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城镇、工业大型供水水源地的勘察中,都要求进行群孔抽水试验。但群孔抽水试验一般历时时间较长,加上区域自然水位变幅的影响,给群孔抽水试验资料的整理带来一定难度。以山西省晋城化肥厂巴公水源地群孔抽水试验为例,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推导拟合参数、水位预报公式,并根据水位自然变幅值对水位预报公式进行修正,编制计算程序,进行水位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2.
3.
4.
以上海市某超深大基坑工程为例,对坑底以下深厚承压水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现场承压水单井及群井抽水试验获得的观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的拟合曲线进行对比,评估现场抽水试验所得数据的可靠性.现场抽水试验过程中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及试验完成后的回灌试验数据表明,地表沉降恢复量主要集中在抽水试验停抽后的短时间内.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5)
鹤煤二矿属于安鹤煤田,太原组L2石灰岩为一煤组直接顶板,富水性强,对未来矿井开采威胁极大,故采用大口径群孔抽水试验方法对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探查。试验重点对矿区的水文边界、断层水文地质特征、岩溶水的连通性、水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解,基本查明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指导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利用降深-时间曲线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基础是地下水向井运动及泰斯(Theis)假设。然而由于抽水试验延续时间较长,水流场不仅受边界条件影响,还受含水层的非均质性影响,从而导致在某些抽水时间区段内,地下水流难于满足向井运动假设。利用微分分析方法,可清晰划分出降深-时间曲线中符合向井运动的时间区段,并根据分析结果选取合理的井流模型,进行有效的参数计算。实际应用表明,基于抽水试验的微分分析,整合了更多的地质信息,确定了边界条件及含水层非均质性对抽水试验的影响,为计算合理的水文地质参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8.
以苏州古城区某地下空间资源调查钻孔进行的抽水试验为基础,建立了系统性的抽水试验体系,包括抽水试验钻孔方案设计、现场试验技术质量保障措施、利用承压水含水层单孔完整井模型对参数进行计算求解等3个主要方面,所用试验体系可为苏州地区水文地质勘探抽水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文中以南京某工程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为例,对抽水试验结果进行了多种方法对比计算分析,确定了水文地质参数,为建设工程的基坑支护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以黄河三号桥改建工程为例,结合工程概况,对软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措施进行了阐述,并对其施工质量进行了评定,以确保钻孔灌注桩的成孔质量。 相似文献
13.
坡顶邻近处群桩对边坡的挤土效应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模型试验在边坡坡顶邻近处,连续贯入4根模型桩,边坡介质为均质砂土。研究边坡坡顶邻近处群桩的压入对边坡土体位移的影响规律。压桩仪器采用改装的手摇式静力触探仪,整个压桩和边坡变形过程由数码相机拍摄记录,通过后期用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实验有效照片,可得每一根桩的压入所对应的整个边坡土体位移状态变化情况,其状态变化情况由边坡土体中每一点的径向和纵向位移体现。根据实验数据,比较群桩压入过程中每一根桩对均质砂土边坡位移场的影响大小和影响范围,得出群桩压入过程对边坡土体位移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压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要点 ,结合某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实践 ,介绍了该地基处理工法的施工特点及深孔压灌桩存在的问题。指出该工艺具有低噪音、无污染和适用范围广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月壤钻取采样过程中存在大颗粒岩块情况进行三维离散元动态仿真分析。建立考虑扭转、弯曲力矩及等效引力作用的新型三维离散元月壤模型,通过三轴仿真试验进行细观参数标定,得到黏聚力为0.90 kPa,内摩擦角为42.25°的满足真实月壤宏观力学指标的仿真模型。针对月壤内层存在大颗粒情况设计4种采样工况分别进行仿真分析,监测大颗粒运动轨迹与采样效率,发现了“旋入效应”、“纵向运移效应”与“阻塞效应”,仿真结果表明岩块粒径大小直接影响采样结果:当岩块粒径小于钻头“虚拟切削圆”时,其无论存在于任何位置对采样效率与后续样品缠绕收集均无明显影响;当岩块粒径大于“虚拟切削圆”时,阻塞现象严重,样品收集困难,极易导致采样失败。研究结论对月壤钻取采样控制设计与钻具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既有线有砟轨道路基的翻浆冒泥机理,自主研发了一套能够模拟循环荷载–湿化耦合作用的模型试验系统。模型试样直径500 mm,由厚度分别为350 mm的路基土和200 mm的道砟组成,整个试样在高强度透明有机玻璃模型筒中制备完成。模型试验系统配备有监测荷载、位移、体积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的4种传感器,并通过高清相机对颗粒迁移过程进行图像捕捉。基于所研发的试验系统,针对辛泰铁路典型翻浆冒泥病害路段土样,开展翻浆冒泥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动孔隙水压力是导致翻浆冒泥病害产生的关键因素。随着体积含水率的增加,动孔隙水压力引起的颗粒迁移量逐渐增加;在饱和状态下,会引起大量颗粒迁移,翻浆冒泥现象显著。试验结束时,道砟污染指数达到25%,在实际工程中已严重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营,有必要对污染道砟进行换填。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静压群桩模型试验,运用孔压计分别量测了单桩、群桩沉桩后的超孔隙水压力,通过量测结果表明:单桩时,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超孔隙水压力是不断减小的;群桩压入后,超孔隙水压力在桩身范围内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由于压桩顺序的影响,当桩压入与测点较近时,则该测点处的超孔压值会猛然上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