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对富水区岩质隧道开挖的安全范围进行研究,基于弹性多孔介质和Biot-Willis理论模型,考虑开挖过程中渗透系数变化,建立隧道开挖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并以此对重庆花阳隧道的开挖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开挖距离(步长)将中间迭代过程中的应力结果嵌入到流体模型的孔隙水压力中,实现流固耦合作用下隧道动态开挖过程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隧道富水段,原位应力增大是由孔隙水压力产生的,距离富水段开挖前10m和开挖后30m是应力、位移发生突变的区域,突变率将近50%,在开挖富水隧道时,应在安全范围内对隧道进行加固,保持隧道的稳定性。论文成果可为隧道现场灾害治理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小净距隧道施工顺序FLAC~(3D)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某地双线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小净距隧道采用"同向滞后开挖"和"对向开挖"2种施工顺序下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出不同施工顺序下的地层剪应变增量、变形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分布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出"对向开挖"的施工方案优于"同向滞后开挖"方案的结论。同时也表明FLAC3D用于隧道围岩变形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李元元 《吉林水利》2021,(10):33-37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基坑开挖时既有小净距隧道应力变形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完成时,不同深度土体均发生侧向变形,邻近基坑侧隧道的侧向位移值最大;隧道A洞顶及左侧边墙为沉降变形,底部及右侧边墙为上浮,隧道B整体产生了向上的上浮,且右侧边墙上浮值最大;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大,隧道A洞顶沉降量逐渐增大,隧道B洞顶最大竖向位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净距隧道的洞身收敛值逐渐增大;隧道的拉应力随开挖深度增大逐渐增大,隧道A压应力增长幅度较小,隧道B压应力先增大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稳定性及加固方案,以四川德阳白竹山1号隧道为背景,基于普氏平衡拱理论,提出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上覆围岩压力计算公式,研究了小净距隧道上覆围岩压力影响因素。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浅埋小净距隧道三维模型,分析了在不同隧道净距工况下的围岩位移、塑性区分布以及中夹岩柱竖向应力分布情况,确定了合理净距。对中夹岩柱进行区域划分并对不同组合方式进行注浆加固,研究了不同加固方案对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小净距隧道开挖方式、中夹岩柱加固措施和隧道净距直接影响平衡拱的形成以及上覆围岩压力的大小;白竹山1号隧道进口小净距段设计净距13.94 m是合理的;对中夹岩柱中岩盘采用小导管注浆加固极大地提高了中夹岩柱整体性和稳定性,限制了围岩变形。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最小安全净距及加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临时船闸及升船机工程,最大开挖深度150m,岩石开挖总量1455.81万m^3开挖边坡面积30多万m^2钻孔总进尺180万m,一期开挖边坡,全部采用预裂爆破,预裂深15~28m,总进尺40万m,升船机深槽开挖,改深孔预裂为9~28m,梯段台阶预裂,无保护层一次性爆破时,采用垂直孔孔底设置柔性垫层的方法保护建基面,根据不同部位对爆破质点振速的要求,求出爆心距,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允许单段药量,进而确定其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下空间资源的减少,小净距隧道施工成为了城市地铁建设的必然选择。为研究砂岩地层深埋平行近接隧道全断面施工过程中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依托重庆富华路站-歇台子站双线平行隧道工程,采用FLAC3D分析了4种小净距工况下新建隧道和既有隧道的轮廓变形特征、围岩4个特殊部位的纵向位移及某一监测断面径向位移与开挖步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净距增大,新建隧道非对称“哑铃”状轮廓线逐渐对称化,新建隧道拱底、右侧拱腰纵向位移减小,左侧拱腰纵向位移先增后减,拱顶基本无变化;既有隧道“黄豆”状轮廓线整体向左偏移减小,既有隧道各部位纵向位移均减小。随着新建隧道的开挖,既有隧道与新建隧道监测断面产生径向位移的开挖步范围不同。4种净距工况该工程支护方案均满足洞周的变形要求。  相似文献   

7.
仙女洞索道位于三峡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夜明珠至乐天溪第二株标段B项路基和仙人溪中桥施工段,路基开挖面距索道垂直距离9.7m,且开挖段上游15.2m处有高压线路横跨路基。下游竹杆排架距开挖面仅19m左右,这样的施工条件给路基开挖带来了极大困难,在对外围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之后,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施工方案,成功地采用深孔间微差控制爆破技术。  相似文献   

8.
以在建郑西高速伏牛山特长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GTSNX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 深埋隧道主洞、排风斜井及辅助横通道采用十字交叉的开挖方式,对交叉口围岩位移、初支结构与围岩 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主洞开挖对十字交叉口沉降影响距离为(1.8 ~2.2)D1(D1为主隧道洞跨),横通道的开挖对交叉口沉降影响距离为(1.5~2.0)D2洞径(D2为辅助 通道洞跨);随着横通道的开挖,交叉口各部位同时产生沿X轴正向的水平位移;辅助横通道的开挖使 σ3最小值增长90.7%,最大剪应力τ值增长130.8%,应力集中区由斜井交叉口转至辅助横通道交叉口 两侧拱腰;交叉段初期支护应力存在偏压现象,交叉段斜井顶部应力最大。  相似文献   

9.
施工工法对下穿既有公路的隧道工程能否顺利施作起决定性作用。为探究施工工法对下穿公 路隧道的影响作用,基于ABAQUS平台有效模拟了采用上下台阶法、CD法和CRD法三种工法时隧道围 岩的应力、变位规律及地表沉降特征。结果表明:采用CRD法施工时,拱顶沉降为5cm,底部隆起为6 cm,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较上下台阶法和CD法好;右幅隧道施工时左幅隧道围岩位移基本保持不变,左 右幅隧道施工相互影响不大;隧道开挖对上方既有公路有影响,采用上下台阶法时地表最大沉降为5.80 cm,CD法为2.70cm,CRD法为2.65cm。  相似文献   

10.
近接工程中,新建隧道施工必然会引起既有隧道拱顶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改变,合理选择并优化小净距双线隧道的施工方式及施工错距等参数,对既有隧道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桥双线公路隧道上穿蒙华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新建隧道双线错距开挖施工对既有铁路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对既有隧道拱顶沉降、横向位移、拱顶应力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新建隧道采用同步开挖对既有隧道衬砌结构的拱顶沉降和应力增量影响最大,建议增大错距施工。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横通道施工爆破荷载作用下大跨小净距耦联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依托广州市黄埔区一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间车行横通道的爆破掘进施工,建立了等效爆破荷载作用下既有隧道动力响应分析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既有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并进一步确定了当前施工参数下横通道爆破作业面距既有隧道的安全距离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隧道迎爆侧下拱腰区域为主要的振动响应区,衬砌最大振速与最大拉应力均位于该区域内,且衬砌振速主要以水平径向(沿横通道轴线方向)振速为主,施工时可以该位置的水平振速监测值作为横通道爆破施工影响的评价指标;横通道爆破荷载下既有隧道衬砌动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与振速基本一致,且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既有隧道衬砌峰值振速与开挖面距该隧道距离呈良好的负幂指数关系,基于其拟合关系,建议在横通道掌子面距既有隧道衬砌10 m左右时就应对爆破施工参数进行优化与降级,避免影响既有衬砌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12.
水布垭水利枢纽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233m,大坝地处狭窄窄河谷河谷系数(2.5)小,施工条件差,坝休高,填筑量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开挖利用料的3个主要供应点;溢洪道、地下厂房进水口及马崖高边坡等均位于高程400.00m以上,但距大坝直线距离仅100~200m。若考虑左、右岸建筑物开挖利用料及料场开采的补充料从坝下流运输上坝,运距有6.5~10.0km之遥;同时施工道路布置困难,因此构思了溜井一平  相似文献   

13.
依托西南某隧道,通过有限元软件Phase2对不同开挖工况下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开挖工况下围岩塑性区分布情况、围岩支护结构最大主应力及位移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围岩塑性区的分析对比,在同步开挖中,分部开挖法优于上下台阶法;通过围岩支护结构最大主应力与位移的分析对比,宜采用隧道深埋侧部分与洞旁支护体同步开挖。  相似文献   

14.
以暗挖双连拱隧道近距离下穿西安地铁5号线文教园—张旺渠区间既有地铁结构的特殊工况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NX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对大跨度双连拱隧道近距离下穿地铁U型槽的预加固工法和开挖工法进行了比选研究,最终确定出双连拱隧道的最佳施工方案。具体为:(1)开挖工法: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对双连拱隧道左右导洞开挖,能控制隧道左洞拱顶最终沉降值为10.47mm,右洞拱顶最终沉降值为10.3mm;(2)预加固方案:采用管幕旋喷桩组合加固方案使拱顶沉降减小78.2%,能将轨道板最大沉降控制为0.34mm,且掌子面水平位移峰值控制在1.5mm。此研究成果为本隧道的设计与开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可为之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厦门第二西通道A3标段上跨地铁一号线明挖基坑工程为背景,研究基坑开挖过程对地铁区间隧道变形的影响。依据监测数据对不同开挖工序下的隧道结构的竖向位移和水平相对收敛进行分析,建立基坑支护体系与土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将结构竖向位移的模拟结果同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铁区间隧道与基坑中央的距离与其隆起量成负相关,开挖土体与区间隧道的距离与其隆起量成负相关,开挖底层土所引起的相对收敛量大于其余工况,结构的相对收敛变化速率和开挖土体与隧道距离成正相关,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略有差异,但两者变形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多种构建筑物同时下穿车站这种耦合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结合广州南大干线工程, 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了南大干线高架段、会江涌改造以及穗西电力隧道施工荷载对地铁结构的弯矩 的影响,模拟了桥梁施工、会江涌改造和电力隧道施工的过程,获得了各工况下地铁二号线会江站结构 的变形及内力变化情况。模拟分析南大干线主线施工对地铁车站结构的影响可知,地铁车站结构水平 位移极值为1.037mm,竖向位移极值为隆起3.704mm,隧道结构弯矩极值为-1158.67kN·m,弯矩增 量为28.55kN·m,增幅仅为2.5%,在工况基坑开挖步骤中,位移与弯矩同时达到最大值,为现场施工 过程提供可靠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矩形装配式隧道在城市交通中的广泛应用,其接头的设计和性能研究备受关注。为此,研 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矩形隧道错缝榫接式接头。为了探讨其力学性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轴 力和弯矩组合作用下,接头张开量、侧向位移、应力及应变、接缝面交错处应变和损伤特征变化规律。结 果表明:当 M≤1400kN·m时,接缝张开量和接头侧向位移随弯矩呈线性变化,轴力对接缝张开量和接 头侧向位移分别起抑制和促进作用;当 M>1400kN·m时,隧道接缝张开量和接头侧向位移随弯矩呈 非线性变化,轴力对接缝张开和接头侧向位移起抑制作用;接缝面交错处塑性应变和损伤值随弯矩增加 而大幅度增大,同时轴力对其发展有抑制作用。综上,这种新型接头结构整体力学性能良好,在浅埋矩 形隧道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赵文亭 《水力发电》1996,(12):62-63
潘家口水库7号水电站,尾水池需要在水下挖深2m,开挖量为40m^3采用矿山工程中使用的耙渣机,将其固定在船上进行水下作业,只用了3d时间即完成开挖任务,节省投资约15万元。  相似文献   

19.
宜昭高速公路刘家山隧道进口端山体左高右低,隧道顺势布置,左、右洞错距81m,隧道净距为20.05m(净距小于2.5B=31.3m,B为隧道宽度),属于小净距偏压浅埋洞口,偏压浅埋隧道安全顺利进洞是隧道施工的难点,选择合理的进洞方案和顺序才能保障安全,通过实际工程,采用midas软件建立相关数值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介绍了小净距偏压浅埋隧道进洞方案、顺序及适宜的开挖台阶长度。  相似文献   

20.
1基本概况 姜各庄橡胶坝拟建于滦河下游,姜各庄大桥上游170m,距滦河入海处18km,工程按3等设计,抗震按7°设防。要求施工单位在一个冬春季完成,时间从1996年11月20日至1997年6月15日。 根据滦县水文站资料,滦河多年平均经流量为46.4亿m3,最枯的2月份平均水量仍有3835万m3平均过水流量15.85 m3/s。从施工准备的10月至次年6月非汛期,平均流量为39.14~81.64m3/s。显而易见,如按多年平均枯季流量计算,施工导流流量至少为15.85m3/s。2工程设计与施工对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