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在课题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专业科技博物馆在场馆和观众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在发展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我国专业科技博物馆'十三五'期间的五个战略重点:全面免费开放;开展监测评估,进行分类指导;专业科技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普职能;推动专...  相似文献   

2.
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成绩斐然,对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场馆利用率不高、管理机制僵化滞后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面对国际上科学教育的智能化、虚拟化和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外延及其越来越多地参与科学文化传播的趋势,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科...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应用在博物馆领域中已经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探索新媒体对于博物馆展示甚至是博物馆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各种尖端科技、展示互动设备已经成为博物馆新媒体运用的主流趋势。多媒体的运用让刚刚开始起步的博物馆初尝甜头,使博物馆之间相互学习、复制。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博物馆也不应该"迷失"在数字化的虚拟外壳之下,失去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各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创造出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见证。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文化展示的公共平台,在我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博物馆已经步入智慧化建设时代。本文对数字化采集技术、文物真实感重建技术、虚拟结合智能交互和智慧平台建设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诸多数字博物馆与艺术机构的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在元宇宙下建设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元宇宙技术融入智慧博物馆建设,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方向,有利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文化繁荣、构筑文化自信以及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的虚拟博物馆不仅可以解决现在大多数美术院校教学和展示空间不足的问题,而且能提供师生及时互动,学生适时学习与资源共享,校际交流便捷和无围墙式社会服务等功能。建设虚拟博物馆是美术院校的急切需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文章通过对虚拟博物馆优势、特色和功能分析,提出美术院校虚拟博物馆网站内容、界面和互动概念设计的系统方案。旨在为国内美术院校虚拟博物馆设计提供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结合新媒体的博物馆导视设计也受到大众的关注,博物馆导视设计也与新媒体相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文章分析了新媒体下博物馆导视系统的特点以及优势新媒体下博物馆导视系统的实现途径,进而为新媒体在导视系统中的实践设计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作用,推动博物馆导视系统往满足大众用户体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终端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展。而近年来博物馆发展迅速,导视系统设计在其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移动终端在博物馆导视系统设计中运用,标志着导视系统设计从单向传播走向互动传播,从满足导向需求到增进信息索取。文章从新媒体技术的大环境下出发,通过对移动终端在博物馆导视系统设计的要点、原则以及应用技术进行思考,进而为移动终端在博物馆导视系统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大学博物馆是高校基础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代人的研究积累,大学博物馆不仅馆藏丰富,且各具特色,对高校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传统式大学博物馆,也有其地域的局限性。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达到资源的共享、信息服务、信息保存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势在必行,而作为教育部远程教育项目的一部分,中国大学博物馆在建设数字博物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中又一次显示了强大的整合力。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多元化公共服务和教育机构,不但承载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应在品牌化策略指导下,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符号和价值三位一体,将博物馆文化价值有效传递给消费者,使人们获得更好的博物馆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年底,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培训工作以《全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人才继续教育工作指南》为指导、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举办了科普场馆教育人员初级培训、全国动物标本修复与养护培训等培训项目。2016年11月14-18日,科普场馆教育人员初级培训在山西省科学技术馆举办,来自全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210余名教育人员...  相似文献   

11.
在博物馆进行陈列展出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宣传讲解的工作可以令人们更加了解展览的内容。但是传统的宣讲的形式过于单一,工作效率也不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场馆以及陈列室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大多会采用语音导览系统,这一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宣讲的效果,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本文重点对语音导览系统在博物馆陈列室以及场馆中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希望可以为今后的宣讲工作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2.
极速博物馆     
宝马、奔驰、保时捷,在短短几年内,这三个制造世界最高级的轿车的厂商已经建立了两个博物馆。在宝马的博物馆中,整个“场馆”(既是画廊,又是汽车商城。为什么急于进行自我纪念?“汽车是我们文化组成的要素,”德鲁甘·迈尔斯(Roman Delugan)说道。  相似文献   

13.
数字博物馆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处理和保存,并利用互联网向用户进行展示、教育和科研的信息系统.介绍了数字博物馆的概念,讨论了西域文化数字博物馆系统结构的设计,并对其所涉及的藏品信息采集、展示和版权保护等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西域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建设机构,它是地区人类记忆、思维、文化的延续时空,是收藏历史文化的殿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推动博物馆馆藏文化的传播,可以大大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因此,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提出了博物馆建设的发展建议,希望可以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场馆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介绍了网上博物馆设计的相关技术原理,提出基于跨端多元融合云架构的系统设计思想,并在上海天文馆网上博物馆建设中付诸成功实践。其中,“三馆合一”架构“、多端融合”应用场景和“高并发运行”保障等关键技术,为网上博物馆实现集群化架构设计、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科普等作了前瞻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出版刊物是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能延伸的必要手段,作为博物馆文化资源传承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拓展社会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受众非正式学习的阅读习惯。文章通过研究国内博物馆出版刊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出版刊物的重要价值,采取制定"非学习型的大众读物""多学科共建视觉语言"及"三方共同参与刊物制定"这三方面的新思路,对现代博物馆出版刊物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以最终实现博物馆出版刊物向大众喜爱的读物转化。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博系统数字化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现阶段数字化博物馆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而且博物馆各种系统管理分散,业务处理落后耗时,安全存在隐患。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引入Web Service实现SOA和RFID无线传输、管理方便的概念与技术,基于J2EE架构和博物馆业务设计了一套数字化博物馆集成系统。本系统具有"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两大亮点、九类应用"的建设特色,良好运行结果表明,实现了提升用户体验,加强博物馆研究与交流的目的,设计方法与模式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智慧博物馆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博物馆的高级发展阶段,它利用了物联网等多种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节能等各种低碳技术,融合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需求,开拓了全新的博物馆运营方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能以安全健康为基础,通过便捷、高效、文化的智慧系统达到更好的为教育、研究、欣赏遗产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19.
宁哲 《物联网技术》2024,(2):114-116+120
博物馆用电安全是博物馆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博物馆数字化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数字化建设与博物馆用电安全相结合,杜绝博物馆用电安全隐患,预防火灾发生,是各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博物馆安全运营中用电安全的实际情况,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提出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用电安全建设的思路。通过对当前流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对比,选择LPWAN技术进行博物馆智能用电系统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用电环境的实时监测、预防和智能化管控,同时完成了传统用电模式的升级,针对性进行用电供给,给博物馆在用电安全管理方面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高校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进行概括介绍,并结合高校博物馆馆藏分散特点、学科建设互动、社会开放形式、师资科研能力、保管、展示和服务等特点分析。提出基于群馆模式的资源智能聚合、构建学科互相式数字通识教育基地、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社会开放运营、数字化保管、展示和服务等几种数字化建设新模式,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可推广至社会博物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