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3)
语文教师要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语文课堂对话与讲授的实效性。具体说来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追求对话的民主性,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追求对话的平等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追求讲授的引导性,拒绝直接地"告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10)
作为亲子沟通的主要途径,对话有利于建立亲子之间的和谐关系。受传统特权本位倾向和物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亲子对话存在"控制-依附"这种"异化"范式。亲子对话在生活中常常出现异化,主要因为对话双方的地位不平等,父母将对话作为单向的信息传递手段,人为地扩大对话的教育功能。家长应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重新审视亲子对话,走出传统亲子对话误区,寻找主体间性亲子对话的有效路径,要努力做到:尊重孩子,实现话语权的平等;理解孩子,创造开放的对话空间;亲子共建,在有效沟通中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7)
在坚守语文课程特质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应该成为"真语文"的境界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应当具备三个特征:"语文味"浓、"思维力"足、"对话场"强。要实现"语文味"浓,关键在于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要实现"思维力"足,必须从问题设计、课堂结构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实现"对话场"强,必须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设计真问题和主问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
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出的精神成果。它们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等价值维度方面具有的同质性旨趣,使其对话与融合成为可能。当前,加强三者价值维度的对话与融合,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为推进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政治资源,为化解现实人们的价值困境提供了新思考。因此,要深入挖掘它们的价值共性,创造对话与融合的主观条件;打造研究平台,创造对话与融合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1):197-198
现代主义师生观追求"技术理性",师生关系沿着"工厂模式"的轨迹发展: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霸权;课堂交互强调理性和秩序;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则以"生命对话"为基本追求,主张师生关系的多元性、生态性和平衡性,并且促进师生观三大转换:教师角色从"独裁者"到"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本质从"认知体"到"生命体",师生关系从"我—它"关系到"我—你"关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3)
<正>写人,一般都要写对话,但是,很多同学不擅长写人物对话,致使人物形象不丰满。要想写好对话,不仅要掌握描写对话的4种形式(1.提示语在前;2.提示语在后;3.提示语在中间;4.省略提示语),更要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一、对话要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年龄特征,要符合人物的职业身份,揭示人物的思想面貌写对话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千人一腔,众口一词,不管说话人是什么年龄、职业、性格,说的话都是一样的。例如,把物品归还给失主、送迷路的小孩儿回家,获得衷心感谢的时候,回答总是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千篇一律,没有特色。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8)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提高学生的词汇、话语、朗读、概括、想象力和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让学生用愉悦接纳文本,追求阅读的"语文"性;用感悟解读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独特性;用情感诵读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语言味;用情韵升化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延伸。  相似文献   

8.
<正>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对于大自然有着本能的喜爱与追逐春天里,山水间,田野中人们始终在追求着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共存筑屋在山野,淡薄于人世……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正>2010,世界聚焦中国上海。2010上海世博会——一个承载亿万人美好憧憬的世纪梦想.一个体验人类文明成果的科学盛会,一个追求交流、沟通、对话、合作的和谐大舞台.正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4)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自代表着不同中心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如何共存?跨文化理解,甚至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跨文化哲学是可能的吗?针对这些问题,奥地利哲学家维默(Franz Martin Wimmer)设计了"多极对话"(Polylogues)模式,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哲学的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提供了一套哲学实践模式。一方面,哲学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另一方面,哲思活动本身与文化传统又不完全重合,而是要克服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偶然性、追求普遍真理和共同哲学。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策略的"多极对话"既要提防中心主义的普世论,也要排除分离主义的个殊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