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放 《辽宁丝绸》2003,(3):33-38
一、前言 蚕丝是历史最悠久的纤维,被称为最长、最结实、最细、和价格最昂贵的纤维,称之为织物的皇后。它是一种特殊纤维,可在其未处理状态下用于织造和湿处理。从科学、技术和审美观点来看,蚕丝纤维始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蚕丝的光泽、手感和悬垂性都比许多其它纺织品为好。因为蚕丝不但能显示出酸性,而且还能显示出碱性,所以它能应用几乎所有类型的染料染色,如  相似文献   

2.
研究在不同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α-溴丙烯酰胺型活性染料在蚕丝纤维和羊毛纤维上的上染率、固着率和总固着率,初步探讨这类活性染料在蛋白质纤维上的成键性能,优化此类活性染料染蛋白质纤维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聚苯胺导电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还原式聚苯胺为成纤聚合物,N-甲基吡咯烷酮为纺丝溶剂湿法纺制苯法纺制聚苯胺纤维,在纺丝后,再对纤维进行化掺杂处理赋予其导电性。对纤维的导纤维、聚集态结构、热性能及物理机械性能了测试和表征。  相似文献   

4.
湿态下Lyocell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旭红  潘志娟 《丝绸》1999,(6):22-24
介绍了Lyocel纤维的湿态性能及其对产品加工和产品性能的影响,并从Lyocel纤维的结构方面探讨了其性能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纺织品结构生色光子晶体的色彩饱和度,通过静电吸附将黑色活性染料引入带正电聚苯乙烯(PSt)胶体微球表面,制备了一种外表面吸附染料型PSt结构基元(活性染料/PSt微球),采用数码喷印方式在桑蚕丝织物上构建结构生色光子晶体。研究了染料在PSt胶体微球表面的吸附条件和吸附模型,对活性染料/PSt微球的结构形貌及所得光子晶体的排列和结构生色效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St微球表面染料的吸附量随时间、温度和染料用量的增大而增大;该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型;活性染料/PSt微球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微球粒径较吸附前略有增大;白色蚕丝织物表面所构建的活性染料/PSt光子晶体生色结构,微球排列规整有序,呈现鲜艳明亮的结构色。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一氯均三嗪型和乙烯砜型活性染料在蚕丝纤维和棉纤维上的上染率、固着率和总固着效率,探讨这两类活性染料在蚕丝纤维上的成键性能,确定其最佳染色工艺。  相似文献   

7.
孙浪涛 《针织工业》2014,(11):42-46
在回潮率为40%,冷冻时间为24 h,冷冻温度为-86~-10℃的条件对普通脱胶桑蚕丝纤维进行低温冷冻处理,通过SEM测试、FT-IR测试及XRD测试探讨了桑蚕丝纤维前低温冷冻处理前后结构变化,并对低温冷冻处理后桑蚕丝纤维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采用兰纳素蓝3G染料对处理前后桑蚕丝纤维进行染色,并进行染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低温冷冻处理后纤维表面出现明显的孔洞、裂痕结构;低温冷冻处理后的蚕丝蛋白结构仍以β-折叠结构为主,无规线团结构及α-螺旋结构有向更稳定结构转变的趋势;低温冷冻处理后桑蚕丝纤维仍以silkⅡ型结晶结构为主;低温冷冻处理后纤维的断裂强力有所下降,但伸长率明显提高;采用兰纳素蓝3G染料染色,上染率、固着率及总固着率均有所提高,染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湿态断裂强度以及热失重等测试表征手段并结合理论对竹纤维的结构与保水率、干燥速度等性能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化学改性后桑蚕丝纤维的结构和热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伏宏彬 《丝绸》2004,(2):36-37
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对具有β-乙烯砜硫酸酯基、磺酸基和三嗪环结构的接枝剂改性后真丝织物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研究,纤维表面发生明显改变,桑蚕丝纤维的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新型细毛羊羊毛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改进国毛的综合品质,采用对我国细毛羊引入澳洲美利奴细毛羊有益基因的方法来培育后代,通过对新型细毛羊羊毛纤维的结构和长度,强度、强伸度,含脂率的分析可知,新型细毛羊羊毛纤维的品质已达到中等澳毛水平,是国毛中优质的毛纺织原料。  相似文献   

11.
丝蛋白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力学性能分析、扫描电镜、氨基酸分析、产生负离子分析、发射红外线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柔丝蛋白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柔丝蛋白纤维的干断裂强度为2.0 cN/dex、湿断裂强度为1.0 cN/dex、干断裂伸长率为16%,力学性能较蚕丝、羊毛纤维稍低;其纤维纵向形态整体饱满、圆滑;纤维内部含有16种氨基酸;测试搓揉布面负离子的浓度为5 300个/cm;柔丝蛋白纤维耐碱性差;紫外线透过率为1.76%,紫外线防护系数UPF为50;红外线织物法向发射率为0.86。  相似文献   

12.
菠萝叶纤维脱胶工艺及染色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不同脱胶工艺对菠萝叶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用浓烧碱对菠萝叶纤维溶胀改性,并用活性染料对棉纤维、苎麻纤维、改性的菠萝叶纤维和未改性菠萝叶纤维染色。结果表明,菠萝叶纤维对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介于棉纤维与苎麻纤维之间,改性后的菠萝叶纤维对染料的上染性和提升性显著提高,可用活性染料染中深色或深色。  相似文献   

13.
吴惠英 《纺织学报》2017,38(8):75-80
为探究脱胶工艺与蚕丝溶解及纤维成形之间的关系,讨论了脱胶溶液质量分数、脱胶次数对蚕丝脱胶率、蚕丝表面形貌、丝素溶解度以及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蚕丝脱胶率随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与脱胶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为0.1%、脱胶3次时,脱胶丝素纤维表面出现明显劈裂的微原纤结构,纤维的断裂强度下降了27.6%。丝胶的去除程度对丝素溶解及再生丝素纤维的结构有所影响,溶解时间随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脱胶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的力学性能随脱胶程度的加深而降低,当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为0.05%、脱胶3次时,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直径均匀、表面光滑、结构紧密且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PMFT藤为原料,经碱煮,以多聚磷酸钠、硅酸钠、亚硫酸钠为助剂进行脱胶,制取PMFT藤单纤维。对其长度、细度进行测量,通过显微镜、X 衍射和全反射红外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吸放湿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得单纤维的平均长度和直径及其变异系数分别为12.29mm,11.65μm和34.20%,21.58%;该纤维的纵向形态具有转曲、粗节等特点,横截面为不规则椭圆形,有中腔;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分别为59.45%和0.88;红外光谱图为纤维素特征;密度为1.58g/cm-3;回潮率为8.22%,吸放湿性能介于棉与苎麻纤维之间。因此,该纤维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纺织材料。  相似文献   

15.
姜宏  王波  翟汉兵  田立新 《丝绸》2002,(5):32-33
使用脱脂助剂PT-1、TZ-2一次练滞头、黄斑茧等含油高的原料,代替过去长期使用的腐化练工艺,减少了丝纤维的受损程度,既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节省水、电、汽,又可提高练折、梳折和纤维长度,使丝纤维色泽更白净,提高滞头类绢纺原料的品位。  相似文献   

16.
董杰  陈敏  夏建明 《印染》2011,37(10)
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了香蕉纤维的理化特征.通过分析3种活性染料对香蕉纤维的上染速率、上染率和固色率,并与亚麻纤维的染色性能进行比较,发现香蕉纤维的染色性能与亚麻纤维相似,但比亚麻纤维更易染色.试验采用的3种活性染料染香蕉纤维时,元明粉质量浓度为30~60g/L,纯碱质量浓度为10~20g/L时,染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区别于植物来源的纤维素,细菌纤维素是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经微生物发酵形成的纤维素.采用活性染料对细菌纤维素纤维进行染色,得到染色优化工艺为:染料质量分数2%(omf),氯化钠质量浓度60g/L,pH值10,60℃固色30 min.该纤维的上染率和固色率较高,皂洗牢度较好,纤维的力学性能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8.
以虎纹捕鸟蛛丝/六氟异丙醇(HFIP)和丝素/HFIP的混合液为纺丝液,制备了虎纹捕鸟蛛丝蛋白/丝素复合纳米纤维,并通过SEM、FT-IR、XRD研究蜘蛛丝蛋白和丝素的混合比例对纤维形态结构、分子构象、结晶结构的影响,分析蜘蛛丝蛋白对静电纺丝素纤维的力学增强效应.结果表明:随蛛丝蛋白含量的增加,复合纤维的平均直径明显减...  相似文献   

19.
脱胶方法对菠萝叶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EM、FT-IR、TG、DTG、DSC和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了酶法脱胶对菠萝叶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与化学脱胶的菠萝叶纤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菠萝叶纤维酶法脱胶相比化学脱胶表面杂质较多,纤维分离度较差;半纤维素吸收峰仍然存在,纯度较低;热稳定性好于化学脱胶的菠萝叶纤维;断裂强度和线密度相比化学脱胶纤维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为开发设计新型功能纺织品,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温湿度试验仪等研究了4种不同的家蚕茧壳的多层形貌、化学结构、结晶结构、力学性能和热传导性能,并对蚕茧壳的多层结构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4种家蚕茧壳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多层多孔结构,从外层到内层,纤维的直径先增大后减小;蚕茧壳厚度和尺寸不同,但都具有良好的热缓冲能力,相对而言,虎头蚕茧壳的耐热性最好,而斑马蚕茧壳(绿色)的热传导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