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从更深层次理解土拱效应的工作性状,在总结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中等沉面、桩体荷载分担比等问题的基础上,比较了几种桩体荷载分担比的计算方法,阐述了动荷载在桩承式路堤中的传递机理,分析了土拱效应发挥程度对动应力的影响,最后给出桩承式路堤中动应力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等沉面与土拱高度可用临界填土高度进行归一化描述,临界填土高度与桩间净距呈线性关系;桩体荷载分担比的大小与工况有关,几种计算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条件;陈云敏的计算方法与实测值拟合度较高;动荷载的传递也受土拱效应的影响,随着动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土拱效应存在先强化后弱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3.
4.
桩承式路堤的承载机制即路堤在路堤荷载以及外部荷载的共同作用下,路堤内部力的传递与分布情况,而土拱效应是路堤承载特性与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因此分析桩承式路堤的承载机制,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其土拱效应。在对Hewlett的平面和空间土拱效应计算方法作必要阐述基础上,对Hewlett空间土拱效应下塑性点出现在桩顶时的边界条件作了改进,得到改进后的桩土荷载分担比计算式。并用改进后的计算方法、Hewlett的方法分析桩土荷载分担比随桩帽宽与桩心距之比、桩心距与路堤高度之比、路堤填料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通过与实测数据和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该改进算法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可供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桩承式加筋路堤中存在土拱效应,它影响着路堤的荷载传递和沉降变形性状,桩土应力比是反应土拱效应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桩土相对位移、路堤高度、桩梁净间距、桩梁宽度及水平加筋体等因素对桩土应力比及路堤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桩土应力比随桩土相对位移的发展而变化,存在上限值和下限值;②路堤高度与桩梁净间距之比越大,桩土应力比越大;桩梁宽度与桩梁净间距之比越大,桩土应力比也越大;③使用水平加筋体能提高桩土应力比,提高的幅度与水平加筋体拉伸强度有关;④当路堤高度与桩梁净间距之比小于1.4时,无论是否使用水平加筋体,路堤顶面均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沉降;当路堤高度与桩梁净间距之比大于1.6时,路堤顶面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沉降。该研究成果可为桩承式加筋路堤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考虑路堤填筑过程与地基土固结相耦合的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拱效应分析是桩承式路堤设计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总结分析已有现场测试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能考虑路堤填筑过程与地基土固结相耦合的土拱效应计算模型。该计算模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从路堤开始填筑直到地基土固结完成整个过程中土拱效应的发展变化历程,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比较吻合。利用该计算模型对台缙高速公路工程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及桩身中性点位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在路堤填筑过程中,桩土应力比迅速增加,路堤填筑完毕直至地基土固结完成这个过程中,桩土应力比虽然有所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不大,与路堤刚填筑完毕时的桩土应力比相比,后期桩土应力比的变化幅度不大于15%;(2) 在路堤填筑及地基土固结过程中,桩身中性点位置经历了先逐渐向下移动、尔后向上移动、再向下移动、最终趋于稳定位置的过程。该研究成果可为桩承式路堤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桩间土的分担荷载大部分以负摩阻力的形式传递给桩,因此近似假定路堤桩为上部荷载直接作用在中性点处的桩基,以此作为桩侧摩阻力的分布模式,用Mindlin应力解计算路堤桩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与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吻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8.
临界填土高度是桩承式路堤设计计算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研究临界填土高度的影响因素,本论文通过数值模拟,分别对填土内摩擦角、桩的弹性模量、桩间软土侧限压缩模量、加筋体抗拉刚度、桩间距五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填土内摩擦角、桩间软土侧限压缩模量、桩间距影响临界填土高度,其余没有影响。基于前人研究,笔者还提出了能指导工程实践的临界填土高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对钉形双向水泥土搅拌桩的优点作了具体介绍,着重阐述了钉形双向水泥土搅拌桩桩长,桩径,桩间距等参数的取值方法,指出设计桩承式路堤时,恰当选取相关参数可以使土拱效应充分发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0.
11.
12.
路堤下复合地基临界桩长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复合地基临界桩长的定义及研究现状,通过路堤下复合地基数值模拟,揭示了复合地基临界桩长的客观存在性质,结合宁—通一级公路K102 990断面处复合地基工程实例,通过平面有限元及半解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临界桩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带桩帽桩网加固路堤的模型试验及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维模型试验,考虑路堤高度、桩帽宽度、桩净间距、工后固结沉降、桩间土压缩模量、水平加筋体等影响因素,对桩网结构加固路堤的沉降变形和荷载传递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并且将试验的部分结果与理论解析解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对于三维空间土拱,BS 8006法、改进的太沙基法、Hewlett和Randolph法所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并且随着桩帽尺寸的增加,它们之间的吻合程度越来越好。而改进的Guido法和Carlsson法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差异较大。该研究成果可为桩网结构加固路堤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清水河多年冻土试验段,平均海拔4470m,冻上年平均地温为-1.40℃~-0.46℃,冻土上限为1.5~3.5m,2001年9~11月施工。2002年10月前后,路基相继出现多条纵向裂缝。为研究试验段路基裂缝成因及片石路基沉降量较大等问题,2003年5月对DK1026+630和DK1025+583断面进行解剖分析,如实记录开挖路基基本情况,进行现场和室内试验,分析路基沉降和裂缝形成规律,计算路基沉降量。结果表明,路基沉降由在外荷载作用下路基本体的压密沉降和基底以下地层的压密和融化沉降两部分组成,由于两个路基断面填料压实度均匀良好,其沉降量主要来自于地层的压密变形和融沉,路基沉降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DK1026+630断面裂缝贯穿路基本体,为融沉裂缝,是由于路基阳侧原天然地面下泥狄岩风化物融化压缩引起路基体横向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由于片石有调解人为上限形态和抑制路基不均匀变形的作用,故片石路基没有产生融沉裂缝,但在竣工初期却表现出较大的沉降量。 相似文献
15.
在未打穿竖井情况下,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来处理软土地基,既高效又经济。针对这种地基处理方法,应用Laplace 变换半解析法来进行分析。通过在竖井底面设置虚拟竖井来模拟竖井下三维渗流情况,并合理考虑真空度损失,得到真空度损失下竖井打入深度与沉降之间的关系。运用Laplace变换与逆变换,得到比较精确的解析解,并对影响竖井渗透作用的几个主要参数,如贯入度、井阻、真空度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可供实际工程参考的竖井最优贯入度。 相似文献
16.
17.
路堤下粉喷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针对粉喷桩复合地基性状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包括地基的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桩-土应力比、桩身应变等。试验结果表明:(1)粉喷桩复合地基工后沉降能满足设计要求:(2)采用桩长渐变的方法可完成从桥台到一般路基的沉降平滑过渡;(3)地基深层水平位移小,有利于地基的稳定和减小地基对桥台基础的影响;(4)超静孔压消散慢,但孔压值不大,对沉降稳定影响不大;(5)桩-土应力比较大;(6)桩身应变与桩顶土压力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在堤防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是十分重要的,现行堤防设计规范没有涉及堤防土体浸水后强度特性变化情况。考虑黄河下游堤防洪水历史和堤防临水状况,进行堤身土体的固结压缩、直接快剪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特别是土样浸水后的强度特性试验,研究堤防土体浸水后强度指标的变化及其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堤防堤身土体浸水5 d后黏土压缩系数增大1.46倍,黏聚力最大降低72.6%;粉土压缩系数增大0.64倍,黏聚力最大降低62.8%,而2种土的内摩擦角变化较小。试验结果为黄河下游堤防标准化设计和堤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黄河堤防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合理解释成层土中桩的完整性测试,建立了桩端为弹性阻尼支承、桩顶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粘弹性变截面桩与多层土共同作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和矩阵理论求得了该模型的振动半解析解,然后利用卷积定理和傅立叶逆变换求得瞬态半个正弦波作用下桩顶响应的振动半解析解。最后,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桩周土层和桩身截面变化位置相同和不同两种情况下,桩周土参数的变化对桩顶速度响应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桩身阻尼的变化对桩顶速度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