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渤海钻探测井分公司工艺研究所测井解卡打捞水平今年迈上新台阶,共进行穿心解卡打捞28井次,一次成功率90%以上,打捞成功率100%,穿心解卡打捞工作量同比提高了近4倍,其中放射性仪器穿心解卡打捞比例增加较多。该测井分公司配套电缆打捞工具,完成了内捞矛、鱼嘴式打捞矛、内外组合捞矛、可钻式打捞矛、偏心式打捞矛等工具设计和改进加工,并完成了开窗井打捞工具改进,包括篮式短鱼头打捞工具、分瓣式打捞工具等。  相似文献   

2.
目前四川石油管理局测井仪打捞工具单一,使用最普遍、效率最高、安全性最好的穿心打捞工具--三株打捞器,也存在对井眼状况要求较高、无法实现套铣打捞联作的局限,为此设计了CDL测井仪打捞工具。CDL测井仪打捞工具结构简单,主要由锥度套、压盖短节和卡箍组成,工具下螺纹与铣筒连接,上与打捞钻具连接。不同外径的CDL测井仪打捞工具配不同尺寸的卡箍,可在不同尺寸的井眼中,打捞不同外径的测井仪器。CDL测井仪打捞工具原理类似取心式打捞器,落鱼被套入卡箍后在其自重和泵压差的共同作用下,迫使卡箍下行、形变收缩从而抓捞落鱼。CDL测井仪打捞工具现场组装快捷,操作方便。在鲜渡1井和广安8井等氮气钻成的小井眼中,分别打捞核磁共振仪和成像测井仪,应用成功率100%。实践证明CDL测井仪打捞工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水平井弯曲井段打捞特性(打捞管柱受力影响和弯曲井段打捞难点)分析,提出了一套水平井打捞工艺技术新方案,包括打捞工具的选择原则、打捞工具最大外径和长度设计、打捞钻柱的选择原则、扶正器的选用、打捞管柱的组合、打捞解卡的参考方法。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张平  王贤成 《钻采工艺》2002,25(3):98-100
近年来,川东气田发现了数十口油管腐蚀断落入世并现象,双12井腐蚀油管打捞中广泛运用于各种打捞工具,这些落鱼强度低,稍微就加压下滑,油管内外均不能造扣,环空也可能由于沉砂而堵实,常规打捞工具根本无法打捞,在总结该井打捞的基础上,双腐蚀油管的打捞提供了新的打捞思路。  相似文献   

5.
常规打捞工具在水平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王强  李丽  黄敏  谭纬 《油气井测试》2008,17(2):54-55
水平井打捞技术一直是修井作业的难点,在缺乏配套打捞工具的情况下,LSIH井采用常规打捞工具,在保证井眼规则的基础上,利用母锥、卡瓦捞筒复合打捞出井内落物,为水平井打捞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针对用常规管柱打捞连续油管作业效率低、风险和施工强度高等问题,在调研连续油管作业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连续油管打捞连续油管的思路,针对现场技术需求研发了专用打捞工具。通过模块化结构设计,在专用打捞工具中集成了鱼顶旋转引入、鱼顶检测、鱼顶抓获及剪切等功能机构,使其能够适应连续油管打捞连续油管的工况。模拟计算和室内试验证明,专用打捞工具的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该专用打捞工具在塔里木油田X–1井?88.9 mm生产管柱内进行了13次打捞连续油管的作业,累计捞获井内严重遇卡的?38.1 mm连续油管2 851.87 m,捞获率100%,作业效率是常规管柱打捞作业的4倍,验证了专用打捞工具性能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油管专用打捞工具能够满足打捞连续油管的要求,可提高打捞连续油管的成功率和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7.
DP35-1井套管内径小,水平段长,留井管柱复杂,井筒内有长段沉砂,打捞困难。通过对该井井况和留井管柱的分析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打捞方案,并设计了倒刺捞矛、滑块捞矛、可退捞矛以及井下打捞液压增力器等配套打捞工具,通过实施打捞工艺,成功打捞出井下所有工具。对于小直径水平井的打捞,打捞工具设计要简单可靠,同时还要考虑冲砂的需要,尽量配套专用的提放式可退捞矛,不能破坏原井留井管柱结构,尽可能采用适合水平井打捞的液压增力打捞管柱。该井的打捞成功可为小井眼水平套管井留井管柱的打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XS14-P2水平井在电缆泵送射孔施工过程中,工具串遇卡且电缆拔脱落井.为打捞落井电缆及遇卡工具串,分析了水平井打捞落物的技术难点,结合该井基本情况和事故经过,在水平井打捞工具不完善的情况下,根据井况设计、制作打捞工具;设计磨铣反循环打捞篮,优化工具结构尺寸和施工参数.在前6次打捞效果甚微的情况下,采用"磨铣反循环打捞...  相似文献   

9.
水平井打捞技术一直是修井工程师们努力攻关的方向,也是修井作业的难点.在缺乏配套打捞工具的情况下,LS1H井采用常规打捞工具,在保证井眼规则的基础上,利用母锥、卡瓦捞筒打捞出井内落物,其成功实践为水平井打捞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欧炯林 《钻采工艺》1996,19(1):53-54
文章通过列举百色油田雷5-9井打捞射孔所用新电缆的打捞过程,说明对于落物具有特殊性的井,打捞工具应首选固定外钩,提出了外钩加工的注意问题以及打捞操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对切11井Ⅱ层试油、切602井Ⅱ层组试油、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今后试油、测试工作中防止类似问题发生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压深井测试前的井筒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高压深井测试前,对套管强度、固井质量、井口及钻井或固井期间的漏失情况等多项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以确保测试工作在井筒安全的前提下实施。  相似文献   

13.
海洋深水钻井中的井控,面临着海底低温、气体水合物、地层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之间的安全窗口比较窄、井控余量比较小、压井/阻流管线较长导致循环压耗较大、深水地层比较脆弱等诸多挑战。针对深水井控中面临的难点,调研了深水钻井中井控设备的要求与配置,详细介绍了深水钻井中早期监测溢流的方法、深水井控的关井方式及压井方法、深水压井后防喷器"圈闭气"与隔水管气的处理,以及在深水钻井中预防水合物形成的措施,以保证深水钻井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在凝析气井生产中,井筒会出现积液,导致试井资料出现异常,用以前的试井理论图版无法进行拟合解释。从数学模型表达方法上看,带积液的气井试井模型与井筒相态重新分布的气井试井模型类似,都是在井底增加了一个附加压力。从此入手,建立了带积液的凝析气井试井分析模型,加以求解,画出了其特征曲线,并对其各个阶段的流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实例分析证明,利用该试井分析模型和相应的理论图版进行凝析气藏解释,可得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压裂水平井多裂缝系统的试井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压裂水平井技术是实现油气田经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试井分析技术是压裂水平井的关键技术。在分析国内外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和试井解释方法发展现状基础上,研究了压裂水平井多裂缝系统试并模型和解释方法,并分析了其压力动态特征。采用解析解与数值解相结合的半解析法构造渗流数学模型,并针对边界复杂情况,在模型中引入裂缝离散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种流行于我国试井行业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试井专业解释书刊中的范例进行统计,得出表皮系数S值和井筒储集系数C值的正常分布范围分别为-7-20和10^-3-2。对于砂岩油气藏表皮系数数值和井筒储集系数值则分别为-3-10和10^-3-1。为现场试井解释人员提供了判断测试井井筒附近地层情况的一个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72井是在沙三段火成岩酸化后出油的高产井。为进一步弄清油藏边界和范围,进行了电子压力计系统试井。分别选用四种试井解释模型对试井资料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结合本井沙三段火成岩地质特征及静态资料,优选出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解释模型及解释结果,对油藏进行正确评价。认为该类储层易受污染,酸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高温高压井测试工艺技术与装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地层及井况复杂,高温高压井测试施工成功率低.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一系列适合高温高压井的测试配套技术.在测试前做好压力预测、井筒评价、井筒漏失评价,进行管柱力学分析、优化施工设计等,有助于提高测试成功率;通过选择好的压井液、射孔液,改进管柱结构、地面测试工艺、井口控制工艺、射孔工艺,以及改善配套设施,均有助于高温高压井的作业.  相似文献   

19.
XQ90气井分支井完井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坚  李勇  马旭川 《钻采工艺》2003,26(5):25-27
XQ90井是我国在川西地区所钻成的第一口气井分支井组,该井在完井工艺上采用了先进的完井管柱和加砂压裂管柱,达到了主、分支井分层压裂,分层开采的目的;其自行研制的双管采气井口可以分别控制主、分支井井口油压,为后期的采气作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该井的完井工艺达到国际TAML分类5级水平。  相似文献   

20.
谢国明 《钻采工艺》2007,30(4):144-146
黄盐平1井是江汉油田第一口中曲率半径水平连通井,同时也是江汉油田首次运用无线随钻仪器组成的导向钻具系统,实施水平井与一口采卤井水平连通的成功尝试。黄盐平1水平井的成功对接,实现了一井注,一井采卤水的目的,提高了采卤井的产量和采卤效率。由于施工要求精度高,井眼轨迹控制难度较大,文章首先介绍了黄盐平1井连通老井的概况,简述了该井的地质情况与井眼轨道设计,详细讨论了在轨道控制方面的特点、难点, 在此基础上,对着陆控制和水平控制过程做了进一步的介绍,在水平钻进过程中,轨迹控制良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两井水平连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