Citric acid was the major organic acid (approximately 90%) of the wines, and the amino acid content was lowered to less than 10% by fermentation. The total volatile compound content was increased 5.3 times and nine new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wines were isobutanol, n‐propanol and isoamyl acetate. The juice‐pulp‐seed wine contained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anthocyanin, polyphenols and proanthocyanin. The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wines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ing content of polyphenols. The content of proanthocyanidin, a compound for pucker and bitter tastes, was approximately two to three times greater than in commercial grape wines. In a sensory test, the highest scores for colour, flavour, taste and overall acceptance were awarded to the juice‐pulp‐seed wine.  相似文献   

17.
催陈方法对白肉枇杷果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声、微波和冷热交替催陈工艺处理对白肉枇杷果酒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催陈处理枇杷果酒总酸略降及色度增加,感官评价显示冷热交替催陈处理优于超声催陈和微波催陈;处理后果酒香气物质检出种类减少,未检出成分占比增加,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醇类和酯类,冷热交替、超声和微波催陈处理分别占比79.8%,78.3%,88.97%,均低于原酒的91.24%;催陈处理使其他香气成分占比增加,有利于提升果酒总体香气。醇类、醛类、酸类和酯类是影响果酒品质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分析显示香气品质得分依次为微波催陈冷热交替催陈超声催陈。对酒品质的评价应综合考虑感官评价、主成分分析和未检出成分测定结果,并由此得到冷热交替催陈处理白肉枇杷果酒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