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户电话交换设备在智能建筑弱电中是一个重要的通信系统,它不仅能完成智能建筑内部用户之间以及与公网用户之间的通信,同时还能够与智能建筑内其他系统(如视频会议系统、VSAT卫星图像系统、PHS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以太网络、呼叫中心)连接,实现通信业务互通。智能建筑内用户电话交换系统,是企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北斗的卫星移动通信试验系统。这是一个利用我国北斗卫星的冗余资源的支持话音和低速数据的小容量系统,它可以在某些关键时刻和特殊环境下起到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试验系统这一平台上,还可以对下一阶段建立的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基于"北斗"的卫星移动通信试验系统将以我国低EIRP的"北斗"导航卫星资源为空间段,建立我国的卫星移动通信试验系统。系统由三部分构成:由我国北斗卫星冗余资源支持的空间段;具有系统接续控制和交换能力、并与地面公用网接口的地面段;以及有较高天线增益的应用段。  相似文献   

3.
集群通信系统是移动通信中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应用于各专业部门,当今我国的集群系统主要是采用模拟技术来完成的。作为一种具有交换和控制双重功能的专用移动通信中的高度调度系统,它充分利用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和微元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多用户集合来分配少量信道,并由控件将信道按ID编码分配给用户,从而众多用户共享数个信道而互不干扰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我国的集群系统发展还是比较早的,但是由于我们技术水平和力量的缺乏,导致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种较好的通信体制,目前国内使用的集群系统主要是采用模拟技术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2)
本文针对未来高速、宽带、移动等军事通信需求,通过对Ku频段天线设计理论的深入的研究,透彻掌握Ku频段天线的设计技术,研制出具有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机载天线最后一个环节是关乎整个系统的安全使用。随着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向机动性更强,重量和体积更小,隐蔽性更好,通信带宽更宽,传输链路更加稳定,抗干扰和抗摧毁能力更强等方向发展。能够应用于各类机动载体的通信,能够适应未来战争对联合作战通信系统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8)
数字集群是一种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共用信道设备及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的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呼叫方式为PTT(Push To Talk)的一种专业移动通信系统,集中控制和管理信道并动态方式分配信道给用户。它和公众移动通信虽同属移动通信范畴,但却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正>1前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经从模拟语音通信发展成为今天能提供高质量移动服务的数字通信。从1G到4G,人类的基本通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方便快捷的移动通信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前几代移动通信更多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正>1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概述移动通信的空中接口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道,客观上存在极大的安全通信隐患。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1 G)只用了简单的电子序列号(ESN)与终端识别号(MIN)作为用户与网络相互确认的唯一手段。第二代数字蜂窝通信系统(2G)采用了基于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在青藏高原地应力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的通信功能建立中心站到测站点之间的透明通信链路,实现了地应力的实时监测。重点阐述了基于“北斗一号”的青藏高原地应力实时监测系统的组成以及关键技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
当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通信网和互联网相互融合,用户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方便的实现自由沟通和信息获取。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需要新的移动通信系统来替代。4G即第四代移动通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它具有智能化、高效高速、能与其他系统兼容的特点。4G时代到来,人们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4G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在图书馆中应用的效果,探讨了对图书馆应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铁路高速化、智能化的发展和不断进步,铁路的移动通信系统面对着新的发展要求。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拥有传输速率高、大带宽、低时延、大规模连接设备的优势。该技术能进一步提高现有的铁路通信和运行状况,对保障列车运行智能性和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G移动通信技术在铁路行业中的应用成为铁路无线通信发展的方向,文章就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在5G环境下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