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现代性并非西方现代性的一种。美国学者安德鲁.芬伯格认为,受技术批判理论、技术民主化、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他民族在纳入现代性轨道上呈现出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当今中国应从中认识到建构技术批判理论,探索技术民主化模式,培育中国特色技术文化内核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徐訏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源于西方理论范畴,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与社会的现代化与工业进程相关的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二是指以主体性和个体为内核,以‘审美现代性’为价值立场的价值模式。而在近现代的中国,“现代性”其实只是功利理性主义的代名词。在这种强势观念与潮流中,却有少数作家仍然执着地站在“审美现代性”的立场上,试图以迥别于时代潮流的创作立场去实现文学现代性的理想。徐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徐的小说以“人性”为起点,以对人的解读和对社会的批判为动力,游离于其时主流文坛强势的功利理性主义,执著地朝向个性化和自由化,用一种难能可贵的诗性乌托邦,实践着“审美主义”的沉重探索。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它开始于19世纪后期工业化成果已经极为显著的欧洲.西方社会的特征变得如此与众不同,使得它成为发展中国家用以比较的一个模型(或至少是一种标准).当今现代性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这使得研究者通过新的界定来考虑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并为观察建筑理论中现代性与传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开启了新的视野.论文首先回顾了呈现于20世纪西方话语中的现代性与现代化的概念,并尝试在认识论的层面上重构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其次,文章从现代建筑学的角度分析,指出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并非需要被祛除的过去时代的鬼魅,而是鲜活的、可被继续传承的文化特质;最后得出结论,传统与现代并非二元对立,传统不只属于过去,它可以不断地近代化,并与现代相契,我们应该给予各种非西方及地方的知识体系更为平等的地位,使它们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并且互相借鉴,参与到建设更具有可持续性、更加公正的、在文化和生态方面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4.
韦伯的“铁笼”之喻揭示了曾代表现代性曙光的理性业已以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方式成为现代社会危机的根源,激发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现代性批判与现代性重建运动。不同于当代西方学者始于伦理化“交往范式”的现代性重建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牢牢立足唯物史观的“生产—交往”范式,力图以真正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超越现代性的伦理式方案,在理论与实践上证明了自身是打破铁笼的中国式现代化方案,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切中现代生活世界最大的现实。日常生活被全面异化是现代性问题中不可回避也是最为严重的问题。列斐伏尔是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他对日常生活进行了多层面的批判,这其中就包括节日的批判研究,而且他把对日常生活的革命寄希望于节日的复兴,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现代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应该是恒常的,政治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爱国主义都诉诸民族或国家利益,任何社会政治力量都强调维护民族利益而激发民族情绪或爱国主义情绪.在传统向现代转换进程中,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与传统爱国主义发生断裂并得以现代性重塑,其表达方式呈现出反抗与建构两重属性,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展开并同步建构.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性伴随着持续加剧的能源危机、战争危机和文化危机日益抵达其终结阶段,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具备超越西方现代性的诸多优势。中国方案揭示出一条在西方现代化道路之外的崭新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开启了一种新的文明类型。新文明类型立足人民生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地位、强调绿色生态、多元一体,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社会起源于近现代反封建、反基督教的斗争,它以追求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物质欲望的满足为终极目的从世俗化的向度上看,工业文明的起源与人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密切相关。奢侈是现代性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性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现代性社会是奢侈浪费型社会,是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方现代性的生成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颇有启迪的深刻见解。但是,现代性的根源不会有某种最初的、最重要的及最深层次的原因,它是历史上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偶然结果,某个看上去最不起眼的因素也许就在重要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诠释了地理大发现对于西方现代性生成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与反思西方现代性的弊端的过程中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者在拒斥形而上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论旨。对后现代主义的深入研究,将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从人文视角而言,休闲运动具有大众化、多样性、时尚性、渗透性、产业化等特性,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运动及其特性都具有现代生活方式所需要的一种特质,亦即休闲运动的现代性。文章论述了休闲运动的特性及现代性,并阐述了这些特性及其现代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否定了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在实现人的祛魅中推进着人的解放,但又因其自身成为控制人的力量;乌托邦在对现代性分裂的批判中追求一个属人的世界,但又以其不可实施性不能成为社会的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内在地联系起来,在现代性判断与理想追求、社会变革与人的发展、“应然”与“实然”、形上与形下、理论与实践等多重维度上把握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从而超越了现代性与乌托邦的论阈,为探讨社会主义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空间,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推向了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方现代性的生成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颇有启迪的深刻见解。但是,现代性的根源不会有某种最初的、最重要的及最深层次的原因,它是历史上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偶然结果,某个看上去最不起眼的因素也许就在重要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诠释了地理大发现对于西方现代性生成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社会学一直关注的对象。旅游的方式、途径、结果都与社会的现代性特征相关,因此现代性是社会学研究旅游现象的一个重要视角。现代性本身的问题导致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旅游的情感纠葛。  相似文献   

15.
从近代欧洲的科学理性的发展和启蒙哲学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背景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认为其本身是现代性的成果之一,并一直在中国革命道路和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自我确立和建设,更具挑战性的是处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的共产党,同样面对着新时代的现代性问题,因此必须时刻进行自我调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更加成熟、自觉。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时期西方社会学家都对"他者"有所关注,"他者"这一概念随社会学理论发展和现代性的深入而发生着变迁,"他者"这一概念的变迁同社会学家的理论中心紧密相关。论述了在社会理论发展之始,"他者"是以时空上与西方现代社会完全异他性的形象出现,在第二阶段则被诠释为现代社会的非主流群体,核心在于其与理性和话语权上异于主流群体,到了后现代理论时期,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主体社会的解构,使得"他者"具有多场所、多时空性,不具有确定意旨。  相似文献   

17.
徐琛 《饰》2011,(1)
女性艺术创作是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之一.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深入和西方女性主义引进中国,在较大范围内,女性艺术以及现代女性艺术创作引起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那么,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学习、消化、借鉴和研究、模仿后,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呈现出了一种怎样的基本面貌和样态呢?我们在回顾、参考和翻阅大量历史文献后,可能得出怎样的学术性内容呢?我们又将在诸多学术主张并存的年代,如何看待女性艺术创作呈现出的现代性意义呢?这些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当代社会学大师、"后现代主义"概念创始人之一齐格蒙·鲍曼的反思现代性力作。鲍曼在书中提出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绝非人类历史上一次普通的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而是这起惨剧背后的现代性本质要素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书中所提及的现代种族主义之于大屠杀的影响、现代官僚主义与园艺文化的关系、受害者的理性以及道德盲视的社会生产等方面予以分析,进而阐释现代性是如何将大屠杀等非理性行为运作成整个社会的集体行动。最后,结合新时代的形势进行了相关的反思,以期为处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提供摆脱现代性困境的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英国颓废派艺术代表人物--比亚兹莱的插图艺术在中国民国时期的上海被接受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接受群体的身份类型、认知观念及反应模式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比亚兹莱插图艺术内蕴的美术现代性及其在中国的微妙嬗变.通过此个案可以看出,萌发于西欧19世纪末期的美术现代性,在中国早期艺术运动中,并没有呈现出与发源地类似的特征,政治前卫与美学前卫互相纠葛,美学的现代性和政治的现代性奇妙地被整合为一个统一体.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由此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更为复杂的曲折面貌,即艺术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纠缠,价值追求与工具心态的交织.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当代社会学大师、“后现代主义”概念创始人之一齐格蒙·鲍曼的反思现代性力作.鲍曼在书中提出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绝非人类历史上一次普通的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而是这起惨剧背后的现代性本质要素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书中所提及的现代种族主义之于大屠杀的影响、现代官僚主义与园艺文化的关系、受害者的理性以及道德盲视的社会生产等方面予以分析,进而阐释现代性是如何将大屠杀等非理性行为运作成整个社会的集体行动.最后,结合新时代的形势进行了相关的反思,以期为处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提供摆脱现代性困境的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