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6)
通常低年级音乐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孩子的课堂纪律怎么那么难掌控?一节课下来,老师经常会感觉声音沙哑,筋疲力尽。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具体如何实施呢?可见,除了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和调控外,让课堂保持新鲜感,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3)
课堂以学生为主已成当下共识。但在实践中,绝大多数时候教学还是按照老师的预设走,预设到每一个环节的课堂缺乏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自主思考的习惯,思维碰撞撞的火花。如何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在课堂中动起来?如何变老师"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2)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部门和学校不仅重视学生们的文化课水平,也提高了对学生们的科学素质水平的重视程度。而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主要是通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方法。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生态课堂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以人为本,把关注学生和老师的生命生长作为课堂的重点,让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特点,自由地和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们自己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生态课堂呢?本文主要讲解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生态课堂的五种方法,帮助老师构建出生态课堂,也让课堂逐步回归到自然,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对我们的老师要求很多,我认为最关键的在于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最根本的动力是老师。老师的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巧“舌如簧,点石成金,挥洒自如地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0)
<正>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当精彩独到的见解遭遇一般的评价"待遇"时,当不小心做错的题目遭遇老师红笔不客气地"指责"时,孩子的学习兴趣陡减。如何让评价绽放它的引导功能?如何放大评价的激励魅力?如何让孩子在语文课堂窘困之时镇定,思混之时明晰,语塞之时通畅?需要每一个语文老师以新理念刷新自己的思想,站在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高度,在智慧的评价中,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智慧课堂评价——关注学生,淡化文本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9)
<正>教师如何才能上好科学课呢?我想,好的科学课不要把学生"囚禁"在教室里,而应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到校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研科学、用科学。一、走出课堂,让动画剧场变成科学课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基于他们所具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科学对他们来说既神奇又神秘且不易理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引导、呵护学生的这种原始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0)
<正>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领悟数学魅力。那么如何让"生活化"激活数学课堂,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6)
<正>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梦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实践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作了以下几点总结: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巨大动力。我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精心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置身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8)
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让我们失去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诸多机会,也失去了许多自我成长的机会。有意注意生活能让我们从丰富的生活中学习,并将它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引导同学们有效地有意注意生活呢?笔者以为方法途径虽然很多,但敏锐地多角度观察生活,力求全中见"细",或者注重发现生活,追求"常中见新",并且将生活融入学习中,借生活体验转化难点问题等等,都是比较有效而且适合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3)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改革习作评改形式,学生开展交换修改。然而互评互改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修改成为形式。笔者借鉴林莘老师正在实践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习作评改的课堂中,让课堂没有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何让学生都能静静地参与到评改中?策略有三:共赏、互评、乐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