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流互感器正常工作时,原边绕组的磁势大部分用以补偿副边绕组的磁势,只一小部分作为空载磁势产生激磁电流,在铁心中产生少量磁通交链原副绕组,在副绕组中产生和原绕组按一定比例变化的二次电流。副绕组呈短路状态,阻抗很小。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电网安全稳定,通常要求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在系统最大短路电流下,即使饱和,还能满足10%误差特性要求,仍具有正确的执行能力。10%误差是电流互感器最大允许比值差,也是各类保护装置整定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发展,抗暂态特性电流互感器大量应用,此类互感器万伏级工频拐点电势往往难以实测,从而导致10%误差特性现场校核难以开展。以一组TPY级暂态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数据为例,通过分析,列举了运用低频试验法开展高饱和拐点电流互感器10%误差特性的判断方法,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可为类似测量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电流互感器暂态特性及其动态磁化过程的基础上,利用不同函数分 段拟合磁化曲线和曲线压缩的方法,建立了计及铁心饱和、磁滞、局部磁滞及 原始剩磁影响的电流互感器暂态时域仿真模型,并开发了仿真计算程序。利用 该程序计算了电流互感器在电力系统故障暂态电流作用下的暂态过程。计算和 实验所得波形相一致。仿真结果说明,该模型方便地克服了铁心饱和后的磁化 曲线易于拟合成负斜率的问题,能够全面准确地描述、模拟电流互感器暂态过 程中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实验观察,典型地描述了电流互感器铁芯在电力系统故障暂态电流作用下的磁化过 程。相应地建立了计及铁芯基本磁化曲线饱和、局部磁化、带有原始制磁影响的电流互感器 暂态过程数值计算模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经模拟实验与数值计算结果核对,误差较小。 满足工程计算及对改善互感器暂态性能的研究之需要,并可与系统故障暂态计算程序接力, 完成继电器行为的数值仿真。  相似文献   

5.
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 CT)的饱和现象往往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能引起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拒动或误动。针对CT的饱和问题,分析了CT饱和的影响因素,在PSCAD中搭建了一个双端供电网络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然后利用该网络对CT饱和给系统继电保护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短路故障是CT饱和的诱发因素;系统电压等级越高、故障发生时刻越滞后,CT饱和程度越低;CT二次侧电阻、铁心剩磁越小,铁心截面积越大,则CT饱和程度越低;CT绕组匝数越多、变比越大,则故障期间CT饱和程度越低;区内、区外故障期间CT磁感应强度变化方向是相反的,同等条件下区外故障比区内故障对CT的饱和影响大。  相似文献   

6.
在用Rogowski线圈测量电流时,国外通常把小于1 000 A的电流测量统称为小电流测量。当Rogowski线圈测量小于100 A电流时,线圈所感应出的电压信号极其微弱(仅为几mV到几十mV),易受干扰而很难准确测量,因此,电力系统中研制用于小于或等于100 A电流的Rogowski电流互感器一直是公认的一大难题。文中介绍了一种通过后续电路的处理来测量小电流的新型Rogowski电流互感器,给出了其基本原理、实现和频率响应特性,最后就额定电流为100 A的Rogowski电流互感器给出了实验结果。实验数据证明,其精度达到了0.2级。这种方法在测量额定值为几十A甚至几A电流时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输电线路差动保护抗电流互感器(TA)饱和的新方法———电流极性比较法。该方法通过将输电线路二次电流和差流相应的瞬时值相乘再积分的方法来比较两电流的极性关系,以此区分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时的TA饱和。EMTP仿真计算表明,在输电线路外部故障且TA发生饱和时,电流极性比较法能够可靠地闭锁差动保护;而在内部故障尤其是外部转内部故障且发生TA饱和时,也能使保护快速开放。  相似文献   

8.
由于系统容量增大或因系统结构等原因,电力系统中某些回路在近处短路时会出现100倍额定电流以上的特大电流,大大超过了保护用电流互感器(TA)的10%误差曲线所容许的电流倍数,可能影响相关的继电保护设备的性能。文中以n次曲线模拟TA铁心饱和时的非线性磁化曲线,由此导出TA回路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并采用数值方法计算出在典型暂态短路电流作用下的TA二次电流波形。分析表明,当出现特大电流时,相关的继电保护装置很可能会拒动,从而导致失去选择性的越级跳闸,扩大停电范围。  相似文献   

9.
220kV电流互感器爆炸故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起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过程,首先对故障发生过程和现场检查情况进行了描述,通过解体研究和电气试验,针对保护方面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电流互感器一次导体加工工艺不良和雷电过电压两个因素导致电流互感器故障,电流互感器一次接线极性错误造成故障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0.
电力系统中光电电流测量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光电电流互感器是未来电力工业电流测量发展的趋势。文中基于传统的电流互感器,利用数字调制和光功率推动技术,对有源光电电流互感器进行了研究;基于法拉第效应,利用相位补偿和传感头组装技术,研制了块状玻璃式无源光电电流互感器。同时还讨论了几种光电电流互感器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根据差动电流与制动电流的比值在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电流互感器(TA)饱和时的不同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区分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TA饱和的新方法———比率制动系数法。同时,为解决内部故障TA也发生饱和时差动保护的开放问题,在比率制动系数判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差动电流极性判据。EMTP仿真计算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明确区分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TA饱和,而且在内部故障TA也发生饱和以及在转换性故障时,差动保护也能够快速开放。比率制动系数法特征清晰,原理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电流互感器绝缘复杂、易饱和等缺点,研制了一套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利用Rogowski线圈作为传感头,经过A/D转换、电光转换,由光纤将一次电流信息传输到低电位端进行信号处理。数据采集采用多路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将Rogowski线圈测量通道信号、保护通道信号、传感头温度值以及供电系统电压值进行分时传输。整套装置测量准确度达到0.5%,并具有绝缘简单、动态范围广以及不会产生磁饱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面板坝溃决过程模拟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籍助物理模型试验,在搞清决口水流参数、面板受力状况、面板溃板特性、机理等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面板坝溃决过程的模拟计算方法,并结合沟后面板坝工程条件,进行了溃决过程的计算。把计算取得的各项溃坝数据与沟后的现场调查资料相比,二者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电流互感器误差成因及其校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电流互感器饱和后二次电流突然下降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电流互感器饱和判别方法———电流下降法。EMTP仿真结果表明,区外故障时该方法能可靠闭锁电流差动保护,区内故障时则能快速开放差动保护,且解决了电流互感器饱和情况下同名相转换性故障差动保护的开放问题。该方法性能优越,特征清晰,判据逻辑简单。  相似文献   

16.
李宗泰 《红水河》2016,(1):56-58
介绍一种通过修改保护运行方式,在不改变原接线回路的条件下校验局部电流互感器极性和接线是否正确的快速简便判别新方法,该方法有别于传统升流试验,能有效提高局部电流互感器故障检修时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7.
1 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不管是老标准还是新规程 ,都把电流互感器交接时和更换绕组后的现场变比检查试验列为重要试验项目。虽然电流互感器变比的准确度应由制造部门保证 ,但由于种种原因 ,现场试验时偶而也能检查出错误 (大多是抽头引错 )。因此现场变比检查试验成为多年不变的项目。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大致与变压器相同 ,不同的是变压器铁心内的交变主磁通是由一次线圈两端交流电压所产生 ,而电流互感器铁心内的交变主磁通是由一次线圈内电流所产生 ,一次主磁通在二次线圈中感应出二次电势而产生二次电流。从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可知 :决定…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典型的光电电流互感器的结构原理和输出特点。鉴于传统的电流互感器测试方法已经不适于校验新型的电流互感器,依据IEC标准和误差分析理论,提出了光电电流互感器的测试和校验方法。指出采用虚拟仪器技术的测试系统具有灵活、易于扩充的优点。认为标准通道的各部件需要经过严格的溯源,标准通道的设计需要遵守微小误差原则。所设计的测试系统已成功应用于自行研制的光电电流互感器性能指标的测试。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方法,建立了电力电流互感器(CT)铁心磁化特性仿真数 学模型。与其它模型相 比,该模型不仅解决了以往铁心磁化曲线拟合中的光滑性与精确性相 互矛盾的问题,而且满足铁心磁化曲 线拟合的稠密性要求。曲线拟合结果与样本数据 的对比表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光学电流互感器(OCT)的数学模型,得出了OCT的系统特性方框图,论证了OCT具有开环控制特性,本身难以达到测量的高精度,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OCT。以稳态电流参考模型和OCT为基础,应用自适应Kalman理论和小波理论,构成了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消除了温度、应力等因素对OCT的影响,因而综合提高了暂态和稳态测量准确度。经实验室验证后的自适应OCT已在河北省保定市某变电站挂网试运行,在现场实际环境中进一步对自适应OCT和自适应算法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自适应OCT具有优良的性能和自适应控制及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