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非正交多址技术(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有助于提升船联网的连接数量和频谱效率。通过研究公平性约束下船联网NOMA系统的能量效率优化问题,设计基于速率方差的用户公平性因子,并提出了一种公平性约束下NOMA系统的能量效率优化策略。首先,假设基站到各个簇的发射功率相同且簇内用户数固定,以最大化能量效率作为用户分簇的目标,利用遗传算法对用户分簇方案进行优化;其次,在满足最小公平因子的条件下对簇内用户间的功率分配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策略能提高能量效率且用户公平性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2.
丁青锋  刘梦霞 《电子学报》2021,49(6):1142-1150
研究多天线窃听者场景基于混合精度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中继系统,中继将接收到的信号放大转发,通过在基站采用最大比合并接收信号,推导出合法用户与窃听者的频谱效率表达式,最终得出系统保密频谱效率表达式.根据能量效率定义建立功耗模型,推导保密能量效率表达式,并分析保密频谱效率和保密能量效率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而揭示基站天线数、ADC量化位数等参数对物理层安全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窃听者天线数增多,窃听能量增强,保密频谱效率会减小;ADC量化位数为4时,在保证保密频谱效率的同时也能得到较高的保密能量效率.  相似文献   

3.
由于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频谱资源利用率,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对NOMA环境下多中继协作网络的最优中继选择方案和系统安全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中包含窃听者仅窃听中继和窃听者同时窃听中继及源节点这2种情况下的系统安全性能表现,并与相同场景下正交多址接入(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OMA)网络进行了对比。最终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所提出系统模型中,当信道条件相同时,NOMA网络总能取得相较于OMA网络更好的安全性能,同时随着系统中继节点数目的增多,NOMA网络在物理层安全性能上获得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5G)网络的大规模商业化部署,超5G(Beyond 5G,B5G)和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6G)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作为一种新型接入技术,有望成为B5G和6G网络中的关键多址接入技术。与此同时,多载波通信具有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高频谱效率的特点,因此将多载波技术与NOMA相结合成为B5G和6G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从能效、功耗以及速率方面概述了多载波非协作NOMA、多载波协作NOMA的资源分配问题。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并展望多载波NOMA系统资源分配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具备高频谱效率和大连接的特性.随着移动数据和用户数量的爆炸式增长,NOMA技术的代表之一——稀疏码多址接入(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技术具有愈发重要的研究意义.为了降低SCMA系统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被认为是提高无线通信系统频谱效率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文中将NOMA技术应用于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Q网络(Deep Q Network, DQN)强化学习算法的功率分配方案来解决可见光通信系统最大化总和速率优化问题,该方案充分考虑了用户的信道条件,能够提升系统总和速率,可为VLC系统的功率分配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比Q学习功率分配算法、增益比功率分配算法、随机功率分配算法拥有更高的总和速率,在用户数小于11的范围内,总和速率平均分别提升了6.28%、12.20%、51.36%。  相似文献   

7.
陈程  李烨 《通信技术》2022,(4):453-460
当前非正交多址(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系统的用户配对和功率分配通常作为独立的问题进行研究,未考虑接收端不能完美执行串行干扰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的限制.鉴于此,提出一种不完美SIC下NOMA系统用户配对和...  相似文献   

8.
李梦婉  景小荣  莫林琳 《信号处理》2017,33(8):1104-1114
在多小区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中,导频污染(Pilot Co- ntamination,PC)已成为制约整个系统性能的瓶颈。本文从系统级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部分导频交替复用(Alternately Fractional Pilot Reuse,AFPR)的导频配置方案,即相邻小区的边缘用户配置相互正交的导频序列,而小区中心用户复用相邻小区边缘用户所配置的导频序列。同时从理论上推导出基于AFPR的导频配置方案上行可达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的关系式。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导频配置方案,无论采用最大比合并(Maximum Ratio Combining,MRC)还是迫零(Zero Forcing,ZF)接收,该方案可显著地提升系统性能增益。   相似文献   

9.
典型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有稀疏码分(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多用户共享(Multi-user Shared Access,MUSA)、图样分割(Pattern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PDMA)等。为了研究这三种典型的NOMA技术与通用滤波多载波复用技术(Universal Filtered Multi-carrier,UFMC)技术结合后的性能,将三种典型的NOMA与UFMC结合,然后分析比较了它们的误码率性能,通过仿真对比得出UFMC-SCMA系统相比其他两种结合系统具有更好的系统性能。为了更进一步验证UFMC-SCMA系统的优点,还将其与热门的OFDM-SCMA系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UFMC-SCMA系统具有码本的稀疏性以及近似最优的信息传递算法(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MPA)检测方案,并采用子频带滤波,有效降低了误码率并提高了频谱效率,因而其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在后5G时代,作为一种候选方案,非正交多址技术(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正在被5G的演进技术标准讨论,该技术可以满足大规模连接和高吞吐量的要求。阐述了NOMA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提案、性能仿真和潜在的研究方向。首先概述了NOMA技术的发展和原理,比较了NOMA相比于正交多址技术(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OMA)的优势;根据NOMA技术在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上复用方式的不同,从比特级和符号级的层面讨论了NOMA技术不同的技术路线。其次着重阐述了NOMA技术的仿真实验,以多用户共享接入(Multi-User Shared Access,MUSA)和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为例进行了性能分析。最后给出了NOMA在未来的潜在研究方向,包括与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结合、与认知无线电结合和全双工NOMA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