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表面光接枝技术合成分离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了利用表面光接枝技术合成分离膜的新进展,包括合成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分离膜,环境敏感性分离膜以及生物试剂、吸收试剂、反应试剂、催化试剂等物质在分离膜上的固定化。 相似文献
3.
表面光接枝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表面光接枝主要是经光化学反应引发有机材料产生表面自由基从面引发单聚合生成表面接枝链,实施方法有气相法,液相法和连续液相法,表面光接应用领域广泛,可用于聚俣材料的表面改性以及表面功能化。 相似文献
4.
5.
6.
医用聚氯乙烯材料的表面光接枝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不排氧氛围下 ,紫外光照射 ,以二苯甲酮 (BP)为光引发剂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医用聚氯乙烯 (PVC)薄膜表面的气相接枝聚合。探讨了反应条件对接枝结果的影响 ,并用正交法指出了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用傅立叶红外 (FT- IR)、水接触角作为接枝改性结果的表征。FT- IR谱图表明 GMA已接枝到 PVC膜表面。水接触角由接枝前的 78°下降到 5 4°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CO2)排放问题深受关注,相比于其他处理方式,气体分离膜具有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等特点,但传统的聚合物膜问题显著。碳纳米管材料自身性能优异,但易团聚,对CO2气体本身并不具有很好的亲和性。通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及结构改性后将其添加到聚合物中或单独制备成膜,既可以很好协调纯聚合物膜渗透性与选择性之间的矛盾,又表现出优异的各项性能。介绍了碳纳米管材料改性方法及其在CO2气体分离膜中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问题及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膜表面的光接枝可用来改善膜的表面性质,或者赋予膜表面新的功能,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可制备抗污膜、抗菌膜、环境响应膜和生物医用膜等。通过改变接枝方法(气相接枝法、液相接枝法)、引发剂、单体、溶剂、气氛、反应温度、紫外光照时间等因素,可以有效控制接枝链的长短和分布。文中介绍了膜表面光接枝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光接枝的方法、主要影响因素(引发剂、单体、溶剂、氧气、温度、光照时间等),以及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9.
光接枝制备功能性核孔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光接枝聚合方法,可以实现多种单体在PET核孔膜上的接枝。如丙烯酸、4-乙烯基吡啶、异丙基丙烯酰胺等,得到具有环境敏感性的分离膜.接枝膜采用XPS、ATR-FTIR进行了表征,接枝膜结构及形貌采用SEM、AFM观察.PET的紫外屏蔽效应以及核孔膜的结构特征,决定了接枝只能在膜的表面进行,孔内不受影响;接枝膜具有孔封盖结构,即膜表面的接枝链可以伸入膜孔将其封堵,产生孔封盖效应,从而影响膜的通量.丙烯酸和4-乙烯吡啶接枝膜具有pH值敏感性,膜通量随外界酸性的强弱而变化;4-乙烯吡啶接枝膜具有优异的开关性能,在很低接枝程度下(Dg=0.3%,0.2μm),即有明显的pH敏感性,通量变化达到几十倍.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膜具有温度敏感效应,可以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通量. 相似文献
10.
刺激响应性分离膜的制备及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其在生物传感器、选择性分离、药物可控释放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等离子处理引发接枝,紫外光引发接枝,化学热引发接枝和可控活性接枝等四种主要的接枝方法在高分子分离膜表面的接枝改性研究进展,主要围绕具有刺激响应性功能的分离膜的制备研究进行介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阐述了刺激响应性分离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超滤膜的改性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超滤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超滤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特性要求,其中解决膜表面的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超滤膜改性,尤其是在膜表面引入亲水性基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从这点出发,结合自身的工作,总结了近年高分子超滤膜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表面活性剂在膜表面的吸附改性、等离子体改性、辐照改性、高分子合金和表面化学反应等几种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聚砜中空纤维膜内表面作为接枝层,进行动态表面光接枝聚合反应的研究——在气态条件下进行引发并在液态条件下进行接枝反应.实验结果表明:用二苯甲酮作为引发剂,丙烯酰胺作为亲水性接枝单体,聚丙烯酰胺链可以被接枝到膜表面.通过对反应前后的接触角、水通量和截留率的测量,发现分离膜的亲水性和孔径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接枝聚合的程度随着参数和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引发时间、单体浓度、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等.此方法对于制造较小孔径的中空纤维超滤膜提供了新思路,是非常值得发展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固膜手性拆分机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单一对映体手性药物的制备成为药物开发的热点之一,手性拆分作为获得单一对映体的有效途径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外消旋药物的拆分和“消旋药物的转变”过程中.此外,固膜分离已成为手性拆分方法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文章从固膜拆分手性药物的机理出发。对其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固膜在手性药物拆分中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5.
Surface initiated polymerization (SIP) has become an attractive method for tailor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urfaces for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Most of those applications relied on the merit of high density coating.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a long overlooked field of SIP: SIP from substrates of low initiator density. We combined ellipsometry with AF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itiator density and polymerization time on the morphology of polymer coatings. In addition, we carefully adjusted the nanoscale separation of polymer chains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nonfouling and immobilization capacities. We further tes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coatings on various biosensors, such as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and protein microarrays. The optimized matrices enhanced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biosensors. This report shall encourage researchers to explore new frontiers in SIP that go beyond polymer brush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