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彩超在检测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 通过彩超检查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直径,检测有无斑块,并测量颈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IMT),与6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60例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出现中度及以上血管狭窄,对照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例,仅1例出现中度血管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0.05)。结论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40例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将入选对象分为有传统危险因素的脑梗死组(A组)、有危险因素非脑梗死组(B组)和无危险因素无脑梗死组(C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A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积分、复合斑、舒张末期峰值流速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厚度的增加.斑块的检出率及形态学特征、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降低等是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在脑梗死的防治中是参考意义较大的超声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5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d,疗程1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以及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治疗后颈部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所变薄,统计学分析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调节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烟酸缓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对照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2)治疗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和烟酸缓释片1000mg/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的改变;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厚度(Tmax)、颈动脉斑块面积(Smax)变化。结果(1)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01)。治疗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20.7%,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治疗后,治疗组的IMT、Tmax、Smax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烟酸缓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疗效较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住院的53例脑梗死患者,20例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者,16例糖尿病患者及时性2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高频彩超检查,测量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血流阻力指数、检查时注意斑块回声特点。结果89例患者中80例有内-中膜增厚,阳性率89%,其中脑梗死患者中斑块阳性率84%,软斑阳性率68%,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者中斑块阳性率85%,软斑阳性率49%,糖尿病患者斑块阳性率87%,软斑阳性率43%。脑梗死、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之一,软斑是危险信号,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发人群,对他们进行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利于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减少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所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予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并确定斑块范围、大小、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特点,并随机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160例,予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对照。2组间检查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84.38%,对照组病例检出率为16.2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联。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具有重要临床治疗与预防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颈总动脉平均内膜(IMT)进行分组。结果内膜异常患者粥样斑块评分、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内膜正常患者,P<0.05;血尿酸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评分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血尿酸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指标,值得临床及时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循环缺血所致TIA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性质、大小及动脉狭窄度。方法先以二维方法显示颈动脉(CCA)远端、分叉部(BIF)及颈内动脉(ICA)起始部的横轴、纵轴的实时二维图像及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大小及动脉狭窄度,然后以Doppler方法检测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结果本组粥样动脉硬化斑块以扁平斑为最多见,其次为硬斑与溃疡斑。结论前循环缺血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变化及管腔狭窄是导致TIA的重要原因,而中年以上、高血压、吸烟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5(Sfrp5)、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12~2019-11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人90例为实验组,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20例)、稳定性斑块组(25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5例);预选取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Sfrp5、Wnt5a水平,并分析Sfrp5、Wnt5a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血清Sfrp5水平(27.06±8.74)ng/mL低于对照组(34.28±9.01)ng/mL,血清Wnt5a水平(4.28±0.98)ng/mL高于对照组(3.31±0.99)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Sfrp5(23.70±9.13)ng/mL低于稳定性斑块组(28.72±8.00)ng/mL,血清Wnt5a(4.74±1.02)ng/mL高于稳定性斑块组(4.08±0.69)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Sfrp5、Wnt5a的表达程度对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一定的作用,可能参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张祎昀 《化工之友》2008,27(7):17-18
目的 探讨临床糖尿病肾病(DN3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测227例原发于糖尿病的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同时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CCA-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 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的患者血UA.RBC及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血红蛋白含量),载脂蛋白a.HDL(高密度脂蛋白)与粥样硬化斑块阴性患者有显著性差异;各指标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颈AS的危险因素为UA、RB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结论 DN3期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及低蛋白血症不明显,AS可能与UA、RBC.裁脂蛋白a.载脂蛋白b有关.高尿酸、贫血、脂代谢紊乱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引起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治疗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07例,作为进展组;和同一时期治疗的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05例,作为非进展组。结果进展性脑卒中患者有糖尿病史71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37例(P<0.05);进展组高血压77例,非进展组高血压53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54例进展组患者和21例非进展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前者54例,后者21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进展组中近期感染者21例,非进展组感染13例,2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高胆固醇87例,而非进展组67例,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因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不稳定斑块形成、糖尿病、高血压及近期感染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运动平板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经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IMT及运动平板试验结果,与CAG结果对照。结果非冠心病组、冠心病不同分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和冠状动脉记分随CAG严重程度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或<0.01),颈动脉IMT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Kappa值;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Kappa值。结论颈动脉超声和运动平板试验是冠心病诊断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IGF-1、PAPP-A水平测定。结果AMI组中IGF-1、PAPP-A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IGF-1明显高于SAP组(P<0.05),SAP组中PAPP-A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F-1与PAPP-A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100例麻醉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HR、SBP及DBP诱导后与麻醉前比较;插管后与诱导后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插管后和切皮的HR、SBP及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观察组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手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60岁)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引起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其中高血压病、心房纤颤、颈动脉斑块形成、糖尿病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心房纤颤、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引起老年脑梗死的4个最重要危险因素,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制订防治方案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以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62.4%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结论在我院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临床资料,依据有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分为无并发症糖尿病组(30例)即Ⅰ组、有并发症糖尿病组(90例)即Ⅱ组和对照组(50例)即Ⅲ组。分析3组观察对象的血尿酸、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Ⅱ组SUA、FPG、FIns及HOMA-IR均明显高于组Ⅲ组,P<0.05;Ⅱ组SUA、HOMA-IR均高于Ⅰ组,P<0.05;Ⅰ组SUA、FPG、FIns及HOMA-IR均明显高于Ⅲ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尿酸可以作为糖尿病诊断及其并发症的预警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老年患者心室肥厚(LVH)发生AMI时的并发症和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AMI患者64例,根据临床和实验检查分成LVH(33例)和NLVH(31例),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晚电位检测,观察其AMI并发症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发生AMI的几率,部位和范围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LVM及LVMI与NLVH及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VH组AMI并发症发生率及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与NLVH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LVH患者发生AMI后,VL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LVH患者,提示LVH与AMI后VLP发生有关。VLP阳性可增加自发性和诱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特别是AMI患者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36例60~90岁老年人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老年人血管性痴呆在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年龄增长与脑梗死数目增加可加重痴呆的发生。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相关高危因素。结论 应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