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俊 《山西化工》2022,(9):102-103
为解决液化天然气在气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的冷能被舍弃后直接带来的能量浪费等问题,在对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原理分析的基础上,以具体液化天然气工程项目为例研究了液化天然气冷能在发电领域、空气分离技术、制备干冰的应用系统,并从能量层面提出了液化天然气的梯级利用方案,为获取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液化天然气冷能梯级集成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液化天然气(LNG)产业的蓬勃发展,开发LNG冷量梯级利用技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有利于降低LNG使用成本和开拓天然气下游市场。针对我国LNG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LNG冷量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损较大、研发力量松弛、宏观调控力度薄弱等问题,提出了LNG冷量梯级集成利用技术,建立了LNG冷量梯级利用工艺模型,并简要分析了各种冷能用户的发展规模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液化天然气冷能构成及其利用方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宏博  厉彦忠 《化学工程》2006,34(12):58-61
液化天然气(LNG)在汽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冷能,如果这部分冷能被成功回收利用,其节能效果和对系统效率的提高都十分显著。文中对LNG冷能从冷量和冷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把LNG冷能回收方式分为冷量回收与冷量回收,揭示了目前各种LNG冷能回收利用形式的能量利用实质:发电、空分中主要是利用LNG的冷量;冷藏、空调和制干冰利用了LNG的冷量。最后对不同的冷能回收系统提出指导性建议:动力回收系统中,应充分利用其在低温下的高品质能量;冷量回收系统中应减少跑冷。  相似文献   

4.
液化天然气卫星站冷能梯级优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凯  陈保东  李朝阳  张莉莉  高岩  刘亮 《化学工程》2011,39(11):36-38,48
近年来随着中国液化天然气(LNG)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建设了200多座LNG卫星站,今后还将会以较快的速度继续增长.研究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这些卫星站的冷能对于节能环保、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对LNG卫星站的冷(火用)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LNG卫星站冷能的利用特点.通过对LNG冷能梯级利用理论的分析和...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天然气行情的疲软以及国外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大量输入,各地的液化工厂利润越来越低,很多更是直接停产。在这种形势下,节能降耗更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归纳了一些液化工厂里关于冷能热能回收利用的手段和工艺,以供互相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6.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入,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应用范围比较广,天然气使用起来比较高效,同时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小。我国近几年来对于能源的结构不断的进行一些调整以及优化,液化天然气进口以及生产相关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液化天然气冷能回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的提升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本文具体探究液化天然气冷能回收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不仅性价比高,而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小。目前我国在液化天然气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生产以及应用中尚有很多不足需要解决,尤其是液化天然气的冷能利用更是当下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总结了几种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方法的特点,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性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最后基于实践经验提出了冷能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以氨水为工质的朗肯循环、燃气动力循环和液化天然气循环组成的混合动力循环系统,用于液化天然气冷能回收。建立了混合动力循环中换热和动力设备的能量平衡方程和可用能平衡方程,并以朗肯循环冷凝温度、朗肯循环透平进出口压力、液化天然气循环透平进出口压力为关键参数,分析了上述关键参数对混合动力循环热效率和可用能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动力循环热效率和可用能效率随朗肯循环冷凝温度升高、朗肯循环透平进口压力和液化天然气循环透平进口压力增大而提高,随朗肯循环透平出口压力和液化天然气循环透平出口压力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曾宪平  林璟 《广东化工》2008,35(4):35-38
随着液化天然气(LNG)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LNG的冷能利用市场前景巨大。文章介绍了天然气冷能利用原理及LNG冷能在空气分离、轻烃分离、发电、冷冻冷藏、冷能的梯级利用等方面的利用的相关技术,并讨论了如何进行LNG冷能的梯级利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冷能发电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发电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对国内外LNG冷能发电工艺进行了分类与总结,结合我国LNG接收站的技术特点,探讨了LNG冷能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并对发展LNG冷能发电项目给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LNG冷能用于冷媒直接接触法海水淡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进行冷媒直接接触法海水淡化的具体方案,一方面,能够实现连续式海水结晶,从而使得海水能持续淡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LNG冷能,避免了系统中电驱动制冷机的需要,从而节省了能耗,实现了节能减排的要求。讨论了海水淡化系统的流程、中间冷媒的选择、主要参数的确定等问题。参照相关体积传热系数和蒸发高度初步估算了试验样机中结晶器的大小,并且对预冷换热器进出口参数进行了求解。对系统相关流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这种海水淡化方案是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其汽化释放的大量冷量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及环保价值,但却存在LNG冷能利用率不高的普遍问题。本文阐述了LNG冷能利用的各种方式,比较了各种方式的优缺点及冷能需求,分析了其利用前景及环保价值。介绍了国内外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进展,指出了其冷能利用率普遍不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强调了LNG冷能“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原则的重要性,开发蓄积和储存冷能的装置以及研发新型载冷剂的迫切性,并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冷能利用项目,拓展新的冷能利用形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LNG产业的蓬勃发展,构建利用LNG冷能发电系统成为回收冷能的重要途径。通过HYSYS流程模拟软件对朗肯循环进行流程模拟,并根据模拟得到的过程参数以及输出功进行分析,针对系统进行算法优化设计,以系统火用效率最大为目标函数,得到最优的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14.
朱绍伟 《化工学报》2015,66(Z2):413-417
脉管制冷机是一种主要应用于卫星上冷却探测器的低温制冷机。具有室温推移活塞的脉管制冷机是一种可逆脉管制冷机。其逆向循环为冷脉管发动机,是一种新的可用于液化天然气冷量发电的装置。用数值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分析了最佳扫气容积比与脉管长度的关系,讨论了扫气容积对功率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傅皓  刘利  李赛 《化工设计》2011,21(3):10-14,1
针对某LNG接收站冷能供应与冷能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介绍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提出5种解决方案,最后对其产生的根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LNG冷能利用的多种方式及其利用技术研究进展,分析了LNG冷能技术的应用现状。指出提高LNG冷能利用效果的关键是开展LNG冷量的合理规划研究,以提高LNG冷能效率。而LNG冷能综合梯级利用是提高冷能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也是未来LNG冷能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LNG各种梯级利用方案可行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领域之间的相互牵制。我国LNG冷能利用应规划先行,与LNG接收站协同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一种发电和天然气再液化相结合的LNG冷能利用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仇阳  潘振  李萍  杨帆  庞天龙  陈树军 《化工学报》2017,68(9):3580-3591
针对冷能回收再利用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LNG和燃煤废气发电与天然气再液化的冷能利用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改进。对原系统和系统改进部分进行了热力学计算,详细分析了蒸发压力、蒸发温度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天然气液化率对系统净输出功的影响,确定了发电循环的最佳蒸发压力、蒸发温度及天然气液化率的范围。结果表明:以回收1000 kg·h-1的LNG冷量(火用)计算,发电系统最大净输出功为69.6 kW·h,系统冷(火用)回收效率为41.43%;液化系统LNG液化率最大值为24%;系统改进后,发电系统净输出功和冷(火用)回收效率提高了17.85%,液化系统LNG液化率提高至28%。为日后LNG气化供气过程中的冷能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LNG动力渔船的冷能利用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液化天然气(LNG)动力渔船推广前景广阔,为提高其LNG冷能的利用效率,对比分析了在船舶上利用LNG冷能的冷库和发电两种方案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LNG冷能利用系统。通过热力学分析,获得了不同有机朗肯循环(ORC)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载冷剂出口温度条件下系统的冷能利用率及效率。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冷能利用率随朗肯循环冷凝温度的降低、蒸发温度的升高而有显著提高;随载冷剂出口温度升高,系统冷能利用率稍有提高,但载冷剂流量显著增大。该系统冷能利用率及效率最大值分别达200.1%和28.6%,可实现LNG冷能利用率的大幅提升,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