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GIS技术对采煤塌陷区综合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保证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采煤塌陷区塌陷地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在介绍我国现阶段采煤塌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采煤塌陷带来的危害及对塌陷治理工作的不足.并结合实例应用GIS新技术中的ARCGIS软件建立塌陷区管理平台,利用塌陷区图纸资料及土壤质量等数据建立了完善的空间及属性数据库,并应用ARCGIS软件强大的功能来实现塌陷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以方便实现对塌陷区数据随时更新,对塌陷区土壤等属性信息随时查询、随时管理.结果表明:应用GIS新技术平台中强大的输入输出功能、检索功能、分析功能等来实现对塌陷区土壤、塌陷区地质、塌陷区复垦等信息的分析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采煤塌陷区环境整治与矿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每年采煤塌陷土地约为2万公顷,严重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环境。结合我国塌陷土地整治的基本状况,探讨了环境整治对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整治采煤塌陷区环境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煤塌陷,严重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环境。本文结合我国塌陷土地整治的基本状况,探讨了环境整治对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邹城市自1998年就开始了煤炭开采塌陷地的全面治理工作,但是研究表明治理工作中仍存在资金缺乏、治理成本高、复垦规划不当和居民搬迁进度慢等问题。本文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塌陷地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包括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循环理念复垦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探索填充新途径等措施,为采空塌陷区治理工作提供综合措施,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采煤矿区,由于采煤造成塌陷的土地是土地复垦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塌陷面积每年都在递增,危害极大,导致大片土地荒芜,生态环境恶化,地形、地貌改变,土地贫瘠,粮食减少,直接影响农民奔小康.因此,这一问题应成为土地复垦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有利的措施,出台相应治理对策,加大塌陷区土地复垦力度,合理规划,科学治理,综合利用,多元发展,从而使采煤塌陷的土地再度得到利用和开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采煤矿区,由于采煤造成塌陷的土地是土地复垦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塌陷面积每年都在递增,危害极大,导致大片土地荒芜,生态环境恶化,地形、地貌改变,土地贫瘠,粮食减少,直接影响农民奔小康。因此,这一问题应成为土地复垦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有利的措施,出台相应治理对策,加大塌陷区土地复垦力度,合理规划,科学治理,综合利用,多元发展,从而使采煤塌陷的土地再度得到利用和开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GIS在采煤塌陷区建设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被破坏土地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采煤塌陷状况、地表水系、地质构造及区位条件等影响因子,建立了采煤塌陷区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利用GIS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划分出了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基本农田因子的情况下,研究区内的宜建土地面积为59.15km2,占研究区面积的57.4%,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还可为压煤村庄搬迁和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8.
永城市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地面塌陷严重,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发现,地质环境问题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地面塌陷及其伴生地裂缝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实施人工湖、人工岛及土地平整治理措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服务于日月湖规划和旅游发展,推动了资源枯竭的产业转型,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煤塌陷区土地破坏面积和破坏程度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在巳有的山区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成果和采煤塌陷区土地破坏面积调研的基础上,对采煤塌陷区土地破坏面积和破坏程度的预测方法作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塌陷区土地破坏面积和破坏程度的预测及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淮南矿区利用采煤塌陷区建设平原水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永春  袁亮  徐翀 《煤炭学报》2016,41(11):2830-2835
淮南矿区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引起地面大范围塌陷,影响当地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在实地调查、开采沉陷预测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矿区有利条件,提出变塌陷区为蓄水水库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矿区采煤塌陷面积已达121.4 km~2,积水面积59.8 km~2;根据预测,2020年塌陷面积186.9 km~2,积水面积112.7 km~2;2030年塌陷面积为275.2 km~2、积水面积为195.4 km~2;矿区周边水系众多、天然洼地多,通过湖泊节制闸、花家湖、西淝河闸等与淮河干流相连接,为建设平原水库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煤矿井工开采技术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的对策及加快推进煤炭科学技术进步的措施,促进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某矿2781回采工作面经常发生瓦斯浓度超限现象,为掌握该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和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笔者对该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进行了实测,对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及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法,找出了工作面落煤、煤壁瓦斯涌出规律,获得了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规律,为工作面的通风管理与安全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张璐  马云东 《中国矿业》2006,15(1):82-84
建立矿业城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矿业城市环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矿业城市环境污染的特点出发,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对建立矿业城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给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 《中国矿业》2001,10(5):70-73
本文概述了哈萨克斯坦的自然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概况等矿业投资外部环境,进行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经济条件分析,并从与我国的外交关系、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外贸政策和进出口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对其矿业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村庄下特厚煤层不搬迁开采的现实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兖州矿区的采矿地质条件、生产要求及试验结果 ,提出解决兖州矿区特厚煤层不迁村开采的现实途径 ,并进行方案的预计分析 ,论证了其可行性 ,对同类条件的矿区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马金平 《中国矿业》2002,11(3):34-35,42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WTO,煤炭企业组织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分析煤炭企业组织创新的动因,探索煤炭企业组织创新的模式,已成为促进煤炭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企业实际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赵国忱  杨伦  何保 《中国矿业》2006,15(8):88-90
通过在301国道下采煤对道路影响结果的预计,结合地区的地质水文条件,分析了地下开采对301国道产生的影响。从技术的角度分析认为,在国道下不留设煤柱的情况下,可以正常采煤,并提出了可行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8.
煤层气开采过程井壁稳定性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井壁失稳及其诱发的煤岩坍塌,是煤层气开采作业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利用RFPA^2D渗流与应力耦合作用分析系统,结合工程实例,对煤层气开采过程中钻进结构效应比较明显的煤岩层中水平井眼的尺寸效应,进行了数值试验分析,结果再现了井眼周连裂纹萌生、扩展及应力迁移、释放,最终造成煤岩层坍塌的全过程。结果表明,井眼尺寸对维持井壁稳定的井底压力有显著的影响,井眼直径越大,对维持井壁稳定的井底压力要求越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姜云  吴立新 《中国矿业》2003,12(3):23-25
本文重新界定了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基本组成;分析了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建立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并据此构建了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之坦 《中国矿业》2007,16(1):54-57
本文通过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2003年30个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了各主成分以及综合水平得分,然后根据煤炭城市的生产总值、原煤产量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总值和原煤产量较高的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平均水平要高于中等以下的城市,但是它们之间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另外,东部地区质量水平要好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