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与视觉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彩缤纷闪烁着的人造光源,到各类被阳光强反射的建筑外墙和频闪画面等各种视觉环境,人类的眼睛表现出了非凡的适应性。而今,科研人员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了感光细胞具有的特质,使我们对人眼感光细胞有了新的认识。 一、重新理解白天视物的新循环 受光的刺激,人眼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经过一系列的物理、生化变化,把光的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后产生视觉。视网膜感受光刺激的感光细胞有两种,一种称为杆状细胞,它们支撑弱光(感受全频光)。另一种称为视锥细胞,它们感受强光,并提供高分辨率的色彩视觉。这两类细胞都采用一种名为发色  相似文献   

2.
(三)光觉和色觉 当人眼睛接受光线的刺激后,所产生的视觉反映称之为光觉。 在视网膜上存在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是锥状细胞(数量大约七百万个),在白昼和强光下活动,主要功能是分辩,外界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一种是杆状细胞(大约是一亿三千万个左右),主要功能是在微弱光线下发生作用的细胞。  相似文献   

3.
人眼能看清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眼内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发生折射,成像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也就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产生兴奋将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在瞬间转变成神经信息,经视神经传入至大脑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1视网膜的形成视网膜是由神经外胚层发育而成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视泡内陷形成视杯,视泡的圆端渐渐接近近端,直至这两层之间只留有一点间隙,因此视网膜在病理状态下,很容易从此分开,造成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4.
1、视网膜细胞的分布与感光特性 视网膜的结构很特别.也很复杂.它是由只有一个细胞厚的外色素层和神经层.即固有视网膜构成。视觉细胞是视网膜中的感光组织.根据它们的形状分别称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细长.呈杆形;视锥细胞短粗.呈锥状。它们共同形成了视网膜的外层。视网膜中大约有12亿个视杆细胞和650万个视锥细胞,但它们的分布很不均匀。视杆细胞几乎完全分布在视网膜中心凹和盲点以外的全部区域.而视锥细胞除了少量散布在整个视网膜上外,比较集中地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心凹的区域。感光细胞中含有感光物质.称为视色素.视色素受到光线刺激作用而分解,从而引起神经;中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视色素是不同的.视杆细胞主要在黑暗条件下起作用。生理学家在视网膜中发现了紫红色色素.它在受到光照时慢慢褪色.而在黑暗中重新再生,被称为视紫红质,这种物质与视杆细胞的视觉过程有密切联系。入射光线可以被视杆细胞里的紫红色素吸收.并使得视紫红质发生化学变化.其化学过程已经由英国生物物理学家G.WALD作出了解释。而视锥细胞具有3种不同吸收光谱.它们在光谱中的吸收峰值分别位于445nm、535nm和575nm处。  相似文献   

5.
正"老年性黄斑变性"对许多人而言是比较陌生的,至少不像"白内障"那样知之者众。眼科医生常将人的眼球比作照相机,眼球后部的视网膜是感光的部位,犹如照相机里的胶卷。视网膜上分布着许多感光细胞,它们把感知的光的信息传给视神经,视神经再把接收到的信号传入大脑视觉中枢,一经组合,人便感知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分布并不  相似文献   

6.
(一)眼睛是什么样的器官? 眼睛是专门管视觉的感光器官,象照相机,来自眼前方物体的光线通过眼球的光学系统,到眼底视网膜上集像,视网膜受到物像刺激就立即转变成生物电讯号,沿着无数相应的视觉神经纤维极其规则地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分析综合以后才感知该物体的形态。视网膜相当于照相底片上的感光膜,但它是凹球面状的,视角非常宽广,所看到的物体形像不会变形。眼睛的瞳孔起到控  相似文献   

7.
一、视觉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人的感觉有许多种,如触觉、味觉、嗅觉等,可通过触摸物体的形状、品尝味道、嗅其气味来感觉物体。而视觉是一种极为复杂和重要的感觉,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视觉的形成需要有完整的视觉分析器,包括眼球和大脑皮层枕叶,以及两者之间的视路系统。由于光线的特征,人眼对光线的刺激可以产生相当复杂的反应,表现有多种功能。当人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光是由光速运动的光量子组成,视网膜接受光量子消耗一定能量产生刺激,刺激传递到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在这个过程中,光量子的刺激程序与协调性是形成视觉环境舒适的关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常生活中的建筑和  相似文献   

9.
王健 《食品工业》2021,(2):I0072-I0072
食品包装蕴含美学、文化、构图等元素,视觉效应是运用视觉元素使受众产生审美效果。运用视觉效应设计食品包装,有助于提升食品包装的趣味性与视觉效果,通过视觉冲击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基于视觉效应的茶叶包装设计。在越来越讲究审美的时代,不少茶叶包装开始转向时尚吸睛风格,试图通过具有视觉效应的包装设计,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青光眼使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功能丧失、视神经萎缩、传导功能丧失以致完全失明,而这种失明在当今尚无有效方法可以复明,医学上称为不可治盲或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相似文献   

11.
1关于弱视 弱视在一些教材中这样阐述:由于视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期)进入眼内的视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形觉剥夺)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同引起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间发生竞争(双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发育障碍,一般矫正视力低于0.8.这里阐述的视觉形成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期),也就是我们通常在临床上所指的12周岁以内.事实上视网膜上有着多种活性物质,而视力低于0.8,是指成人眼视网膜视细胞兴奋的密度低于正常值(正常的视锥细胞在600万个左右,视杆细胞在12000万个左右).  相似文献   

12.
光是由高速运动的光量子组成,视网膜接受光量子损耗,一定能产生刺激,刺激传递到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光量子刺激程度是形成视觉环境舒适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睛由于瞳孔的调节作用,对一定范围内的光辐射都能适应,但光辐射增至一定量时将会对心脏及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称之为光污染。光污染会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1、概述 近视减之产品的基本理念是“在确保良好阅读视觉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戴用近视减之将近眼工作时眼睛的构造和整体的视觉感应,尤其是眼睛的屈光系统和视网膜成像刺激等完全调整为望远状态。”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使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功能丧失、视神经萎缩、传导功能丧失以致完全失明。而这种失明在当今尚无有效方法可以复明,医学上称为不可治盲或不可逆致盲性眼病。近年研究发现,有的患者眼压不高或低于正常,但眼底和视野出现了青光眼,临床上称为正常眼压青光眼。这种患者是在眼科检查中发现的,发现时大多已到了中晚期。研究还发现,这些患者中多患有血管调节异常,有的患原发性血  相似文献   

15.
颜色定性到定量的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传输颜色信息。什么是颜色?多数人对颜色的理解总是模糊的、朦胧的。你可以说红是一种颜色、黄是又一种颜色,但是这样描述颜色,却是不精确的。为了准确地表达颜色,人们长期探索着。颜色的形成过程必须有四要素:光源、物体、人眼、大脑。当光源照射到颜色物体,颜色物体经过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或透射后,人眼接收到可见的电磁辐射,再到达视网膜感色区域,形成影像,传送给大脑的视觉中枢,最终感知颜色。所以我们称:颜色是除了空间和时间的不均匀性以外的光的一种特性,即光的辐射能刺激视网膜而引起观察者通过视觉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6.
面料的视觉效应与服装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莹 《辽宁丝绸》2003,(2):24-25
不同的面料由于其质地和图案不尽相同,因此在服装设计中便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将设计构思与所使用的面料完美地组合到一起,给人们带来完美的视觉效应。  相似文献   

17.
1双眼视觉的发育过程 1.1视觉(visual)的发育 婴儿在出生时,眼的视网膜已经开始发育,大多数视觉功能与生俱来。黄斑中心凹显著优于周边视网膜的光刺激阈值,中心视觉格局至2.5月龄时已形成,对比敏感度峰值约在5月龄形成,  相似文献   

18.
1弱视 1.1弱视的定义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内,由于各种原因使眼内外部视觉环境发生异常,造成各级视细胞,特别是中心凹处的视锥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导致单眼或双眼矫正远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  相似文献   

19.
在服装设计三大要素中,色彩要素以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印象给人视觉以“先色夺人”的第一感受,集聚视觉冲击力。时装色彩最先闯入我们的眼帘,刺激视网膜而形成色彩的各种感觉,产生各种情感作用。同时,时装这个特殊的商品具有极强的“时间附加值”特点,从这一点上看,时装流行色的应用与研究是时装设计的灵魂,它往往能够决定时装设计的成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色彩作为视觉传达的信息语言,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感情的。然而当人们看到某种色彩物体时,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刺激,通过由大脑皮层控制的视觉神经中枢,就使人对色彩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情。因此,由色彩视觉刺激而产生的各种色彩情感,是色彩心理反应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