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滩小关水源地浅层地下水位埋深浅,开采条件优越.分析了滩小关水源地地下水与黄河、伊洛河的联系,现状条件下,黄河、伊洛河对水源地均长年补给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水源地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将长年补给地下水,随着补给量的提高,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将逐渐提高.分析了水源地开采对黄河水质、地下水质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对水源地地下水的保护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对盐池内流区某气田浅层地下水27个取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总体偏碱性,硬度极大,属于微咸水,地下水中F-含量普遍偏高;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主要组分为Na~+、SO_4~(2-)、HCO_3~-和Cl~-,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和SO_4-Na型为主;研究区水质总体较差,浅层地下水水质78%属于Ⅳ类和Ⅴ类,主要与地下水径流条件及原生地球化学环境有关;研究区属于水质性缺水区,应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保护有限的优质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浅层地下水主离子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河西走廊浅层地下水的主离子特征及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运用数理统计法、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Gibbs图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手段,对研究区75个水样点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内梅罗指数法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浅层地下水整体偏碱性;Cl~-、Na~+、K~+、NO~-_3和SO_4~(2-)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变异性;水化学类型整体上为重碳酸硫酸型水;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中的Na~+、SO_4~(2-)和Cl~-很可能有相同的来源;水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硅酸盐矿物、蒸发岩盐及硫酸盐溶解的控制。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人类聚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  相似文献   

4.
在颍上县除城关镇外的广大区域群众生活用水几乎全部来自浅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阐述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的意义,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水化学类型、水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黄河与浅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目的为黄河下游城市建立傍河供水水源地提供技术依据。根据黄河下游地下水动态、水文地质条件、浅层地下水年龄测定、可更新能力评价、再生能力评价等方法,证实黄河下游黄河与浅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初步探明了黄河滩地及河床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揭示了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黄河渗透补给,评价分析了地下水资源量。在研究已有水文地质勘察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供规划利用的水源地,规划的地下水源地可开采量为达195.2万m^3/d,并对各个水源地的远景开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依据郑州沿黄区长系列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成果,对地下水水质演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水源地开采井水化学动态稳定;水源地外围浅层地下水中TDS值出现在大于1100mg/L区间上的概率呈上升趋势,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有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兰州市"三滩"水源地水质恶化原因,基于兰州"三滩"水源地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化学数据,结合对含水层结构的分析,采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方法计算了南部高TDS地下水对水源地的补给量以及矿物相转化量。模拟结果从水化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南部黄土台塬区咸水入侵是马滩水源地地下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水源地西侧的深沟断层割裂了咸水区与盆地的水力联系,这一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是崔家大滩水质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多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和近期实测监测资料,系统地对辽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类别及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型为主,浅层地下水有污染加重和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及灌溉系数三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评价,较清楚地反映了该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同时说明了水化学类型、矿化度、灌溉系数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该区更好地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采用先进的三维超声波多普勒流速仪(ADV)对不同分流比情况下弯道水流紊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数据,探讨了不同分流比工况下弯道水流的紊动机理,分析了其紊动特性,同时对紊动强度分布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复杂边界条件下气液两相界面的流动及混掺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结合某大型水电站的溢洪道,利用RNG k-ε模型对其进行三维流场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并用GMRES算法进行压力求解,对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和传统阶梯溢洪道泄流壁面上的高速掺气水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掺气坎坡度的增加,其掺气空腔及掺气浓度均有所增大,随着水流下泄掺气浓度沿程降低,达到一定距离后趋于稳定,掺气浓度值达到了减免空蚀破坏的要求;与传统阶梯溢洪道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增设前置掺气坎后,既可以增加前几级阶梯的掺气浓度使水流提前达到水气平衡,也没有降低阶梯式溢洪道的消能率,为解决传统阶梯溢洪道中出现的工程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