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IPv6自身暴露出来的安全缺陷,以开源Snort平台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研究。依据IPv6的特征,采用IPv6分析技术,针对当前开源入侵检测系统Snort中无法检测IPv6网络中邻居发现协议攻击行为的问题,研究与设计了能对IPv6中邻居发现协议攻击进行检测的HDU_IPv6_IDS入侵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IPv6的地址结构特点与管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年生  GerardParr 《电讯技术》2001,41(4):122-127
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IPv6互联网的网络地址结构及其管理机制。与现行的IPv4地址相比,IPv6在地址的长度、分类方法、表示方法和类型等方面均不同相同。它可有效地解决IP地址枯竭与路由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具有地址聚类性、多播性、任播性和接口多址性等特点;而在IPv6地址管理方面则采用层次化路由选择策略,支持QoS路由协议,将地址解析通过领导发现协议来实现,新增了无态地址的自动配置,使得网络地址的重新编号变得更加简单快速。最后通过模拟仿真的方法,进一步分析说明了IPv6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从IPv6商用化和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讨论了邻居发现协议的重要性.介绍了邻居发现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讨论了邻居发现协议的不断演变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快速邻居发现机制的性能,展望了邻居发现协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IPv6相对于IPv4的优势、IPv6的地址分配方式与IPv4的区别、IPv6邻居发现协议与IPv4地址解析协议的区别以及IPv4向IPv6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由于IPv6地址更加结构化和层次化,使得IPv6网络的路由协议体系与IPv4相比也更加层次化,可扩展性也较优,如何利用这些路由协议的特点构建独立的、便于演进的IPv6网络是目前IPv6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简要介绍IPv6路由协议特点的基础上,从影响IPv6路由体系架构的因素、多种EGP(外部网关协议)和IGP(内部网关协议)的选择等方面,对如何建立IPv6网络的路由体系架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IPv6实施以后,局域网中几个重要协议的变化,包括手工配置IPv6地址和自动配置IPv6地址的协议,组播应用的增多和组播协议的改进,邻居发现协议取代ARP解析地址的过程。Internet可以看成是用路由器连接起来的多个局域网的网络,终端用户使用IPv6,最先的体验也可能是在局域网中。  相似文献   

7.
用NS-2.1b6+Mobiwan进行仿真实验,给出了移动IPv6三角路由和优化路由之间的性能比较分析。在仿真实验中,检测了移动节点在广域IPv6网移动时通信对端节点和移动节点之间的端到端分组时延。实验结果表明,移动IPv6优化路由的性能明显优于三角路由。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分层移动IPv6协议,提出一种基于分层机制的优化移动IPv6路由管理策略。该策略支持路由优化,能在域内、域间移动时实现快速切换以减少时延,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便携计算机的普及和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对移动性的支持显得越来越重要。移动IPv6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支持移动用户和因特网连接的互连技术。它是为支持移动用户和主机通信而产生的新型IP协议,使移动用户在移动自己位置的同时无需中断正在进行的网络通信。移动IPv6协议是重要的IP层协议,但移动IP会带来三角路由问题,引起网络开销增加和性能下降。路由优化技术是解决三角路由的关键技术,已成为当前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移动IPv6路由优化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进行路由优化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代价问题、数据包失序问题以及路由优化时机的选择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延的路由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针对IPv6协议接入空间通信网络的需求,重点讨论了邻居发现协议(NDP)在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IPv6 over CCSDS-AOS网关上的实现。在IPv6 over CCSDS-AOS网关系统上搭建NDP协议模块,实现网关地址解析;通过状态机控制实现NDP协议模块功能。实验表明,该设计解决了IPv6 over CCSDS-AOS网关主动和被动地址解析以及邻居缓存表查找和管理问题,不需要网关对NDP进行协议转换和转发。目前已在IPv6 over CCSDS-AOS网关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IPv6协议虽然在某些方面增强了安全性,但同时也引入了新的安全风险,因此网络安全威胁在IPv6时代依旧存在。通过从IPv6地址、报文格式和相关协议等方面分析了IPv6可能带来的安全新问题,总结部分文献提出的防护措施,针对性的推荐了一些安全建议。  相似文献   

12.
Path 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discovery (PMTUD) is the protocol by which a host can find the largest packet it can send through an internet protocol (IP) network to a given destination. It relies on intermediary nodes sending “packet too big” (PTB) messages in IPv6 or “datagram too big” messages in IPv4 (both henceforth referred to as PTB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These are often completely blocked by firewalls, presumably due to a fear of PTB floods wasting the bandwidth of network links. This breaks PMTUD, forcing the use of fragmentation in IPv4 and/or suboptimal packet sizes. In IPv6, fragmentation by intermediary nodes is no longer an option. Utilizing a dynamic programming‐based solution to the generalization of a mathematical puzzle, the two‐egg problem, this work presents a family of strategies for a host to discover path MTU while obeying hard limits on the maximum number of incoming PTB messages that may be generated. This allows a firewall to mitigate PTB floods via rate limits. Moreover, these strategies are compliant with the relevant standards on PMTUD and thus can be deployed by merely changing the PMTUD algorithm implementation in TCP/IP stacks on end hosts without changing intermediary nodes' protocol behavior.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的密钥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IPv6是IPv6的子协议,有着巨大的地址空间、对移动性和QoS的良好支持,内嵌的IPSec协议,以及邻居发现和自动配置等诸多优势。然而,移动通信网络链路的开放性、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性、移动资源的有限性等特点使其容易遭受更严重的安全威胁。针对在移动IPv6环境下,采用无证书的公钥密码体制,部署和实现移动IPv6网络的密钥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接入注册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解决具有高敏感性要求移动网络的安全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4.
IPv6过渡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Pv6已被确定为下一代互联网所使用的协议,现有网络向IPv6网络的过渡问题正成为研究热点.由于现有使用IPv4的互联网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如何保护现有投资,使网络平稳过渡到IPv6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对IPv6过渡中的研究问题进行了综述,总结了IPv6过渡中使用的基本技术,对不同过渡场景下IPv6过渡技术的选择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对过渡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分别从网络拓扑和协议层次角度对IPv6过渡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DHCPv6是IPv6下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v6客户端使用本地链路多播地址发送和接收DHCPv6消息,当客户端和服务器不在同一链路上时,DHCPv6客户端就无法动态获取IP地址.DHCPv6中继代理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转发初始化消息,来完成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DHCPv6消息的交互.基于RFC3315设计实现了DHCPv6中继代理,实现了DHCPv6中继代理的基本功能,完成1Pv6地址的动态申请.  相似文献   

16.
In a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the IPv6‐enabled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network may connect to an IPv4 network. When an IPv4/IPv6 dual‐stack user equipment (UE) initiates a call by sending an IPv6 SIP INVITE message to an IPv4‐only user agent (UA), the call cannot be established correctly.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the IMS‐application layer gateway solution, the redirect solution, and the 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 solution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effective solution where only the IPv6 INVITE message is translated into an IPv4 INVITE message. Upon receipt of the IPv4 200 OK message replied from the IPv4‐only UA, the dual‐stack UE learns that the correspondent UA supports IPv4‐only and utilizes IPv4 instead of IPv6 to send the subsequent SIP messages and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packets. The proposed solution is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solutions in terms of network node modification, call setup complexity, and RTP transmission latency.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proposed solution outperforms the other three solutions in the call setup and the RTP transmission.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SRv6技术探讨     
SR技术通过扩展IGP协议实现segment信息的交互,进而实现基于业务、拓扑等的SR-TE流量工程,基于TI-LFA FRR可保障任意网络拓扑的高可靠性。SR在数据平面支持MPLS和IPv6 2种封装方式,既继承了MPLS技术的优势,又能适应IPv6、SDN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网络协议部署的复杂度。分析了基于IPv6协议的SRv6源路由技术,并探讨了SRv6的组网方案,为未来IPv6-only网络发展演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感器网络集成了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网络三大技术是当今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在农业领域控制、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IPv6作为下一代IP协议正在逐步替代IPv4。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Pv6的结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轻量化IPv6协议栈为目的,通过分析IPv6报文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采用理论分析合理地提出了WSN中IPv6协议栈核心功能的剪裁方案。在试验中使用压缩的IPv6地址进行通信,得出一种适应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的IPv6协议剪裁方案。  相似文献   

19.
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测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测试的角度,结合IETF,IEEE国际标准,对当前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测试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阐明了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测试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一种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曾井泉  刘镇 《通信技术》2009,42(3):132-134
IPv6是IP协议的新版本,它最终会取代IPv4成为未来互联网的核心网络协议,然而,过渡时会有一段IPv4与IPv6共存时期。由IETF定义,SIP已成为多媒体通信的最重要技术之一。文中在分析SIP机制和常见的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双协议栈与TURN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