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23)
新课改在全速推进,情境教学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得到较多地运用。通过提供恰当的生活情境,可以将数学教材中很多抽象或乏味的内容进行呈现,让学生清楚教材重点,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另外,生活情境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之间进行连通,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4)
<正>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笔者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一、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可以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学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在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性也获得了极大的改观,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教育改革,让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科学理论知识与资源教材高度符合,深入探究理解理论与实际,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形成小学数学系统性知识体系,切实促进课程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0)
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提升素养。让学生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来学习数学学科知识,让学生在新课堂教学下成为主体,从而使学生通过数学学科的学习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教材的知识多以"模块"方式设置,以便学生形成体系和自主选择。所以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高效性和主体性成为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
游戏性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所授学科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去,让学生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消化和吸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游戏化教学情境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4)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通过创新能力培养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形成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同时创新能力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一整套的学习方法,也能让学生的生物研究和探索意识增强,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相应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本质规律进行解释和阐释,而实现这些,需要通过对学生思辨能力和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从而才能整体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6)
在备课环节,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数学文化知识,使之融入授课内容中,对教材予以扩充;在授课环节,教师可以各种课堂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数学文化中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精神,领悟到数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李云英 《福建建材》2008,(2):119-121
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心。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实用的教材或有效的知识载体!当教材无法适应学生,以人为本构建教学知识体系就成了教学的首要任务!以人为本构建冰泥工艺渤教学知识体系,应切合学生现实起点,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就业发展需要,渗透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逐渐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能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为了让小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本文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6)
物理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基本原理、实验技能和科学计算上得到初步而系统的训练,这种了解和训练,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物理实验教材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它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大学物理教育体系的建设。高校物理实验课程教材改革,应符合现代课程教学的要求,体现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