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2.
东濮凹陷低阻油层成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岩石物理特性、油藏高度、阳离子交换、钻井液侵入等方面对东濮凹陷的低阻油层进行了分析。认为骨架颗粒岩性细、泥质含量偏重、地层水矿化度高是形成东濮凹陷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而盐水钻井液的侵入也能形成低阻油层。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低阻油层的形成机制及其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指出东濮凹陷低阻油层形成主要受控于形成油气藏的内外因素,从含水饱和度意义上划分为高束缚水饱和度低阻油层和含可动水的低含油饱和度低阻油层2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低阻油层的勘探策略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5.
东濮凹陷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濮凹陷发现了一大批电阻率相对较低的油气层 ,经试油证明可以获得较高的油气产量 ,但用常规测井解释方法容易得出错误的解释结论。在分析东濮凹陷油气层低电阻率成因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测井评价方法。分析研究认为 ,地层水的矿化度高与束缚水含量高是形成东濮凹陷低阻油气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适合于低电阻率油层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 ,该模型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由实验分析资料 ,得到了计算束缚水饱和度、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方法 ;提出了将孔隙度与油水相对渗透率相结合划分油水层的方法。通过 2 0口井试油结果证实 ,这种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方法 ,利用油水相对渗透率来识别油水层 ,不仅具有解释更简单、更客观的优点 ,而且能大大提高低阻油层识别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地化录井定量评价油层技术在东濮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东濮凹陷原油特点,在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选用地化分析参数S1、Pg及孔隙度作为评价油层的技术参数,建立了东濮凹陷中质原油地化评价图版和标准。经濮城、文留、胡状集、马厂、桥口等地区多口井验证,效果较好,大大提高了油层解释符合率,并进一步开拓了地化录井在低阻油层和深层油层评价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8.
胡状集油田位于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的中部 ,东临柳屯海通集洼陷 ,西靠内黄凸起 ,北与马寨构造相连 ,南与高平集构造相接。该区是中原油田的一个油气富集区 ,勘探成熟度较高 ,寻找构造油藏的难度大。但是 ,针对西斜坡带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1] 表明 ,该区极大可能存在着岩性油藏。胡 99块位于胡状集油田胡 5断块区北部胡状集断阶带第二台阶北部向柳屯洼陷倾没的斜坡带上 ,其北部即为柳屯生油洼陷 ,油源丰富。在继承性构造作用下 ,该区始终处在油气运移的指向上 ,又紧邻油源区 ,油源条件良好 ,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所以 ,胡 99块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原油中“非烃+沥青质”是影响油层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关键因素,当其含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则油层内的含油孔道岩石表面润湿性可以改变成亲油。当含油孔道岩石表面亲油时,其润湿性受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即含水饱和度低于30%时是亲油、高于40%时是亲水。指出油田随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油层的润湿性将由亲油逐渐改变成亲水。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东濮凹陷深层低渗凝析气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了气藏类型判别的难度,充分利用各种流体特征指标,从大类判别、饱和特征分析、带油环特征判别、流体纵向变化特征等方面对桥口、白庙、濮67等深层凝析气藏展开研究,并依据相态特征对凝析气和平衡油体系进行了划分,较准确地判别了这些主要气藏的类型,为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3个断阶带15口钻井的23块储层样品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荧光特征和均一温度的系统测试分析,结合单井埋藏史及热史的精细模拟,分析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的油气充注历史。一台阶主要发育2期油气充注过程,时间分别为19~10Ma和6~2Ma左右。二台阶外带发育2期油气充注过程,时间分别为30Ma和3Ma左右;中带发育多期油气充注过程,时间分别为19~17Ma、16~12Ma和8~2Ma左右;内带发育2期油气充注过程,时间分别为13~9Ma和10~3Ma左右。自二台阶外带至二台阶中带再至二台阶内带和一台阶,油气充注的时间有逐渐变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16.
论文探讨了文33块天然气中CO2气及有机气体的成因。文33-204井CO2含量高近80%、碳同位素值重δ13CCO2为-9.0‰,CO2同位素指示介于有机成因与无机成因之间,与同区块高部位CO2含量低的其他井天然气同位素差别大,伴生的烃类气体组分与碳同位素表现为油型湿气特征。综合研究认为,文33块含二氧化碳高的文33-204、文269、文269-1的天然气中有机组分与CO2是不同源,有机组分来源于下第三系泥岩地层,CO2气体主要来源于石炭—二叠系的煤系地层,同区块而CO2低的天然气,有机组分与CO2为同源的,均来源于下第三系泥岩地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