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钙质结核作为沉积地层中重要记录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信息。本文选取豫西宜阳地区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上段的钙质结核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方法对钙质结核的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并恢复该时期的古气候。结果表明:(1)孙家沟组上段的钙质结核根据不同的岩石学特征可分为Ⅰ类和Ⅱ类。Ⅰ类为分布在该段底部和顶部紫红色、灰黄色团块状和姜结状结核,其成因主要是成岩作用过程中CaCO_3饱和沉淀、溶蚀交代形成;Ⅱ类以位于该段中上部土黄色椭球状结核为主,与围岩层有明显的界线,具有同心纹理,为碳酸盐在饱和后不断析出受胶结作用影响凝结成核,并使结核由内向外不断生长。(2)Ⅱ类结核的碳、氧同位素、古盐度"Z值""S值"的变化特征表明上段地层为封闭型的半咸水-咸水湖泊沉积,其古气候特征主要以炎热干旱-半干旱为主。(3)宜阳地区孙家沟组上段钙质结核的大量出现,预示着晚二叠世的古气候由温湿型向干热型转变。本次研究结果对揭示二叠纪末期陆相古气候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球于新元古代后期的成冰纪发生了Sturtian和Marinoan 2次全球规模的冰川事件,被称为\"雪球地球\"期,该时期的古气候演化一直被地质界广泛关注。扬子地区南华系相当于成冰系,其大塘坡组为古城冰期(Sturtian)与南沱冰期(Marinoan)的间冰期沉积。本文对鄂西走马地区ZK701钻孔岩心大塘坡组细碎屑岩样品主量元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ICV(成分变异指数)值显示沉积物具有初次沉积的特征,计算了CIA(化学蚀变指数)、CIW(化学风化指数)、PIA(斜长石蚀变指数)、n(Al)/n(Ca)及n(Na)/n(K),探讨了该区南华纪间冰期的古气候演化过程,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大塘坡间冰期早期气候干冷(CIA值介于55.6~69.8,均值65.0),大塘坡中晚期气候恢复温暖湿润并趋于稳定(CIA介于71.0~77.7,均值73.4),CIW,PIA,n(Na)/n(K)等指标反映的古气候演化过程与CIA反映一致,n(Al)/n(Ca)的变化也反映了陆源碎屑输入量随着古气候波动。本研究为扬子地区南华纪间冰期古气候演化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笔石是我国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主要古生物大化石类型,以渝东南地区YC-4井、QQ-1井、YC-6井、YC-8井等为例,结合手标本观察、岩心研究、储层室内实验测试等手段,综合展开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笔石沉积特征、笔石带序列、笔石沉积环境意义及储层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主要以薄膜状有机质保存于层理面间,五峰组页岩笔石动物群以叉笔石-双笔石动物群过渡至晚期对笔石动物群,龙马溪组沉积期则为单笔石动物群;通过钻孔研究,建立了渝东南地区笔石带序列,在五峰组、龙马溪组分别识别出3个以及6~8个笔石带,为储层精细对比与评价预测提供了时间框架;受控于沉积环境与沉积条件,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笔石经历灭绝→重新演化→结构复杂化的演化过程,其化石结构、演化、丰度、赋存状态、沉积方式发生转变,向上笔石定向性增强、丰度下降、结构保存完整程度下降,具有环境指示意义;笔石体有机质发育丰富的有机孔隙,其作为富笔石水平层理等沉积构造的一部分,也具有页岩气渗流通道的作用。综上,海相页岩中的笔石沉积特征与结构特征可以作为指示、预测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重要依据,具有页岩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省珲春市为研究区,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珲春市2006年和2017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对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珲春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增加趋势,即由2006年的10.116 hm2/人增加到2017年的11.667 hm2/人; 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即由2006年的2.89 hm2/人降到2017年的2.76 hm2/人; 生态压力指数由2006年的1.23降到2017年的0.63,即土地生态安全由较不安全变为较安全.本研究结果可为珲春市的生态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小壳化石处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第一幕,对于揭示后生动物起源至关重要。对陕南宽川铺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宽川铺组第一个小壳化石组合带中发现的动物球状胚胎化石进行大量观察,发现了两枚Olivooides-like的新型动物胚胎化石。此类化石的胚胎表面并非PunctatusEmeiensis常见的密集分布的典型或非典型的尖刺状结构,而是呈基端具螺旋状环褶、末端较圆滑的锥状突起。新型动物卵的发现暗示了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动物化石卵的多样性很可能发端于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般区间多属性群决策集结算法复杂,普通决策者难以掌握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相对简单方便的集结方法。该方法利用区间评价值基础区间的分解进行求解,为提供直观求法,还给出了相应图解。最后用两个算例与文献方法进行了结果比较分析,两者结果一致,说明了文章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黔南祥摆组的化石资料稀少且以植物化石为主,在独山县羊凤乡祥摆组中发现了一个海相动物群,主要化石有腕足类、珊瑚类、苔藓虫类、头足类和遗迹化石,其中以腕足类最为丰富。在鉴定分析所发现化石的基础上,结合该动物群所在层位的岩性特征、矿物特征和区域上该时期的沉积特征,采用古生态学分析方法,认为该动物群生存环境为一个淡化潟湖。区域上,该潟湖主要位于平塘县与独山县之间,而构成潟湖与外海的障壁则主要位于摆者至麻尾一线东北,呈北西向延伸;在北部兔场附近祥摆组已演变为以泛滥平原沉积为主。潟湖范围内现今构造形态完整,同时这种局限低能的沉积环境可以形成良好的烃源岩,因此它们在区域上的分布对岩相古地理和油气生储盖组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诸多盆地发现的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苗和商业性油气聚集,展示了这些古老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基于冀北—辽西地区烃源岩与储层沥青中三环萜烷、四环萜烷、重排藿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和甾烷等分子标志化合物对比研究,明确了双洞背斜铁岭组和兴隆1井雾迷山组沥青分别源自洪水庄组和高于庄组烃源岩; 而韩1井骆驼岭组上、下段储层沥青表现出不同的烃类来源,分别源自高于庄组和洪水庄组烃源岩。冀北—辽西地区古老地层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对应3类古油藏:第Ⅰ类古油藏源自高于庄组烃源岩,其成藏时间早,经历了长期深埋和次生改造,油藏的保存条件较差; 第Ⅱ类古油藏为早期油藏破坏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其成藏规模受到了较大制约; 第Ⅲ类古油藏源自洪水庄组烃源岩,成藏时间晚,遭受构造破坏弱,有相对较好的成藏和保存条件,是研究区古老油气勘探的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石炭统本溪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该区潜在的页岩气勘探目标。在盆地东缘柳林—子洲地区本溪组代表性剖面和重点探井的系统观测和采样分析基础上,对该区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发育影响因素与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本溪组“缓慢沉降、陆源供给、封闭保存”的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柳林—子洲地区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发育在晋祠段和畔沟段,以黏土质泥页岩为主,含少量硅质泥页岩; 其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 本溪期炎热潮湿的气候导致区域内成煤植物繁盛,沉积水体有机质供应充足;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整体缓慢沉降的海侵背景下,障壁岛-瀉湖-浅海泥质陆棚体系在水体底层形成较高盐度的缺氧还原性水体,为沉积有机质的保存和富集提供了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0.
泥岩的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特征包含大量地质信息,广泛应用于沉积学及其物源分析等。豫西巩义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富集锂资源,但对于锂资源的来源、沉积条件等控制因素及赋存的矿物等不明确。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综合分析豫西巩义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阐明本溪组锂富集特征,探讨本溪组的源岩、岩石风化程度、沉积物分选状况和古环境特征,进而分析本溪组锂富集的成因。结果表明:本溪组锂资源丰富,主要富集在泥岩中(Li平均质量分数为1 487×10-6),而铝土矿Li含量较低; 沉积序列表明,本溪组主要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形成于潟湖环境; B/Ga、Sr/Cu值等参数表明沉积时期海水为微咸水,气候条件为温湿—干热气候,处于还原环境; 微量和稀土元素等综合图解分析表明,物源区母岩以长英质岩浆岩为主,灰岩和泥岩等是次要物源,化学蚀变指数、风化指数参数及图解表明源岩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经历沉积再旋回作用。本溪组富锂泥岩的物源、沉积特征等综合分析表明,锂资源的富集与泥岩中高岭石、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关系密切,本溪组源岩为锂富集提供物质基础,沉积物的再旋回过程、沉积环境等沉积特征影响锂资源的富集。 相似文献
11.
河南鲁山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包括沿层面分布的进食型水平潜穴Planolites,水平移迹Dydimaulichnus和倾斜分布的滤食型居住潜穴Palaeophycus.Palaeophycus是目前元古代所报道的最古老的居住潜穴,这些垂向潜穴的出现,为后生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北部42口井孢粉化石的鉴定,讨论了该区沙河街组孢粉植物群的古生态分类,建立了一个Quercoidites-Ulmipollenites高比例组合和5个亚组合:Ephedripites-Ulmoideipites亚组合,Pinaceae-Ephedripites-Podocarpidites亚组合,Ephedripites-Pinaceae-Labitricolpites亚组合,Pinaceae-Podocarpidites亚组合和Piceaepollenites-Ephedripites-Cedripites亚组合。通过与黄骅坳陷滩海沙河街组孢粉组合对比,根据研究区各时期孢粉组合的不同特征,探讨了饶阳凹陷中北部古近纪沙河街组古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孢粉组合中生组分比例稳定,平均70%以上,而旱生和湿生孢粉组分比例变化细微;沙四段晚期植被类型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属半干旱暖温带气候;沙三段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主,阔叶林混生,属半湿润亚热带气候;沙二段植被类型是针叶混交林,属半干旱亚热带气候;沙一段植被类型以针叶混交林为主,湿生草本植被增多,属湿润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3.
对山东平邑盆地柏林剖面古近系卞桥组一段19件湖相碳酸盐岩样品的岩性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主量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邑盆地古近系卞桥组一段的岩性从地层底部到顶部整体变化依次为粗碎屑岩、核形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颗粒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碳酸盐岩δ13C值主要为-3.5‰~-2.5‰,平均值为-2.9‰; δ18O值主要为-8.5‰~-6.5‰,平均值为-7.6‰; 碳氧同位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平邑盆地在古近系沉积时期是水体停留时间较长的封闭性湖泊系统。碳酸盐岩Sr/Ba值主要为0.25~31.55,可以认为平邑盆地古近系沉积时期水介质主要为咸水环境; Mg/Ca值主要为0.004 2~0.011 9,结合氧同位素组成,反映平邑盆地古近系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变化经历了潮湿环境→半干热环境→干热环境3个阶段。根据岩性序列垂向演化及薄片特征,可以推断出平邑盆地在古近系卞桥组一段沉积时期,湖盆水动力随着地层变新而减弱,湖盆水体逐渐由高能转入低能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