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固态氧化物电解池(SOECs)因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在电化学还原CO2, 实现“碳中和”社会方面备受关注。与非对称电池结构相比, 对称SOECs的空气极和燃料极是相同或相近的材料, 可以减少界面种类, 改善电极与电解质的热膨胀匹配性, 简化电池的制备工艺。本研究合成了钙钛矿氧化物LaxSr2-xFe1.5Ni0.1Mo0.4O6-δ (LxSFNM, x=0.1、0.2、0.3、0.4), 作为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对称电极用于评估纯CO2的电化学还原性能。掺入La3+可以有效提高反应催化活性, 其中L0.3SFNM为电极的电解池表现出最高的电化学性能, 800 ℃下, 在空气中的极化电阻为0.07 Ω∙cm2, 在50% CO-50% CO2中的极化电阻为0.62 Ω∙cm2。单电池L0.3SFNM@LSGM|LSGM|L0.3SFNM@LSGM在800 ℃和1.5 V电压下的电解电流密度为1.17 A∙cm-2, 在初始的50 h CO2短期电解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是一种理想的对称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后期的热处理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Ni1-xZnxFe2O4(x=0~0.8)超细纤维. 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低温N2吸附-脱附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纤维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孔特征和室温磁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550℃焙烧2?h得到的多孔Ni1-xZnxFe2O4超细纤维均为单相尖晶石结构, 平均粒径约为25~30?nm, 纤维直径主要分布在200~500?nm之间, 且具有较大的长径比; 所制备的Ni0.5Zn0.5Fe2O4多孔纤维的孔结构主要以狭缝状介孔为主, 其平均孔径约为11?nm; 随着Zn含量x由0增加0.8, Ni1-xZnxFe2O4纤维的晶格常数a线性增大, A位的红外特征振动频率单调递减, 矫顽力由13.8?kA/m逐步减小到2.3?kA/m, 比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在x=0.4时达到最大值66.8?A·m2/kg. 与相近尺寸的Ni-Zn铁氧体纳米粒子相比, Ni-Zn铁氧体超细纤维由于其形状各向异性而表现出更高的矫顽力.  相似文献   

3.
Mg对La2Ce2O7的掺杂可提高其热膨胀系数、降低其热导率, 从而改善其作为热障涂层材料的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1-xMgx)2Ce2O7-x系列组成样品。X射线测试表明: 当 0≤x≤0.4时, 所有(La1-xMgx)2Ce2O7-x 样品均与La2Ce2O7具有相同的缺陷萤石结构, 且晶胞参数随x的增大而递减; 当x?0.4时, 样品中出现MgO的峰。在组成相同的情况下, 样品(La1-xMgx)2Ce2O7-x (0≤x≤0.4)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而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相同温度下, 不同组成样品(La1-xMgx)2Ce2O7-x (0≤x≤0.4)的热膨胀系数随x的增大而增大; 而样品的热导率则随Mg掺杂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Mg掺杂对La2Ce2O7的物相、晶胞参数、热膨胀系数以及热导率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Si3N4掺杂氮化Sr2.99SiO5-6xN4x:0.01Eu2+荧光粉。采用XRD、EDS和SEM测试结果表明: N3-进入Sr3SiO5基质晶格中取代部分O2-离子, 形成了单一相Sr2.99SiO5-6xN4x:0.01Eu2+固溶体。PL&PLE荧光光谱测试结果显示, Sr2.99SiO5-6xN4x:0.01Eu2+荧光粉在344nm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射出红橙光, 属于Eu2+离子典型的 4f65d1→4f7电子跃迁。随着N浓度的增加, Sr2.99SiO5-6xN4x:0.01Eu2+荧光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的强度明显增强。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 Si3N4掺杂氮化能够显著提高Sr3SiO5:Eu2+荧光粉的热稳定性。通过Arrhennius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横向穿越过程(crossover)引起的Sr3SiO5:Eu2+荧光粉氮化前后的温度猝灭。  相似文献   

5.
采用柠檬酸-硝酸盐自蔓延燃烧法分别合成了Pr0.6Sr0.4Co0.2Fe0.8O3-δ(PSCF)和Gd0.2Ce0.8O2-δ(GDC)粉体, 高温固相法合成La0.9Sr0.1Ga0.8Mg0.2O3-δ(LSGM)电解质粉体。以LSGM为电解质, PSCF同时作为阴极和阳极, GDC作为功能层材料, 构建了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PSCF│GDC│LSGM│GDC│PSCF。利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材料的成相以及相互间的化学稳定性, 交流阻抗法记录界面极化行为,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电池的断面微结构, 用自组装的测试系统评价电池输出性能。结果表明, 合成的PSCF粉体呈立方钙钛矿结构, 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使用GDC功能层明显改善了氢气环境下PSCF与LSGM材料间的化学相容性以及电池的输出性能, 800℃时, 电极│电解质界面极化电阻从6.892 Ω·cm2下降到0.314 Ω·cm2; 以加湿H2(含体积分数3%的水蒸气)为燃料气, 空气为氧化气时, 单电池输出功率密度由269 mW/cm2增大至463 mW/cm2。研究结果显示, PSCF是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良好的候选电极材料, GDC功能层对改善电池长期稳定性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Ta2O5为前驱体, Na2S2O3为S源, 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新型S掺杂NaTaO3, 并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研究S元素掺杂对提高纳米NaTaO3的可见光光催化机理和反应历程。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 DR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所得样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掺入S元素后, NaTaO3晶体的表面电荷和表面形貌没有发生明显变化。UV-Vis漫反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S2-部分取代晶格中的O2-离子形成Ta-S-Ta键, 掺杂后的NaTaO3-xSx样品的光响应范围拓展至可见光区域。光降解实验结果表明, S掺杂NaTaO3在可见光下其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纯相NaTaO3。这是因为在NaTaO3-xSx晶体内S2-离子取代了部分O2-离子形成掺杂态。GC-MS实验结果表明, NaTaO3-xSx样品能够在可见光条件下将甲基橙(质荷比m/z=304)降解至m/z=156, 226和276的化合物, 随着降解时间增加, 可继续降解至m/z=156或m/z=212的化合物, 并最终转化为无机小分子(SO42-, NO3-和NH4+)。而且, NaTaO3-xSx在光降解过程中非常稳定, 重复使用10次后光催化活性因催化剂损失而略微下降。  相似文献   

7.
采用硬脂酸盐熔融新方法合成了[(Y1-xLux)1-yCey]3Al5O12固溶体荧光粉(x=0’0.5, y=0.005’0.03), 并通过XRD、SEM、BET和PL-PLE等方法对该荧光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纯相石榴石在800℃的低温下即可生成, 而不经过YAM和YAP中间相。煅烧所得[(Y1-xLux)1-yCey]3Al5O12 荧光粉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分散性, 并在455 nm蓝光激发下于544 nm附近呈现最强黄光发射。粉体的发光强度随煅烧温度升高而增大, 归因于结晶度提高和表面缺陷减少。发现Ce3+的荧光猝灭浓度为1.5%, 猝灭机制为Ce-Ce间的交换相互作用和晶格缺陷。发现发射峰位随Ce3+含量增加而红移, 而最强激发峰和发射峰随Lu3+含量增大而蓝移, 归因于Ce3+离子5d激发态能级重心移动和晶体场劈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氧空位在CO2光催化还原过程中往往发挥重要作用。本工作中, 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Bi掺杂量的二氧化铈光催化剂Ce1-xBixO2-δ, 其中Ce0.6Bi0.4O2-δ在Xe灯照射下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活性, 其CO产率为纯二氧化铈纳米棒的4.6倍。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固溶体保留了二氧化铈的萤石结构;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光谱表明固溶体可见光吸收增强;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和拉曼光谱(Raman)分析表明, 掺杂后氧空位浓度明显提高。结合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FT-IR), 发现引入Bi提高了固溶体中氧空位的浓度, 并改变了CO2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活化行为, 光照下碳酸氢根、碳酸根、甲酸等中间产物明显增多, 从而增强了CO2光催化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9.
用固相反应法制备(Gd1-xErx)2(Zr0.8Ti0.2)2O7(摩尔分数x=0,0.2,0.4)陶瓷并测试其晶体结构、显微形貌和物理性能,研究了Er2O3掺杂的影响。结果表明,(Gd1-xErx)2(Zr0.8Ti0.2)2O7陶瓷具有立方烧绿石结构,显微结构致密,在室温至1200℃高温相的稳定性良好;Er3+掺杂降低了陶瓷材料的热导率和平均热膨胀系数,当x=0.2时,其1000℃的热导率最低(为1.26 W·m-1·k-1)。同时,Er3+掺杂还提高了这种材料的硬度和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10.
固体氧化物电池可实现CO/CO2的可逆转化,在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化过程中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其商业化进展一直受到燃料极抗积碳性能差的限制.本工作中,我们发展了一种CoFe合金纳米颗粒和Ruddlesden-Popper层状结构Sr3Fe1.25Mo0.75O7-δ复合新型燃料电极(CoFe-SFM),其可以通过钙钛矿Sr2Fe7/6Mo0.5Co1/3O6-δ在还原气氛中退火发生相变得到.电化学阻抗谱和弛豫时间分步法分析可知CoFe-SFM电极通过改善体相氧化学扩散能力和表面氧交换过程来增强CO氧化和CO2还原动力学.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模式下,800℃的最大功率达到259 mW cm-2;在固体氧化物电解电池模式下,1.3 V工作电压下单电池的电解电流密度为-0.453 A cm-2,都远超对比电极材料.在20次SOFC-SOEC循环操作条件下,CoFe-SFM燃料极依然保持稳定的微结构和抗积碳性能,电池性能保持良好.该工作可为CO2转化、抗积碳电极材料设计和提升电极表界面反应动力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晓虹  王勇  刘立敏  李斌 《无机材料学报》2017,32(11):1188-1194
Ni-YSZ作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的传统阳极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但存在碳沉积、抗氧化还原能力差及硫毒化等问题, 因此钙钛矿型材料以其良好的催化活性及耐H2S毒化能力而成为研究热点。为此, 本工作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Nb掺杂Fe基钙钛矿阳极材料La0.9Ca0.1Fe0.9Nb0.1O3-δ。Fe位引入Nb显著地提高了材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的结构稳定性, 而对材料的热膨胀行为影响很小, 掺杂前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1.67×10-6 K-1和11.57×10-6 K-1。掺入Nb提高了阳极材料在还原气氛中的电导率, 该材料在800℃时氢气中的电导率为1.95 S/cm。测试结果表明, La0.9Ca0.1Fe0.9Nb0.1O3-δ阳极在H2和CO中均表现出优异的放电性能, 在800℃时放电功率分别达到539和491 mW/cm2, 电池在CO中放电200 h性能无衰减, 显示出很好的长期稳定性。研究表明La0.9Ca0.1Fe0.9 Nb0.1O3-δ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钙钛矿阳极材料。  相似文献   

12.
用固相法制备Fe2W型铁氧体BaFe2-x2+CoxFe163+O27(x=0.0~0.8),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和振动样品磁强计(PPMS-VSM)等手段分析其物相组成、结构和磁性并使用Reitveld拟合分析晶体结构,研究了Co2+部分取代Fe2+的Fe2W型铁氧体的微观结构和磁性。结果表明:所有样品都是纯相铁氧体BaFe2-x2+CoxFe163+O27。样品具有W铁氧体结构,晶粒呈良好的六角形结构且分布均匀。用 Co取代能明显提高Fe2W型铁氧体300 K的饱和磁化强度(Ms)。  相似文献   

13.
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具有优异的电学和光学特性, 形貌控制及带隙调控对于其在光电子学、光子学、纳米电子学领域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研究采用CVD技术在SiO2/Si衬底上生长了垂直排列ReS2纳米片材料, 硒化处理后得到ReS2(1-x)Se2x合金纳米片, 并研究了硒化温度(700、850 和 920℃)及硒化时间(0.5、1和1.5 h)对ReS2(1-x)Se2x合金纳米片形貌及组分的影响。XPS元素定量分析及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研究表明ReS2(1-x)Se2x样品中Se含量可以在x=0(纯ReS2)到x=0.86之间调变, 相应材料的带隙可从1.55 eV (800 nm)调变到1.28 eV (969 nm)。SEM结果显示ReS2(1-x)Se2x纳米片的结构受到硒化温度和硒化时间的影响, 硒化温度升高和硒化时间延长会破坏纳米片的垂直结构。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合成了垂直排列ReS2(1-x)Se2x合金纳米片, 该材料在电化学催化、功能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 电解质对阴极界面极化电阻(Rc)有着显著影响。通过测量以Sm0.2Ce0.8O2-δ (SDC)为电解质、(La0.85Sr0.15)0.9MnO3-δ(LSM)和La0.6Sr0.4Fe0.8Co0.2O3-δ(LSCF)为阴极的对称电池的交流阻抗谱, 研究SDC电解质表面微结构(晶粒大小和晶界长度)对Rc的影响。通过改变烧结温度和时间, 制备出具有不同晶粒尺寸和晶界密度的电解质。通过SEM得到微结构参数, 建立Rc与这些参数的联系。结果发现, 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晶界密度的增加, Rc明显降低。此外, 对于LSM电极, 晶界密度的增加, 促进了阴极反应的氧离子传导。  相似文献   

15.
以金属盐及柠檬酸为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尖晶石氧化物Co2-xMn1+xO4和Co2-xFexMnO4系列, 通过XRD、FT-IR及PPMS等手段研究了Co2MnO4及系列掺杂样品的成相、结构、磁性等特征。结果表明, Co2-xMn1+xO4系列在x<0.6时, 呈单相立方结构, 晶格常数和磁性随着Mn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 x≥0.6时逐渐向四方结构转化, 磁性下降, 并呈现磁化强度不易饱和的特征; Co2-xFexMnO4系列样品在x<1.75成分范围内均可保持立方结构, 且晶格常数和磁性都随着x增大而提高。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掺杂原子尺度及磁矩均大于原有元素, 掺杂后样品内部的磁性相互作用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6.
固溶结合掺杂是优化材料热电性能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固相反应结合等离子体活化烧结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单相的Mo1-xWxSeTe(0≤x≤0.5)固溶体及其Nb掺杂产物。热电输运研究表明, W固溶结合Nb掺杂显著提高了Nb2yMo0.5-yW0.5-ySeTe固溶体的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电导率和功率因子, 适当降低了样品的晶格热导率, 进而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热电优值ZT。随着Nb掺杂量的增加, 掺杂引入的离散能级转变为连续的杂质能带, 同步提升了载流子浓度和载流子迁移率。取向性研究发现, 由于在平行方向晶格热导率较低, Nb2yMo0.5-yW0.5-ySeTe固溶体在平行烧结压力方向的ZT略优。最优组分Nb0.03Mo0.485W0.485SeTe在垂直于烧结压力和平行于烧结压力方向获得了最高ZT, 分别达到0.31和0.36(@823 K), 是目前MoSe2基热电材料获得的最好结果之一。后续通过优化掺杂元素来改善Seebeck系数和功率因子, 将有望进一步提升MoSe2基化合物的ZT。  相似文献   

17.
采用热压烧结工艺, 以LiBiO3作为烧结助剂, 制备了铌酸钾钠基透明上转换陶瓷K0.5(1-y)Na0.5(1-y)LiyNb1-yBiyO3- Er0.005Yb0.005x(Er3+/Yb3+:KNNLB, x=0~3, y=0~0.09)。并对其微观结构、光学透光率和上转换效应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透明陶瓷具有正交钙钛矿型结构, 晶粒尺寸约0.5 μm, 致密度较高。该材料在红外区和可见光区有良好的透明性, 但是随着铒镱掺杂量的增加, 可见光区透光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当y=0.06、x=0时, 在可见光范围内透过率可达到45%(样品厚度为0.5 mm), 红外光区域透过率达到95%以上。铒镱共掺杂透明陶瓷实现了在波长900 nm氙灯光源激发下的上转换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GeTe中掺杂In能够引入共振能级, 但其微观结构对热电性能的影响还不明确。本研究采用熔炼-淬火-退火并结合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的方法制备了系列Ge1-xInxTe样品, 采用XRD、SEM、激光导热仪和热电性能分析系统(ZEM-3)对其微观结构和热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In元素的掺入, Ge1-xInxTe的晶胞体积减小、人字鱼骨结构变小、晶界增多, 导致晶格热导率降低, 获得的最低热导率为2.16 W·m -1·K -1。同时, 掺杂In引入了共振能级, 降低了载流子浓度, 使塞贝克系数以及功率因子增大。当In掺杂量x为0.03时, Ge1-xInxTe在600 K时获得最大ZT值1.15, 比GeTe提升了26.4%, 表明调整Ge1-xInxTe的微观结构可以有效提升热电性能。  相似文献   

19.
使用铜模吸铸法制备Cu50-xZr46Al4Dyx(x=0~4)系列合金,研究了Dy对其非晶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2%(原子分数)的Dy能明显提高Cu50-xZr46Al4Dyx合金的热稳定性和非晶形成能力。添加适量的Dy能提高体系的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还讨论了添加Dy元素影响Cu50-xZr46Al4Dyx体系非晶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基于硅铬共掺杂, 合成得到了一种尖晶石长余辉材料Zn1+xGa2-2xSixO4:Cr 3+。实验采用高温固相法, 按照设计的化学计量比精确称量ZnO、Ga2O3、SiO2和Cr2O3等原料, 制备了一系列硅铬共掺杂的镓酸锌尖晶石长余辉材料, 其化学式为Zn1+xGa2-2xSixO4:Cr 3+(x=0, 0.1, 0.15, 0.2, 0.5, 1)。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硅铬共掺杂方式后, 引入合适浓度的硅离子可有效改善余辉性能。当x=0.2时, 样品余辉强度最佳, 相比ZnGa2O4:Cr 3+增强了3倍, 并且余辉持续时间长达24 h。进一步的陷阱分布分析表明, 在ZnGa2O4基质基础上引入硅掺杂, 可有效调控不同陷阱深度的分布。即在丰富的反位缺陷基础上, 硅的共掺杂可增加不等价替换缺陷和填隙缺陷等, 并可调控禁带宽度及缺陷形成, 从而实现改善余辉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